APP下载

关于安全发展的哲学思考
——学习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的体会

2018-01-31黄毅

中国安全生产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产发展

/黄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的新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领域的根本任务。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首要前提,就是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安全发展理念虽然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但真正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安全发展是认识和解决安全生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也可以说是一个总开关、总枢纽。它既决定着安全生产的发展方向,也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坚持安全发展,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也为深化安全生产认识开辟了新境界

安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个社会问题。人类在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来自自然界、作业场所以及劳动工具的伤害。在农业社会,这种伤害非常有限。进入工业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的使用和工厂化的作业方式,生产经营过程中群死群伤的生产安全事故逐渐增多。比如有人统计过,自从人类社会发明使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以来,全世界葬身交通事故的人已经超过3500万,这在农业社会是无法想象的。但人类社会又不可能因此而退回到骡马运输的时代,而且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现代化,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地铁、轻轨等快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纵观世界上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走过的路程,其伴随经济的发展,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事故上升、高发、平稳、下降这样一个过程,在统计学上呈现倒抛物线函数关系,也被一些学者称为“事故高发期理论”,认为其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一些规律特点。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安全生产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明显,任何一起生产安全事故,不仅仅给企业和员工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会波及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政局的稳定。1968年美国发生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78人遇难,由此引发全国性大罢工,迫使国会于第二年通过了《联邦煤矿安全与健康法》,该法明确规定不具备安全健康生产条件的煤矿必须关闭。此后的10年间,美国尽管深受世界能源危机的影响,却一直保持高压政策,始终严禁不具备安全和健康条件的煤矿恢复生产。2014年4月16日,韩国发生的“岁月号”游轮沉没海难事故,直接导致了该国总理的下台,时任总统朴槿惠至今还因此事难逃法律的追究。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断深化,各国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也逐步引起重视。随之而来的安全立法、安全政策、安全科技、安全文化,以至于安全监管监察体制等,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由于各国文化、法制以及管理方式的差异,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在度过事故高发期的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度过工业化进程中的事故高发期大体用了70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美国步其后尘,也用了60年;日本作为战后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总结吸取了英美国家的经验教训,并注重安全科技的创新,但也用了26年才度过事故高发期。

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加之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最初我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往往局限在企业层面和生产经营领域来看待这个问题。当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安全生产的定义是,“旨在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的一项方针,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进入本世纪之后,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也进入社会转型期。随着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安全生产日益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00年初,国务院组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1年初,又组建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管局。2002年国家出台了第一部《安全生产法》。2004年1月9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明确提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一表述,大大拓展了安全生产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界定了政府在安全监管上的职责定位,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并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但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要的应以人的生命安全为本,人的生命没有了,发展也就没有任何意义。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安全发展的理念,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2006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把安全发展这个重大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能否实现安全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这一系列的表述,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了社会治理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范畴,进一步提高了安全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彰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把安全生产摆在治国理政的高度进行谋划部署推动。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都涵盖着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特别是2016年12月9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6】32号)(以下简称《意见》),作出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是中央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推进安全生产改革发展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先后7次主持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安全生产工作,亲赴事故现场指导抢险救援,对安全生产工作作出30多次重要批示,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建树、新思路。他反复告诫“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个观念一定要非常明确、非常强烈、非常坚定”,彰显出大国领袖心系人民的博大情怀。

安全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把安全作为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就是要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劳动者健康权益不断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确保人民群众平安幸福地享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从而更加体面的劳动,活的更富有尊严。安全发展的本质内涵,体现的是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的是党的群众路线,代表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弘扬的是“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价值理念,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安全发展理念的确立,把我们对安全生产地位作用的认识,带入一个新的更高境界。为此,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安全生产法》时,专门把“坚持安全发展”写进法律总则。中央《意见》所提出的必须坚持的五条指导原则,第一条就是坚持安全发展,强调“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对安全生产认识的境界高低,决定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我们必须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安全生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坚定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同时,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推动安全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安全发展理念彰显“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安全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本身,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折射出人性和人权的光芒。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本质所在。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为人民打天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以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毛泽东同志充分肯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高呼出人民万岁的时代强音;邓小平同志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是非的重要标准;“三个代表”,说到底是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其核心立场就是以人为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根本要义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梦想。

辩证唯物史观始终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说到底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这充分彰显出我们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必须保证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人世间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生命无价,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不可复得。人的一切活动和价值都以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为根基,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保护生命就是保护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红线观点,实质就是把保护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这条红线。他特别指出,人命关天,如果一次又一次在同样的问题上付出生命和血的代价,那就不是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问题了,而是草菅人命了!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安全发展理念所体现的“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价值取向,正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最高价值追求,也可以说是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安全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关爱生命的情感观,树立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树立尊重生命的道德观,树立为民奉献的人生观,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作为我们工作的最高职责。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拿着生命开玩笑。对那些拿生命冒险的任何行为,要敢于站出来抵制,敢于亮剑。即使发生了事故,也必须把抢救人的生命作为头等大事,不惜任何代价,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决不放弃,绝不懈怠。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倡导“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强化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使每一个人都懂得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自觉在工作中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所伤害,真正做到高高兴兴上班,安安全全回家,健健康康退休。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生命红线,对安全生产工作来说,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是刚性的要求,是无任何附加条件的,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就是带电的高压线,就是生命线。在红线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谁触碰了红线,谁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就要受到严厉的制裁。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任何姑息放纵踩踏红线的行为,都是对生命的蔑视,都是对人民的犯罪。这些年来,由于踩踏红线而受到追究的领导干部不在少数,教训极其深刻。我们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各级领导干部的红线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同时,还要通过完善责任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实行“一票否决”、严格责任追究等措施,增强自觉坚守红线的能力。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生命红线,对于安全监管监察系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拯救人生命的工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坚守红线的忠诚卫士。责任重于泰山,使命神圣而光荣。我们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抓工作,坚持命字在心、严字当头、敢抓敢管,不可有丝毫懈怠;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抓工作,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经常临事而惧,有睡不着觉、半夜惊醒的压力;我们要以求真务实、踏石留印的作风抓工作,一丝不苟,雷厉风行,定的事情马上就办,不讲条件,不推诿扯皮,不拖拖拉拉;我们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抓工作,严谨细致,知微见著,眼里不揉沙子,不模棱两可,不含糊其辞,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要以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的精神抓工作,任务再重不计较,工作再累不叫苦,困难再大不退缩,利诱再多不迷惑。

三、安全发展理念,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安全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体现了对现阶段安全生产规律特点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说是我们认识和解决安全生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一把总钥匙、一个总枢纽。

第一,安全发展理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出发,揭示了现阶段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基础脆弱;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仍是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阶段,安全生产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和劳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各类事故风险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安全法制尚不健全,政府监管机制不尽完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较低,企业和公共安全基础薄弱,教育与培训相对滞后,总体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等等,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影响,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安全生产的压力没有缓解,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所以,现阶段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与依然严峻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清醒地分析和把握了现阶段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鲜明提出红线观点和安全发展理念,并且强调指出,有人说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付出一些生命代价的事可能防不胜防,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必须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不能要带血的GDP。发展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要把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安全发展水平。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观察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新时代安全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第二,安全发展理念从安全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中,揭示并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生命红线。安全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离开发展谈安全,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不发展最安全,不生产也不会出事故。但是不发展行吗?离开安全谈发展,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发展的成果是由人来享用,人的生命没有了,发展再快能有什么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大事,安全生产也是大事。那么当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生产发生摩擦、遇到矛盾的时候,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呢?习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就是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要强化红线意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他特别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类企业,都要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招商引资、上项目要严把安全生产关,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都要遵循“安全第一”的方针。习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强化“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增强坚守红线的能力,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拿老百姓的生命和自己的政治生命去冒险。

由此可见,安全发展的理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生产协调运转的重要指导原则,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科学发展观的四大要素中,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一位的就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所以说,安全发展的本质内涵,与共享发展理念是一致的,与新时代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一致的。我们要继续在全社会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凝聚推动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整体合力。

第三,安全发展理念从事物发展变化的相互联系中,揭示了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安全生产状况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有多方面的致灾因素。研究分析安全生产中的问题,不能形而上学、孤立静止,不能就事故讲事故、就安全讲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睿智的政治家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安全生产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在鲜明划定红线的同时,提出推进安全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为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为坚守红线提供了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保障。

习总书记针对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新思想;针对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的问题,提出了“四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的新标准;针对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的一系列新举措;针对安全检查方式方法不适应的问题,提出“四不两直”搞暗查、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的新思路;针对领导干部作风浮漂、工作不扎实的问题,提出了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时刻警醒的新要求等。这些重要的论述,都切中要害,抓住了制约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新举措,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断提高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四、安全发展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是全面分析把握新时代安全生产形势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的认识把握形势,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论述,正是建立在对现阶段安全生产形势科学分析和总体把握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观察形势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正确地分析形势,清醒地研判形势,总体地把握形势,科学地驾驭形势,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加快实现根本好转。

安全发展理念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告诉我们,看待安全生产的问题,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要善于从安全与发展的逻辑关系上来分析,不能就安全生产讲安全生产。比如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估价,就不能单纯从安全生产工作自身来评判,更不能用自身工作量来检验自身工作成效。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来分析,从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的新期待来考量。按照这一逻辑思维来分析安全生产总体形势,至少要讲三句话:一是要把握安全生产的大趋势。看到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通过全国上下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已经呈现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发展态势。从2003年以来,连续14年实现“双下降”(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事故总量大幅度下降,重特大事故大幅度下降,安全生产相对指标大幅度下降。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好转,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各级安全监管监察人员,为此付出艰辛和心血。看到这个大趋势,可以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心。二是要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按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全国每年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仍然很多,直接经济损失仍然很大。重特大事故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职业危害相当严重,职业病依然多发高发,安全生产相对指标与发达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不要轻言好转,更不能盲目乐观,安全生产这根弦始终都不能放松,放松了就会给党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宁防十次空,不放一次松”,切实做到警钟长鸣,警示高悬,警醒万分。正如习总书记教导我们的,对安全生产要有敬畏之心、戒惧之心,要有经常睡不着觉,在梦中惊醒起来的状态,不要幻想当“太平官”。三是要看到安全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一切从零开始、向零奋进。因为我们国家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安全保障能力低,各类风险和隐患随处可见,随手可抓,而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安全生产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事故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因而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通过改革创新,通过综合治理和系统治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健康的新期待。

又比如,我们分析制约安全生产的矛盾和问题,也不能单纯从安全生产工作自身来找,也要从安全与发展的逻辑关系上来审视。因为安全生产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运行的体系,它渗透融汇在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体化运行。一些制约安全生产的矛盾尤其是深层次矛盾,往往不是安全生产工作自身的问题。比如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与安全生产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长期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拉动了社会不合理需求。我们每年消耗了占世界一半的煤炭、钢材、水泥,仅仅创造了占世界12%的GDP,由此造成能源、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持续紧张,导致超强度开采、超能力生产、超负荷运输的现象屡禁不止,引发的各类事故时有发生;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优化,二产当中高危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仍然过大,人员过多,事故风险大,保障能力低。有人统计过,全国每一天在公路上行驶的有一亿多人,在地铁行驶的4500万人,在建筑工地施工的接近4500万人,在井下作业的接近800万人;全国油气管道陆上总里程达12万公里(绕地球3圈),其中一半以上运行了20多年,跑冒滴漏时有发生。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油气管线与城市地下管网交叉重叠,暗藏着诸多隐蔽性致灾因素;全国每年有2.5亿吨危化品南来北往、东拉西运,一辆辆槽罐车如同一颗颗流动的炸弹,稍有不慎,就是群死群伤;在城乡结合部,“三合一”“多合一”违章建筑大量存在,排查出的重大火灾隐患300多万处。所有这些,都是制约安全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绝不是靠一年两年就能奏效,也不是单靠哪一个部门,更不是靠安监部门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全党动手,全社会动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才能见到成效。

安全发展理念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要求安全监管部门和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必须强化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安全监管监察工作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善于从安全与发展的逻辑关系上,审视安全生产工作的问题,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推动安全生产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安全发展水平。

五、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是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我认为,从安全生产到安全发展,是一个重大飞跃,因为它拓展了安全生产的内涵和外延,使我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说安全生产的概念仍然局限在生产经营领域,那么安全发展就拓展到社会治理的空间;从安全发展到安全发展战略,是又一个重大飞跃,因为它把一种理念、意识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成为可以实施的行动纲领。确立并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就在于,为构建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奠定了一块基石,这就是安全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践意义就在于,通过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可以进一步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形成推动安全发展的整体合力。

我们党和政府最早提出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是在2011年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中的指导思想里。随后在2012年初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实施安全发展战略”。2013年初,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时任国务院安委会主任的张德江同志,讲话的题目就是《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都讲过安全发展战略问题,强调要强化红线意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2016年12月9日出台的中央《意见》,再一次提出要“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战略相对于战术来讲,更具全局性、方向性、指导性、引领性。安全发展战略,可以说是指导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思路、原则和举措的总和。一般讲,构成战略的基本要件,包括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战略工程、战略举措等,这些都蕴含在安全发展战略的总体格局中,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说,安全发展战略绝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空中楼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纲领。通过战略实施,可以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首先,安全发展的战略目标已经明确。中央《意见》提出了安全生产的“两大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基本成熟,法律制度基本完善,事故总量明显减少,职业病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2030年,实现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民安全文明素质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稳固可靠的安全生产基础。这“两大目标”导向,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安全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两大目标”与我们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连,也与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息息相关,既是构成伟大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伟大梦想的稳固基础。

其次,安全发展的指导方针也已经确立。中央《意见》提出了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五大指导原则,这也是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即“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安全发展,这是总的指导思想;二是坚持改革创新,这是工作的根本动力源泉;三是坚持依法监管,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安全生产领域的体现;四是坚持源头防范,这是工作的重心所在,也是安全基础;五是坚持系统治理,这是总的工作格局和基本保障。这“五个坚持”,既是安全生产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也是安全生产工作规律的科学揭示。坚持这五个指导方针,就可以把握安全发展的正确方向。

再次,安全发展的战略工程已经实施。我们党确定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以来,国家在 “十二五”期间,就实施了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道路交通生命保障、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职业危害防治、应急救援能力、安全科技研发推广、安全文化示范和监管监察能力建设等“九大重点工程”,大体投资6500多亿元,完成一大批基础工程和治理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安全保障水平。正在实施的国家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又提出了“八大工程”,即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信息预警监控能力建设、风险防控能力建设、职业病危害治理能力建设、城市安全运行能力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文化服务能力建设等,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中央《意见》也对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防范工程作出部署。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把安全发展战略具体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使人们看到安全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和具体成果。

还有,安全发展的战略举措也已经形成。中央确立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以来,不断提出并逐步完善各项战略举措,形成一系列管用的制度措施、政策措施。中央《意见》提出的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五大举措”,切中要害,抓住了制约安全发展的关键环节、关键问题,是促进安全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一是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这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灵魂。没有责任就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二是改革安全监管监察体制,理顺部门职能关系,这是实现安全发展的体制保障;三是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加快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这是实现安全发展的基本方略;四是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形成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这是实现安全发展的工作重心;五是加强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建设,这是实现安全发展的有力支撑。把这些重大举措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就会见到大成效。

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发展战略的提出,源于我们对工业化进程中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源于我们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知和敬畏,源于我们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学力量和真理光芒,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安全发展如同一面闪光夺目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引导人们在安全的基础上奋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

猜你喜欢

生产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生产管理系统概述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