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频道(CCTV-9)对科技纪录片转型发展的助推

2018-01-31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类节目频道纪录

刘 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制片人)

科技话题对于纪录片而言既远又近、既热又冷,中国科技纪录片的导演一直是小众之中的小众。但是这两年来,随着科技对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重要,科技纪录片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和萌动。探讨科技与纪录片创作这个话题显然有着时代的迫切性和现实性。

对于科技纪录片,我们的国际同行尤其是科技纪录片的从业者一直保有着对科学的热情和深入理解,特别是他们对科技极其生动又富有魅力的呈现,对中国的观众和同行而言都是受益良多的,我们感谢从学习国际纪录片过程中得到的滋养,并且期待能够有机会在科技纪录片领域和国际同行建立更多的联系与合作。

央视纪录频道(CCTV-9)对于公众已经较为熟悉了。从其诞生之日起,纪录频道就以繁荣纪录片的创作与行业发展为己任,获得了观众较高的认同,也不断引领着一些纪录片的创作潮流,而对科技纪录片的转型发展,纪录频道开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一、纪录频道对中国科技类纪录片的平台助推

纪录频道成立于2011年,是中央电视台较为年轻但却非常具有成长性的一个频道。频道节目以专业化和国际化为主,收视人群的基础素质比较高。一直以来,在这个囊括了各种纪录片的综合性平台上,国产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的播出比例是非常低的。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这与我们国家的纪录片发展历程、发展路径和方向等等都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和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的制作难度和市场需求相关。

在2015年、2016年前后,针对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的供给不足,纪录频道开始探讨是否对自然科学类纪录片进行有针对性、类型化的开发和扶持。这个设想后来成为了我所在节目生产部门的一项主要内容。

因为央视纪录频道作为国家级的纪录片平台具有风向标作用,从播出到投资的引导,促使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类型慢慢在纪录频道众多节目中具有了更加清晰的标识感,慢慢从隐性走向显性,但这依然是一场正在持续的探索和耕耘,需要时间的培育和等待。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非常欣喜、也非常客观地看到了这样一些变化:比如说国际交流的增加,其中自然科学类的纪录片始终是国际纪录片市场的主流类型,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国际沟通与国际传播的一种语言;比如纪录片从业者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趋势,而这能够为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的成长提供优质人才,并且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不仅仅体现在从业者自身知识结构的提高,也有因为具有不同知识储备的从业者的进入而带来的多元融合;再比如观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无论是社会还是市场,对高品质知识类节目的需求都在持续增加。这些都反映了推动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发展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二、纪录频道以“科技引领创作”为核心,积极探索好的科技纪录片标准

而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开始理解这些变化其实与中国整个的产业升级是一致的。就像我们的制造业从简单加工到流水线生产,然后到智能和供给侧的变革。今天我们都共同来到一个节点,我们需要更精细更科学地来认识和面对纪录片的创作。我们要感知时代、感知观众,要捉摸信息传递的规律和变化,我们要打磨,甚至要重塑纪录片的生产创作流程和传播的方式。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科学的用武之地。因为中国的科学均值仍然是处于需要向国际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依然走在科学启蒙的道路上。所以,当我们讲“科技引领创作”,这的确是一个在多层面能够激发思考的话题。

此外,央视纪录频道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对大量自然科学类节目进行评定以及与制作机构反复沟通,从而让我们渐渐在制作方向和节目标准上有了自身的一些思考框架。我们的理解是:作为一个好的自然科学类的节目,首先节目要有知识性,概括说就是需要具有能够达到一定水准且具有传播价值的知识点,这对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可谓一个硬标准;第二点是节目要有艺术性,艺术性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因为视觉本身就是艺术的感染,另一方面指的是节目要有故事性的表达技艺,通过好的故事讲述,来传递理解认知世界的某种观点;第三点是节目要有社会性,这对于纪录频道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我们希望科技类节目不仅仅只是知识本身,它的方向内容要与社会、生活和人更加相关,更加贴近。

三、纪录频道通过创作实践提升对科技的感悟

当谈到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的转型发展问题,从一个创作者的身份和角度来做表达和分析,或许会更直观,也更能凸显科技的力量。

《创新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在2018年1月22日播出的一部关于科技类的六集纪录片。它围绕信息、能源、制作、生命、空间海洋等几大前沿科技领域,来展现中国正在进行的科技探索,记录了当下中国的一场创新实践。创作过程中,有一点意外的感触和收获是,我们节目组第一次和人工智能有了面对面的相遇,我们和科大讯飞达成合作,利用他们的人工智能语言合成技术,再经过我们声音团队的后期制作,共同完成了第一部全程由人工智能语音进行解说配音的大型纪录片。

用人工智能语音完成配音的创新之举,在节目播出后,成为一个被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创新中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了曾经是中国最著名的解说员之一李易老师的声音。2013年,他不幸因病去世,这一次可以在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复活”他的声音,也完成了我们希望向李易老师表达的一次怀念和致敬。

与人工智能的触碰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在走访了很多人工智能的研发机构后,开始思考科技到底还能对我们做一些什么?回归到科技与纪录片的关系这个主题上,我们所说的“科技引领创作”或许可以分成这样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学会运用科技的手段;第二个层次就是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这一部分会为我们提出更科学更精细化的要求,会给我们的科技纪录片创作带来更大的变革;第三层次则是提升科学的认知能力,纪录频道希望能够最终做到对科学传播的推动,把科学精神更深地带入到中国,带入到中国社会的运行当中,从而让我们未来的发展和转型更加平稳。

今天科学的进步越来越让我们体会到拥有这种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美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科学赋予我们的想象力可以说恣意汪洋,远远比国王岁月里诗人和梦想家所描绘得更加不可思议,更加绚丽多姿。因为这些是源自于大自然的想象力。”我们人类肉眼能够看到的世界,是生理视觉需要我们聚焦的部分,而不是真实客观世界的全貌,而科学能够让我们突破局限,了解真实的世界,这正是科学带来的启示。有了这些对科学的理解,相信一定对中国纪录片有帮助、有影响,有了这些影响之后,科技纪录片的创作无疑将能够迎来巨大的发展动力。

除了《创新中国》,央视纪录频道一直对硬科技、重量级的科技纪录片有所投入和打造 ,比如《超级工程》系列、《超级装备》等。其中《超级装备》,是一部即将制作完成的影片,拍摄了中国目前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批大型高端工业设备,这些被称为工业母机的设备,将第一次集体亮相在观众眼前,而正是它们的强度和精度,决定着中国工业化的程度。

除一些硬科技节目之外,纪录频道还开发了一批较轻松的科学类节目,同样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我的牛顿教练》就是用一部采用生动卡通人物,连接起生活和科学之间趣味关联的纪录片。

四、纪录频道对科技纪录片的突破与延展

一定意义上,自然和科学实际是不分家的,对于如何扶持自然科技类的节目,纪录频道采用了系列片和单集片互为补充的方式。

纪录频道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大项目和系列片的投入,但对于中国今天的科技纪录片而言,纪录频道希望培养更多有突破的团队,希望用一些单体量的、单集的节目,来吸引培育团队,塑造新的模式,推动梯级创作,提高制作能力。

比如纪录频道的《重返森林》,从选题看并不是首次拍摄,但是却通过讲述方式、结构方式完成了新意;还有《生死洄游》《萤火虫》等,每一都是试图集中实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创作突破和尝试。

对于社会上优秀的自然科技类节目,央视纪录频道也进行了大量仔细的挑选,播出后在收视和口碑上均非常理想。纪录频道是一个汇聚社会资源的大平台,将会继续探索更多方式,与社会制作力量共同推进、提高中国科技纪录片的制作水平,并力争更多地促进这类影片的国际化交流。

在自然科技的范畴之下,纪录频道还不断培育开发了一批充满活力的探险类节目,这类纪录片与自然科学相关,与探索精神更为契合。探险类纪录片拍摄的专业性强,具有一定特殊性,但题材和影像都有优势,有一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比如《极致玩家》系列、《冰雪之巅》系列,而在更大范围内,这类节目也包括《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疯狂摄影师》等。这些影片风格突出,在国内外屡获奖项,成为纪录频道自然科技节目项下不可缺少的多元化延展。

五、结语

通过上述这些节目,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自然科技纪录片的崭新变化,也分享了这些节目的成绩,那么这里有平台对类型化选择和设立精品目标的推动,同样是纪录频道和制作机构共同的努力和奋斗的结果,我们因此更加坚信纪录频道与社会力量协力成长的广阔空间。

这些优秀节目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创新和突破,而且在这些节目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目睹了一批创作团队的成长,目睹了中国正在慢慢拥有这样一批创作者,他们更加自信,勇于突破并敢于追逐自己的目标。央视纪录频道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唯一的推动者,但衷心希望去成为那个最扎实、基础的平台。

猜你喜欢

类节目频道纪录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出版纪录
寒假快乐频道
《科教·纪录》
频道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简论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
省级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发展的困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