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诱惑
——谈历史上的中山国和纪录片《中山国》的创作

2018-01-31张军锋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山文物历史

张军锋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展陈和影视处处长、高级编辑、《中山国》总导演)

一、中山国,神秘而充满诱惑的存在

当我们走进河北博物院《战国雄风——古中山国》两个琳琅满目的展厅,打量着锈迹斑斑、布满秀丽刚劲的中山文字的“中山三器”的时候,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触摸到这个历经二千多年历史沧桑遥远而神秘的国度的体温,感受到这个游牧民族白狄人身上散发出的强烈的味道。

如果不是眼前这些中山国文物确切分明的存在,我们也许不会知道,河北博物院所在的这个名叫石家庄的省会城市,曾经是中山国的一部分,而极盛时期的中山国曾经达到方五百里,今天的石家庄、保定大部分,邢台、衡水的一部分都是中山国的疆域。这个前后存在了200多年的国家历经三次被灭、两次复国,在太行东麓、滹沱河边强盛一时的战国“第八雄”是中华民族历史大融合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页,它的兴与亡同样是战国诸强兼并终归一统历史的重要环节。

如果仔细观察中山国王陵出土的这些精美的器物,振翅欲飞、凶猛稳健的双翼神兽,构思精巧、奢华生动的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身如弯弓、霸气十足的虎噬鹿,神态优雅、诙谐幽默的银首人俑灯、十五连盏灯……一件件工艺精湛、散发着浓厚青铜时代人文气息的精美文物,让我们对中山国宫廷里奢华而艺术氛围浓厚的生活场景充满了想象,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文物价值都足以和故宫里的国宝级文物相媲美。这说明中山人的青铜铸造工艺和审美意识都达到了战国时代所能达到的文明的高度,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绝唱。

翻开中国历史典籍,记述中山国的文字累计达到13000多字,却只有西汉刘向编撰的《战国策·中山策》专章记载了中山国后期的一些历史片段。对中山国,其他典籍都缺乏准确和正面记述,它似乎被历史学家故意忘却,甚至被冠以“中山狼”忘恩负义恶名。在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中山国的文字也累计超过了3000字,可是司马迁笔下的中山国,也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零星出现在魏、赵、齐等国的叙述中,无论是年表、本纪,还是世家、列传,都没有对中山国做过正面、专门的记载。直到20世纪初,清末学者王先谦完成了一本不足10万字但可视为中山国历史研究绝无仅有、空谷足音的集大成者的小册子《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对历代典籍中关于中山国的记述做了详细的考证、梳理,并据此绘制出中山国的疆域图。由于缺少最直接的史料,中山国的历史面貌在王先谦的笔下依然是碎片式的、残缺不全的。但是,经过这位学界巨臂细心的搜集整理,历史学家们已经清晰地感受到,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中山国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或许正是受王先谦这本小册子的影响,晚清学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谈到中山国的地位与影响时,对中山国在战国诸雄争霸中的作用给出了一个迥然不同于前人的评价,“战国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枢辖”者,关键也!这句话,冥冥之中似乎成为中山国历史真相得以恢复本来面目的一个预言。

来到正在修葺的面目一新的中山王厝墓地,望着这个二千多年前强盛时期开始建造的中山王陵,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上个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让“中山三器”上铭刻的二千多个文字述说的中山国的历史大白于天下,中山国终于抖落满身的灰尘让历史学家近距离地观察,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中山国真实的辉煌而悲壮的历史,只能从所谓华夏正统史官鄙视与偏见的零星记述中去揣测被扭曲的中山国了。这些铭文,还记述了幼年继位、36岁就英年早逝的中山王厝在相邦司马赒的精心辅佐下,21岁成功称王,不失时机取得伐燕大胜,把中山国推到无论是疆域还是国力都堪称战国“第八雄”的极盛时期。

还是在王厝墓巨大的中字形墓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王陵被大火焚烧、巨石压砸毁坏的痕迹,这与赵武灵王攻破中山国都灵寿城后令赵国军队烧毁中山王陵的传说不谋而合。这在战国时期是很少见到的疯狂之举,可见赵武灵王和赵国军队对中山王和中山国的仇恨至深至大。在华夏正统历史中,赵武灵王是勇于改革并把赵国带到辉煌顶点的一代英主,梁启超甚至把他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成就赵武灵王一世英名的是他强力推行的 “胡服骑射”改革,而他改革的最大目的就是灭掉阻挡赵国成为强国的绊脚石中山国。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人们在歌颂赵武灵王伟大的时候,往往不吝把中山国视为争强斗狠、忘恩负义的“中山狼”,把大盆的污水泼向这个在华夏正统历史中被视为蛮夷的白狄人建立的国家,使背负恶名的中山国淹没在华夏正统的宏大历史叙事中。

如果去除华夏正统史观对中山国的偏见,从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现代历史观去观察中山国的历史,这群从西北被迫迁徙到太行山一带在华夏腹心顽强生存的白狄人,毫无疑问也是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他们几代人筚路蓝缕、三起三落,为了尽快融入华夏文明虚心学习,在融合中发展出具有自己鲜明风格的文明成果的创造力,无疑也是值得敬仰与怀念的。而这种理念,是纪录片《中山国》创作的基本思想。

二、如何让中山国的故事引人入胜

在研读中山国历史,与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沟通交流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这个领域的每一个学术进展,都是在争论中逐步明朗的。中山国历史研究30多年的发展成果,充分证明了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是学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归纳起来,围绕中山国历史研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山国是不是由白狄人建立的国家,白狄、鲜虞、中山国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山国建立与灭亡的年代,中山国君世系及在位年代;中山国早期都城顾到底在哪里?魏文侯为什么要远隔千里借道赵国征伐中山国?魏属中山是否真实存在?它对中山国后期走向强盛起到什么作用?司马赒和司马熹是不是同一个人,他在中山国历史上扮演了什么角色?中山国为什么能够三次复国并逐步走向强盛?中山国为何强盛之后迅速亡国?是否亡于“崇儒说”?司马迁为何不为中山国立传?

如何回答上述问题,关系到中山国历史的基本面貌,也是纪录片《中山国》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回答地好不好,能不能立住脚并让学术界和广大观众认可,关系到片子的成败。

从2016年春到2017年初夏,近16个月的时间里,中山国和它由西北辗转东迁而来在华夏腹心地带顽强生存的故事渐渐的清晰起来;从陕西博物馆、宝鸡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晋国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中原博物馆一路走来,我们清晰地聆听到中国历史波澜壮阔的青铜时代——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大气磅礴的融合史诗恢弘的交响;从中山古城遗留至今的残垣断壁、王陵墓葬、东西陵山脚下这片颇具王者之气的沃土,到河北博物院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中山文物——无论是双翼神兽的狞厉、虎噬鹿的霸气、银首人俑灯的诙谐、四龙四凤方案的机巧,中山人雄健而慷慨的精神气质越来越感染着我们;与海内外近百位学者的对话,更让我感到中山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无穷——他们中的许多人终其一生默默无闻地沉浸在中山国的研究中,他们为一段文字、一件器物、一片墓葬、一个人物所吸引……

在这样的浸染中,活跃在中山国历史舞台的那些人物——从文公、武公、桓公、成公、王厝、椄恣、王尚中山国七代君王,到鼓须、公孙焦、乐舒、司马赒、吾丘鸠,从魏文侯、赵简子、齐威王、赵武灵王,到乐羊、李悝、苦陉县令、李疵、白圭,一个个性情各异的历史人物也逐渐鲜活起来。

这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故事!起伏跌宕、离合悲欢,乐羊啜羹、卧薪尝胆,英雄末路、孤独无援,破釜沉舟、慷慨赴死!一台大戏开始在我的头脑中上演。但是,我不能任凭自己激情四射,而是要在理性的统领下展示历史的大势、文明的璀璨,把人物的悲欢、文物的神奇纳入到历史的叙事中,抒写出中山国在先秦历史中的“枢辖”作用和民族融合史诗中独特的音符。

精彩的故事,也需要精彩的呈现。在大众传媒和多媒体传播的时代,纪录片早已不是纪录片人自我抒写的作品,而是首先能够吸引广大受众、拉近观众的好吃好看的文化精品,思想和精神要自然而然地隐藏在精美的剧情和视听观感之中。中山国的故事虽然精彩,但这个故事毕竟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那个时代与今天是那么地不同,如何让观众看到中山国真实的年代场景,他们才有可能进入剧情,感受中山国君王的喜怒悲欢。

我从来没有想过把《中山国》拍成一部考古探秘片,更不想把《中山国》拍成一个文物背后的故事。虽然考古的故事必不可少,但讲考古的过程目的是引领观众穿越二千年的时光,让观众领略我们发现中山国的真实的故事;虽然文物的展示必不可少,但展示文物是为了表现中山国文化的璀璨,而且把文物的制造过程作为剧情的元素和道具来讲述中山君王的情感和追求。当考古发现和文物故事都融入历史叙事的剧情之中的时候,一个有温度、有厚度、有人性闪光、有思想火花、有文化理想的中山国故事才能引人入胜地呈现给观众。

三、《中山国》的故事脉络

经过一次次的争论和沉淀,中山国两百多年筚路蓝缕、慷慨奋起终被赵武灵王惨烈绞杀的故事由此逐渐成型。以《发现》《崛起》《繁盛》《拐点》《悲歌》《流韵》为题的六集故事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中山国是游牧民族的一支白狄族建立起来的国家,这从出土的大量具有明显游牧民族风格的器物上得到证实;中山人被迫东迁的过程中,与秦、晋之间发生了许多恩怨情仇,但他们尽力吸收华夏先进的文明,在诸强纷争中经历了奋起、被征服、再奋起、再被征服的过程;魏文侯为了向北发展、巩固自己的强国地位并威慑齐国,借武公暴亡幼主桓公新立的时机派乐羊借道赵国灭掉中山国,派政治家李悝治理中山,中山故地受华夏文明浸染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桓公经过20年的卧薪尝胆乘魏赵两国交战之际成功复国并果断迁都灵寿城,修筑长城,交好齐国,奠定中山国走向强盛的基业;成公重用司马赒为相邦发起引水围鄗之战,引起赵国的仇恨;司马赒辅佐王厝成为一代英主,乘燕国发生逆天悖理的“子之之乱”之机率师伐燕,夺取燕国大批国土,使中山国疆域急剧扩张至方五百里达到极盛;为了宣扬国威,王厝命司马赒监造一批精美的青铜器,铭记先王和伐燕大胜的功业,警告子孙和司马赒不要步燕国后尘;耽于享乐的王厝暴毙带来中山国的历史拐点,继位的椄恣重文轻武,心存幻想;赵武灵王处心积虑要拔掉中山这棵钉子,一面发起胡服骑射改革一面展开外交攻势为攻打中山做着各种准备;中山将士誓死抵抗赵国军队的多次进攻,把这场战争延迟了八年时间,灵寿城终于被攻破,椄恣逃亡齐国后忧惧而死,赵国立尚为傀儡国君,不久就把尚和中山遗族西迁肤施,中山国宣告灭亡。中山国虽然被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但中山作为行政区划在华北大地存续了1800多年,随着上世纪70年代的考古大发现,它惊艳的文物、神奇的文字、悲壮的故事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中山文物历史
文物的栖息之地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文物的逝去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历史上的“中山人”
新历史
文物失窃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