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护理风险防范预案用于病房安全护理中的效果
2018-01-31丁小菊
丁小菊,王 媛
(广元市中心医院,四川 广元 628000)
静脉输液主要是通过液体静脉压以及大气压构成的输液系统内压来达到治疗的效果,在人体静脉中直接输入大量药液以及无菌溶液,是临床疾病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1]。因为受到科学技术局限、疾病自然转归、患者自身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护理人员对医疗药物认知局限等风险,很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护理不良事件。因此,静脉治疗病房安全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风险防范预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对我院收治的静脉治疗住院患者实施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干预,现将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到我院接受静脉治疗的住院患者240例,男患者150例,女患者90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80岁,中位年龄为(49.55±6.71)岁;其中58例骨外伤患者,68例糖尿病患者,5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参照医学伦理学原则,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根据患者护理方法的区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临床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观察组通过护理风险防范预案进行护理,由于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属于前馈控制性管理模式,需要在实施计划前便开展相关的方法,为确保具体成果与计划要求互相符合提供保障[2]。因此,护理部门在指定护理风险防范预案时需要要求护士、医生共同参与其中,确保群体的情感需求、行为需求以及认真需求得到满足,以期建立的护理风险防范预案能够达到防患未然、可评价、可行性、现实性等需求。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预防烫伤、预防压疮、预防窒息、预防坠床跌倒等方案;其次,通过针对性的措施预防高渗药物、化疗药物等引起的药物外渗;最后,通过针对性的措施预防突发性药物过敏症状。在预防药物外渗方案的制定工作中,需要护士、医生对药物不良反应、正确使用方法以及药物作用等进行详细了解,对于不太熟悉的药物,要询问处方医生后方能够给予静脉治疗,根据相关操作流程进行注射治疗,并确保输液的通畅性,确保没有外渗情况后将化疗药物输入或者注入。护理人员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对病房进行巡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以及治疗效果,并作好相关交接班记录。护理人员需要提高静脉穿刺的操作技能,使患者静脉治疗的痛苦明显减轻。若出现外渗的情况,需要把输液立即停止,并上报医生,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30.0统计学软件完成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对比工作,通过率(%)表示计数数据,以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
观察组中1例漏注液体,1例医嘱漏输,2例药物保存错误,1例输液外渗,1例因护士查对食物造成液体过早挂于输液架,护理风险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中5例漏注液体,7例医嘱漏输,7例药物保存错误,5例输液外渗,4例因护士查对食物造成液体过早挂于输液架,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3.33%;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2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率
对照组中非常满意45例,基本满意60例,不满意15例,满意率为87.50%;观察组中60例非常满意,57例基本满意,不满意3例,满意率为97.50%;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病房安全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以及护理制度的要求,确保医嘱能无误、准确的执行。通过制定护理风险防范预案,促进患者在病房康复、治疗期间身心安全性。通过在静脉治疗患者中制定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可以促进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并使护理服务内涵得到深化。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风险防范预案期间,需要具备专业的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用最好的状态为患者提供服务。据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农永丽,杨龙玉,刘国媚等[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静脉治疗病房安全护理工作中,为了促进护理风险明显降低,需要对护理工作护理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护理工作制度,对工作流程给予优化,从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提高护理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