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小儿输液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01-31彭静
彭 静
(和龙市头道镇中心卫生院,吉林 和龙 133500)
临床中,因患儿年龄较小、疼痛耐受力与依从性差,静脉输液治疗中存在较多护理问题。同时,患儿在家庭中地位较为特殊,实际护理中稍有差池,即可能诱发医患纠纷[1]。本研究,在小儿输液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24例静脉输液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0.6~5.5岁,平均年龄(2.8±1.0)岁;观察组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0.6~5.0岁,平均年龄(3.1±1.2)岁。本组124例患儿中,扁挑体炎21例、感染性腹泻49例、肺炎患儿48例,其他6例。对比两组患儿病因、性别、年龄等资料(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入院后,采取输液中安抚患儿、健康知识宣教、保护输液血管等常规输液护理给予干预。
观察组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1)制定临床路径护理:科室相关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后,主动积极与其家属交流沟通,建立友好护患关系;对患儿实际需求、病情等进行详细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实际情况,结合主治医师建议与意见,为其制定合理的护理路径,并制作成一张护理路径表,严格依照护理路径表实施。(2)输液前护理:护理人员需在输液前发放静脉注射注意事项健康手册,并根据手册内容为期详细介绍,使家长明白输液中的风险、注意事项、输液治疗的目的,促使家长积极配合。穿刺时,注意根据患儿情况选择穿刺方式,同时,穿刺前给予患儿充足的鼓励与安抚,再行穿刺。若患儿依从性较差,可先转移患儿注意力,再行穿刺。(3)输液中护理:穿刺成功后给予患儿输液治疗时,责任护理护士需做好巡回工作,及时处理患儿输液时发生的各种不良事件。同时,输液中若发现患儿存在不良情绪,可指导患儿家属采取一些转移注意力方式消除患儿恐惧、紧张情绪,例如:讲故事、躲猫猫(用手捂脸、再放开)、玩具等,提高患儿疼痛耐受度。(4)输液后护理,完成输液后,给予患儿充足鼓励、表扬,并做好预防静脉炎发生工作。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比较观察两组患儿输液情况,包括:输液残留量、患儿评分、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患儿疼痛评分;采用Wong-Baker笑脸评分量表对患儿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评分满分为10分,评分越高疼痛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计量资料差异用t检验,使用(±s)表示;组间计数资料差异使用(x2)检验,使用(%)表示,组间数据差异对比,P<0.05则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研究统计显示,观察组62例中,Wong-Baker疼痛评分(2.17±0.63)分、穿刺一次成功率96.77%(60/62)、静脉炎发生率1.61%(1/62)、输液残留量(10.15±3.42)ml。对照组62例患儿中,Wong-Baker疼痛评分(5.20±2.11)分、穿刺一次成功率82.26%(51/62)、静脉炎发生率14.52%(9/62)、输液残留量(15.55±4.40)ml。观察组患儿输液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1.216、11.239,P<0.05)。观察组患儿Wong-Baker疼痛评分、输液残留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834、7.629,P<0.05)。
3 讨 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规治疗手段,是临床重要的给药途径之一,该方法可适用于任何年龄阶段。但针对年龄较小患儿,因其血管细小、脆弱,输液时不仅增加穿刺难度,极大增加穿刺风险;同时,患儿依从性、爱动等,拔针后静脉炎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小儿在家庭中具有特殊地位,输液操作中稍有不慎即可影响家长满意度,甚至诱发医患纠纷。在实际护理中如何减少静脉炎发生率成为,提高穿刺一次性成功、患儿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20世纪80年代问世的新型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与医师医嘱等制定针对性护理路径,在将详细护理内容制作成路径表,再严格依照实施;确保临床护理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减少护理操作中的误差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输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输液患儿实施护理路径干预,可有效降低输液残留量、缓解患儿疼痛、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减少静脉炎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