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稼轩词句法结构研究

2018-01-31卢乃心

关键词:感叹句句法结构稼轩

□卢乃心

[内容提要]稼轩词的句法结构多姿多彩,从语气、句法成分构成、音韵三个角度切入,可分为三大类,共九种句式。这种句法结构在章法上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倒装句和叠字句强调所表达的内容,问句因在词中的位置不同,发挥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否定句把握词的情感走向,感叹句奠定词的情感基调,控制词的节奏。意象组合句烘托词的氛围。句法结构的多样性使稼轩词刚柔相济,抑扬交融,呈现出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审美风格。它的形成与稼轩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性格修养、创作方法、文学发展规律不无关联。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句法构造,使辛词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至今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

一、引言

关于稼轩词的研究层出不穷,大致围绕以下七类:一是稼轩词编年、地名、本事考;二是稼轩词的题材;三是稼轩词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四是稼轩词的词学思想;五是稼轩词的传播与接受;六是稼轩词的艺术特色,如稼轩词的章法;七是语言层面上的稼轩词研究。其中,以第三种稼轩词的内涵和用典的修辞手法研究最为集中。虽然,从句法角度分析稼轩词的三篇论文(星汉《宋词倒装句浅析》、汪洁《稼轩词中的疑问句应用探析》、肖菊香《稼轩词问句研究》),都涉及了对稼轩词句式的探索,尤其是肖菊香《稼轩词问句研究》对稼轩词问句的作用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但从完整地构建起句式体系看,研究辛词句法结构还有许多拓展空间,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句法,分为句和法两个概念。古人对于句和法的两个概念的理解,与今人不相同,句可指一句、两句,法因时代差异而各有所指。时代的差异性造就了句法理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古代诗歌句法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对于句法的观点尚处于萌芽阶段,如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说;在宋代,句法这一概念才得以逐渐明确,对句法问题的讨论空前热烈,是句法理论的繁盛期,但此时对于句法结构的定义各执一说,并无统一的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概念。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吕本中的“活法”说等。元明清时期,句法理论也在持续发展。那么,古代诗歌句法的讨论范围有哪些?按照王德明先生在《中国古代诗歌句法理论的发展》一书中所归纳的,中国古代诗歌句法有几种说法,“一是诗句的语言组合模式;二是指诗句的内容;三是指具体的技法、手法、方法;四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造句方法”[1]。第三种说法的所指范围最广,可以指修辞手法,炼字,词语的搭配和章法。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虽然没有明确句法的定义,但大致确定了句法研究的范围,“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2](P1),也对句法作出较为明确的定义,“句法结构指由词逐层组装成的短语里或句子里的词类系列”[2](P4)。由于稼轩词保留了古代诗歌的句法特点,又拓展了现代汉语句法的内涵,因此,本文结合古代诗歌句法理论和现代汉语句法研究体系,从句式入手,分析稼轩词的句法结构。

二、稼轩词句法结构

辛弃疾在风云变幻的南宋“中兴”时代,宋金斗争正激烈之际,一步步地朝着自己抗金的目标前行,渴望建功立业。但是政局的波诡云谲,加上命运的无情捉弄,稼轩的仕途并不是像其所期盼的那样一帆风顺,而是“三仕三已”,曲折坎坷。风雨飘摇的时代,大起大落的经历,使他的词慷慨悲凉,豪纵多气,积聚了复杂的人生况味。辛词数量多,体裁广,风格繁富,为其他词人所不能超越,奠定了其在宋词史上的突出地位。笔者据谢永芳先生《辛弃疾诗词全集》[3],从语义和语法两大方面,总结出辛词的各种句法结构,分析其作用及形成的原因。

(一)句法结构分类

稼轩词句法结构共可分为以下三大类,每一类又可进行细分:

第一,从语气的角度,可分为问句、感叹句、否定句和祈使句。

其中,问句又可分为:

疑问句,一般句中带有“何时”、“何人”、“(凭)谁”、“甚”、“甚时”,如“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这些对于人生悲欢离合、功名和归隐的疑问,折射出作者对失志沉沦的不平,流露出身世飘摇、人世无常的慨叹。或句尾带有“未(有没有)”、“否”、“无”等词,如“公知否”、“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尽西风,季鹰归未”,表现作者有家却不能回、祖国山河破碎却无力挽回的矛盾心态。

反问句,在问句中数量最少,一般句中带有“岂”、“何须”、“何必”、“何况”、“那堪”、“怎得”等词,如“岂为莼羹鲈脍哉”、“庆康宁、天赋何须药”、“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何况落红无数”、“旧赏那堪省”、“空肠断、怎得春知”,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含有“几”的反问句,如“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设问句,所占的问句总量最多。有的直接答问题,如“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只有来时在夕阳中的飞燕才看得到春归。但大多数句子中下半句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比较模糊地加以暗示,如“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作者欲寻从前有虎踞龙蟠之气的帝王之都,欲问它在何处,而现在只有满眼的兴亡之悲。虽然没有回答帝都在何处,但透过那些兴亡之迹,不难发现,如今的国家已经走向没落了,昔日雄伟的帝都已经消失了。从数量上看,设问句又可分为单独设问和连续设问,前者如前文所述,后者如“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

感叹句,在古代汉语中由语气词“矣”、“也”等构成,稼轩词句中也有感叹词如“矣”、“兮”、“也”,且大多置于句尾。如“甚矣,吾衰矣”、“我愧渊明久矣”、“白发苍颜吾老矣”、“宦游吾倦矣”、“归去来兮”、“真得归来也”、“贤哉回也”。

祈使句,一类以“倩”字领起,如“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倩谁唤、啼莺声住”。还有“把”字句,即以“把”字开头的句子。如“把吴钩看了”、“把功名、收拾付君侯”、“把从前、离恨总成欢”。

否定句,多为单个否定,且多用“不”、“莫”、“未”、“休”等否定词,最具代表性的句式是“(君)不见......”和“休......”,如“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休去倚危楼”、“休说鲈鱼堪脍”。

第二,着眼于语句内句法成分的组成,可分为:

倒装句,有主谓成分颠倒的,如“带湖吾甚爱(吾甚爱带湖)”、“记得昨宵归路笑儿童(记得昨宵归路儿童笑)”。有定语、状语后置的,如“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畴昔废沼荒丘,此夜明月清风)”、“见君谏疏频上(见君频上谏疏)”。

省略句,是古代诗歌最常见的一种句式。同样在稼轩词中也很多,如介词的省略有“富贵(如)浮云”“一水(从)西来”;助词的省略有“如椽(之)笔”;动词的省略如“岁晚(居)田园”;主语的省略有“(前夜月)不管人愁独自圆”“(他)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其他短语的省略,如“管弦(奏于)凝碧池上”。

意象组合句,即由至少两个的意象组合而成,构成名词性短语相并列的句子。有一句内多个意象的组合,如“锦帆画舫行斋”、“茶瓯香篆小帘栊”、“蛾儿雪柳黄金缕”,也有由两句或三句组成一个意象组合句,每句代表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高门画戟,桐阴阁道”、“三万卷,龙韬客”。

第三,从音韵的角度,可分为:

叠字句:较为常见的有双字叠,如“匆匆春又归去”、“帘底纤纤月”、“月殿桂影重重”。

对偶句:多为工对,有两句对,如“儿女灯前和泪拜,鸡豚社里归时节”、“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也有四句对,如“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

(二)作用

在语言学中,各种句式的作用主要有:疑问句“唤起注意,加深读者的印象”[4],设问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激起读者思索,产生共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5],反问句是“同样的意思,用反问句来说,比平常的肯定句否定句更有力量”[6],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7],否定句可加强否定语气,祈使句“可以表示请求、命令、劝告及准许和禁止”[8],倒装句“与原句基本意思不变,只是语用价值不同”[2](P95),叠字句“一是摹声,使人如闻其声,有余韵不绝之妙;二是绘色,使画面鲜明,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三是写景,使诗歌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深邃,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四是抒情,真挚细腻,委婉悠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使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音乐性”[9]。对偶句则具有均衡的节奏美。但这些句式句法在稼轩词中的作用与语言学概念中所说的有所不同。这里仅就具有突出作用的句式加以说明。

1.章法上——各得其所

稼轩词的章法多曲折,与每种句式在词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有关。无论是倒装句的强调突出,问句的起承转合,感叹句与否定句的奠定走向,还是意象组合句的烘托渲染,几乎所有句式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又耐人寻味的完美词章。

(1)配合音律,符合平仄,强调所表达的内容。以倒装句和叠字句最为典型。倒装句如“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正常语序应为“远目遥岑,(如)玉簪螺髻,(仿佛都在)献愁供恨”,语序的调换,是为了符合平仄。江南的山峰尽管再秀丽多姿,稼轩也无心欣赏,此刻他满目的愤怒浸染了山,好像“山”的心中也有满腔怒火、一腔怨恨要向稼轩诉说,突出山之“含恨”。再如“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正常语序为“断肠(的)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何况有)谁(去)劝、莺啼声住”,同样也是配合韵脚,强调无人怜惜的落花和无休止的莺啼声。叠字句如“洗雨烘晴。洗雨烘晴”,在雨后天晴时,稼轩看到迷茫的烟雾,被露水打湿的麦子,和荒池边的柳树,可都是同样的天气,这些景物却展现出不同的色彩。两个“洗雨烘晴”的叠加,强调了天气之温暖,又突出了万物同中有异的道理。

(2)问句在词中的位置十分灵活,其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总体来说,主要有三个作用:

放在片头,有发人深省、吸引注意,初次点题,总领全文的作用;设问句如“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郭”,开篇问愁与乐在何处,点明全词是围绕愁与乐是什么而展开,将读者的注意力转向稼轩本人,关心稼轩的愁与乐,接着答案呼之欲出,但欲言又止,说他与古往今来的文人一样,只空留寂寞罢了,之后进一步说明此时他并没有乐趣,而是充满了愁绪,愁的是赋闲怕被误认为是真闲,闲而无用武之地。反问句如“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着意寻春还不如喝着酒,随意出行,恰巧能遇上美好的春光。为什么前者不如后者?词的上片说道,因为在耗尽力气才看到秀丽的山时,已无心观赏,诗未作成便遭雨催,赏春之心有所失望,而词的下片与上片形成对比,描写信步遇春的情景,说明随意行走,一路走走停停,却能不断发现新的风景。

放在片中,起承接、转折、过渡的作用;设问句如“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一方面承上片对李广凄凉身世的惋惜,另一方面突然对自己的现状表示不满,不想去杜曲种桑麻,表达欲效仿李广到南山过射虎的生活,从而过渡到下片想象移居南山的风流潇洒的残年。“买栽池馆多何益”,此词为嘲讽牡丹之词,上片从牡丹联想到唐明皇因贪恋杨贵妃美色而祸国殃民的史实,此句一转,既是对上片牡丹之美的否定,又为下片阐释买栽池馆无益的原因,埋下伏笔。

放在片尾,用于收拢全文,呼应前文。设问句如“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此词是送友人赴任时所作,开篇直抒不忍离别之意,紧接着回忆昔日两人同游衡州的场景,对友人的理政能力寄予厚望,最后却发问,友人走了,谁与自己共饮酒?回答是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其实就是无人共饮,更添寂寞,呼应开头对友人的不舍;疑问句如“知他热后甚时眠。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此词首句以万千的惆怅领起,接着详述惆怅的缘由,最后以连续的问句表示对情人的担忧,与开头的惆怅相对应。反问句如“许多愁,问君有酒,何不日丝竹”,问友人愁绪缠身,何不饮酒消愁,沉醉在丝竹之中呢?友人的英年早逝与上片开头野梅花的飘零相同,都不堪风雨的打击,凸显命运的不幸。

(3)奠定词的情感基调,或把握词的情感走向。感叹句与否定句最能发挥此作用,感叹句如“甚矣吾衰矣”,稼轩直抒胸臆,自叹已经年老,怨恨之气如滔滔江水般一泻而下,恨自己的年华被白白地浪费,豪情壮志被逐渐消磨,也无人能懂自己的志向,表达了年轻时不受重用、年老又寂寞孤零的抑郁之情,奠定了全词哀怨的基调。否定句如“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稼轩将自己比喻成失宠的阿娇,但并不是一昧抒发被冷落、被抛弃的不幸命运,而是对那些奸邪之人发出警告,莫得意太早,落得像玉环、飞燕那样的下场,稼轩此词的走向是由愤怒走向悲哀。

(4)烘托词的氛围。以意象组合句最具代表性。如“吴楚地,东南坼”,稼轩从临安到杭州的途中,眼前的山水,令他触景生情,想到曾经完整的国土被分裂成两半,兴亡之感油然而生,此句渲染了稼轩对时局的无奈,增添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再如“画栋珠帘云雨”,稼轩回忆当初与友人在衡州共赏歌舞、折芙蓉的场景,而今日却又怀着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望着眼前的画栋,宽阔的珠帘,和缭绕的云雨,离愁之外更添一层愁雾,烘托了寂寥、孤独的氛围。

(5)控制词的节奏。以感叹句最为突出。如“白发苍颜吾老矣”,词的上片至下片片中,记录了稼轩一天的生活,说他一路上观赏松竹、雪后之梅,晚上在旗亭取酒喝,醉了,禁不起夜晚的寒冷,就随着车骑匆匆离开,接着到了最后几句,并没有再写他回到家中的所思所想,而是发出一声长叹,感叹自己的苍老,之后再绝望地认为这里可能就是他最后的归宿。白发苍颜已成事实,但稼轩又无限伤感,此句本身既延长了他的惆怅,又缓解了前面较为紧张的节奏。

2.表达效果上——余韵悠长

复杂多样的句式并没有使稼轩词显得繁琐,反而使其多含有言外之意,意外之旨,意蕴深厚,使读者在品味词之美的同时,引发读者的想象,多了一些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问句:疑问句如“何时唱,从军乐”,与客饮酒消愁,并没有解愁,心中无法抹灭的金戈铁马梦,让作者不由自主地又奢望着何时能重返沙场,通过这一问,更增添了“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愁滋味。设问句如“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第一个典故形容苻坚南侵的嚣张气馅,用于影射金主完颜亮侵犯中原之事,但后两个典故单于头曼为己子冒顿用鸣髇所杀,以及魏太武帝南侵失败,否定了苻坚南侵会得手,进而说明邪恶之兵必败、正义之师终将胜利。连用三个事与愿违的典故,间接传达出金国内部矛盾重重的信息,增强了宋军趁机抗金的信心,也发出了对历史变化无常的感慨,留下了历史的回响。反问句如“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友人因官职小而认为难展宏图之志,殊不知英雄起于无名之辈,大事业从小事业起步,稼轩在劝告友人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同时,也显示了他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从稼轩的忠告,似乎可以看出他本人的远大志向。

否定句:如“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此时的稼轩正在带湖闲居,为韩南涧祝寿,而韩氏此时也在上饶闲住,两人同病相怜,稼轩感慨道与其一生蹭蹬功名,不如及时纵酒,无忧无虑,安然度过晚年。蔑视功名之余,展现了疏狂不羁的风范,可言外之意是稼轩掩盖自己不得志之忧郁,而故作放达的姿态,平静中蕴含着波澜,令人唏嘘不已。

感叹句:如“甚矣吾衰矣”,被免职对于稼轩来说已是沉重的打击,如今连可以倾诉怨苦的朋友都没有,这不是因为没有朋友,而是自己年事已高。这种双重的痛苦使他发出岁月催人老的感慨,也对自己无力改变现实感到无奈,既增强了语势,又传达了无尽的哀愁与怨恨。

祈使句:如“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虽然稼轩明白此时的失志已使他痛苦不堪,坚韧的内心已经不起风雨的侵蚀,饱含着沧桑,还是需要疏导心中的不平,需要温情的抚慰,但惯以英雄自称的稼轩,用一种请求甚至哀求的语气,试图寻求心灵的抚慰,体现稼轩柔情的一面,使读者在为这么一位英雄扼腕叹息的同时,又生出怜惜。

意象组合句:如“茶瓯香篆小帘栊”,稼轩被搁置,闲居中唯有烧香品茶来消磨时光,而自己不受重用正困在这小小的帘窗,望着春天便觉得毫无兴致,郁闷之中更有伤悲。

3.审美风格上——荡气回肠

稼轩词的审美风格离不开其句法结构的作用。“稼轩词追求前后对比和上下贯通,决不意味着其词平铺直叙,板滞单调。恰恰相反,稼轩却多有章法婉曲、层层转折、愈转愈深的词篇。[10]”细读稼轩词,则会发现,任意一种句法在词中的点缀,使词的章法张弛有度,婉转曲折,越来越有深意。同样,稼轩词在情感上也并不一昧地逞强多气,在他的英雄面孔背后还隐藏着柔弱。句式的安排使很多词作刚柔相济、抑扬相交,不会产生审美疲劳。总体来说,稼轩词读来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天澄海澈之灵动与鲜活。

如“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醉生梦死,金人的铁骑不断在蹂躏故土,祖国被侵占怕是有家难回,自己满腹治国安邦之策却被弃之不用,在夕阳斜照下的楼头,听着凄惨的孤雁啼声,把玩了几遍吴钩,拍遍了几次栏杆,稼轩的恨重重叠叠,愈加浓重深厚,激愤之情无人体会,只好借红颜之手,抚慰内心的伤痛。一刚一柔,完整地刻画出稼轩的侠骨柔肠。又如“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词的前半部分说着意寻春不如信步遇春,又解释了前者的弊端,这是抑笔;然后写稼轩自己拄着竹杖,穿着芒鞋,看到粉嫩的野蒿花,一切本在意料之中,但突然发出疑问,那在寒食期间归宁的、笑语盈盈的女子从哪来,这一问表达了稼轩的惊喜,这是扬笔。前抑后扬,突出了稼轩对眼前浓烈春意到来的欣喜之情,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冲击力。

三、原因

稼轩词多样化句法结构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一)作家本人的性格与生活经历

稼轩的性格历来都是文人们讨论的焦点。受到生活经历影响下的复杂性格,使稼轩词的句法结构也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他虽然出生在金的辖区,但从小尊奉祖训,牢记国仇家恨,侦察敌情,内蕴锋芒;成年举兵起义、率众南归,养成了其奋进激昂的精神气质;文武双全,智略过人,重气节,展露其豪放自负的气度。南归后不受朝廷重用,有所失望之余也怀着些许希望,悲凉虽生但不减慷慨多气。出知滁州时,宽厚爱民,减轻赋税;诱杀赖文政,却凸显他的残忍;但他性格中的主要方面仍然是忠贞、耿直,慷慨多气和豪放不羁,另据稼轩向皇帝进献的《美芹十论》:“我有三不足虑,彼有三无能为”、“我之所忌不在于虏欲必战”、“何以谋人”、“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吾敢谓其非张虚声以耀我乎”[11],再据《宋史·列传·辛弃疾》:“弃疾为宪时,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12](P12164),结合辛氏奏议文和所发生事的记载,说明他多问的习性和多否定质疑的性格,可见词中多问句和否定句,与他耿直豪纵、梗概多气的性格相一致。“几年以来,辛弃疾都是‘身膺一面之寄’,独当一方的事任。他的作风,勇往直前,果决立断,既不肯多作无谓的顾虑而致缩手缩脚,也尽量使幕僚和部属得以发挥其赞襄帮助的作用。[13]”辛词的很多否定句,也带有睥睨一切的气质,如“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此外,情感丰沛的稼轩常常发出一些感叹,尤其是对友人之不幸的哀鸣。《宋史·列传·辛弃疾》:“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官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12](P12165)”以及“(朱)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12](P12165-12166)”又据稼轩闻吕氏逝世后有祭文,“呜呼,寿考之不究,德业之未试,室无人而子幼,何福善而如是![14]”好感叹、爱不平则鸣的辛氏在词中穿插些感叹句也就容易理解了。当然,稼轩的生活经历远不止这些,他一生“三仕三已”,尤其是在南方任地方官和在带湖闲居时,对当地的景色有很多描写,如在江西安抚使任上的“画栋珠帘云雨”,从杭州到湖北任转运副使的途中,引发兴亡之感的“吴楚地,东南坼”,闲居带湖归隐时,为韩南涧贺寿,触景生情,“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勉励友人的同时,这也未尝不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得益于稼轩在南方任职和闲居的经历,他得以观赏到这些美景,并以情融入景中,使这些景象包含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在任之余的赏景和应酬,为构成多意象组合句提供了素材。

(二)社会环境

从大环境来看,当时宋金交战激烈,从小环境看,南宋虽有过所谓的“中兴”,但朝廷内部矛盾丛生,政治斗争重重,主战派与和战派争论不休。恶劣的环境激发了稼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就怀有爱国之心的他面对如此险恶的内斗和残暴的外族侵略,怎能不提出质问,针砭时弊,又怎能不爆发出一腔豪情和热血,铸就铮铮铁骨,问句表达了他对世风或弊政的质疑,如“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对文恬武嬉的局面,文人醉生梦死的末日心态,以故弄玄虚逃避尖锐的社会现实,发出“怒其不争”的呼喊,驳斥这种流行的政风,指出只有抗敌才是众官所要做的头等大事。否定句在稼轩词的不同情境下则呈现出不同的情感,“青山遮不住”,作者自己的上书不得君臣之回应,于愤慨中坚定信念,相信邪恶抵挡不住正义的力量,“莫放离歌入管弦”,虽然他将要离开南昌,到杭州上任,但还是抑制住心中的离别,希望在下一任期继续尽责,做好分内事;“老去浑身无着处”,为年老不能再为祖国效命而不甘,但传达出的大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部分叠字句将他铿锵有力的风格贯彻到底。这些句式都镌刻出他内心的挣扎,反映社会的主要矛盾。

(三)文学发展规律

1.文学题材:在稼轩之前,许多文人无物不入诗,大至山川塞漠,亭台楼阁,小至花草树木,瓜果菜蔬,虫鱼鸟兽,还有一些文人气息浓重的笔墨纸砚等。这些意象经过北宋文人的发挥,已经被运用得炉火纯青,而后人不易独辟蹊径。而稼轩独具慧眼,大量化用典故,组合成意象群,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意象组合句。稼轩词用典繁富,超越了前代词人,尤其是苏轼和黄庭坚。稼轩善于用典,使其创造了独特的意象群,如“治国手,封侯骨”、“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居士谱,谪仙诗”。

2.创作理论:在这方面,稼轩同样超越了苏轼的成就。苏轼提出“以诗为词”,将词的题材扩大,把诗歌的优点融入到词体中。然后经过词的不断发展,“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已经无法满足后代词人表现空间的需要,故稼轩开疆拓土,发展为“以文为词”,不断从古文中挖掘新的技巧、寻找新的思路,如吸取文中的感叹句、祈使句、问句(包括疑问、对话、反问)等。其词中设问句的运用源于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稼轩吸取这一长处,灵活地将其安排在不同的位置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引人深思,而感叹句的引入,使词作多了几分韵味。

3.语言局限:诗词难免受到格律、节奏等语言因素的限制。稼轩词既注意表意层次的先后,以语序的变换突出重点内容,又注重考虑声律,倒装以迁就音律,符合平仄的要求。同时,稼轩词也注重节奏的掌控,如感叹句的加入使词的节奏延长,不致过于紧凑。

四、结语

稼轩词句法结构主要包括问句、感叹句、否定句、祈使句、倒装句、省略句、意象组合句、叠字句、对偶句九种句式,它们在章法上各显其能,相得益彰:倒装句和叠字句配合音律,符合平仄,强调所表达的内容。问句放在片头,有发人深省、吸引注意,初次点题,总领全文的作用; 放在片中,起承接、转折、过渡的作用;放在片尾,用于收拢全文,呼应前文。感叹句与否定句奠定词的情感基调,或把握词的情感走向,此外,感叹句还控制词的节奏;意象组合句烘托词的氛围。句法结构的多样性使稼轩词余韵悠长,荡气回肠,其形成是词人的性格与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和文学发展规律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稼轩词在词史的地位并不局限于其鲜明的豪放风格,他还尽其所能地挖掘词书写幽深狭长的情感世界的潜质,构成雄浑壮阔的词景观,扩充了宋词的内容,开创了宋词的新局面。稼轩词犹如一幅幅水墨风景画,其句法结构是组成图画的精密严谨的每一笔,挥洒几笔,勾勒出完整性与宏大气象,酣畅淋漓又令人为之拍案叫绝。

猜你喜欢

感叹句句法结构稼轩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稼轩词锤炼字句与对仗的艺术
感叹句
明志
剑歌
我有话要说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解读
感叹句
基于英汉句法结构对比下的英语长句的翻译
名师教你一招鲜(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