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祖刘邦“用间”的渊源及手段*

2018-01-31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信陵君高祖刘邦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宝鸡市分校, 陕西 宝鸡 721001)

高祖刘邦起细微,兵出芒、砀,经过七年艰苦卓绝亡秦灭楚的军事斗争,建立起了汉帝国,并在日不暇给的帝国治理中,仍旧坚守在剪灭异姓诸侯王和对决匈奴的军事前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高祖刘邦自走出芒、砀,军事斗争就始终陪伴在左右。为取得斗争的胜利,“好谋”、“多大略”的高祖刘邦以个人的正确认知、果断决策、智慧权变,向设定的政治目标迈进。这其中“用间”成为高祖刘邦谋略的重要组成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高祖刘邦“用间”的渊源

“间”是间谍,所谓“用间”是指运用间谍的一种谋略。秦末,高祖刘邦顺应“伐无道、诛暴秦”的社会潮流,通过武装斗争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见证了西楚霸王的乌江自刎而建立了汉帝国,同样在武装斗争中谋求汉帝国的安全发展,十四年间,高祖刘邦为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演绎了一幕幕“用间”大戏,为他政治目标的实现助力。间取陈留;间取峣关;咸阳收间、除间;王封汉中;焚道设疑;间骗陈余;食其间魏;隋何间布;万斤金反间;纪信救主;食其间齐;间救太公;“用间”周殷;智取韩信;刘敬间使匈奴;平城解围;瓦解陈豨等一系列“用间”事件构成了高祖刘邦的“用间”史。这许多的“用间”事实,绝非是凭空出现,客观的讲既有“用间”案例、理论学习的渊源,也有早期“用间“实践的渊源。

1. “用间”案例、理论学习的渊源。

这类渊源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源于向张耳的学习。张耳大梁人,魏之名士“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1](2571)魏公子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高祖刘邦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2](2572)高祖刘邦从张耳游时,张耳已居在外黄(今河南兰考东),从高祖刘邦的家乡丰到外黄还间隔着相当的距离,高祖刘邦能长途跋涉随张耳游一方面是慕名他名士的名气,另一方面是仰慕他的才气。高祖刘邦有弟兄四人,只有高祖刘邦有随张耳游和弟弟刘交“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与浮丘伯”[3](1921)的经历。浮丘伯为荀子门徒,也为一方大家。父亲能送他与弟弟交接或拜师名士大家,其用意绝不会只是随着张耳游那样简单。目的就是向张耳这个名士学习、讨教。可从“数从”与“客数月”的情况看,高祖刘邦在张耳那里,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跟着张耳学了些什么,已无从可知,但是对于信陵君无忌,张耳绝不会闭口不谈。一方面张耳曾是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不会不讲。另一方面,“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4](2385)那么跟着张耳,又怎么可能不讨教信陵君的历史过往呢?在了解信陵君的过程中,一定会了解信陵君的“用间”。《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了信陵君“用间”和被间的典型史实。成功“用间”讲的是:一次,信陵君在与魏王博弈,边境传来赵国发兵进犯的警报,魏王要召集大臣商议。信陵君劝阻魏王说:这只是赵王在打猎。不久又传来消息,的确是赵王打猎,不是赵军进犯。魏王十分惊诧,问信陵君是怎么知道的。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5](2377)信陵君魏以自己的“用间”消除了魏王的惊恐。被间的一次讲的是:公元前247年,信陵君魏带领五国之兵,击败秦军,并乘胜追至函谷关,威震天下。“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6](2384)在秦不间断的“用间”中,信陵君失去了魏王的信任,称病不朝,多近妇女,饮酒不羁,四年后,病酒而卒。得益于“用间”,也败亡在“用间”的信陵君事迹,张耳一定会讲述,高祖刘邦在随张耳游的过程中得到“用间”案例的学习。

二是源于战国后期诸侯间“用间”的学习。高祖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正是长平之战发生不久。长平战后,秦国的军事优势已无人可挡,尤其是嬴政继位后,采用尉缭以间谍战扰乱六国原定计划谋略的方针,一系列典型的“用间”,随着秦帝国征伐六国的铁骑被传播到四面八方,逐渐成长起来的高祖刘邦也绝不会对秦国“用间”韩国南阳郡守腾、赵王宠臣郭开、齐相后胜的成功充耳不闻,这些“用间”的事实对高祖刘邦定会产生很大影响。

三是源于向张良的学习。张良韩国贵族后裔,韩国被秦灭后,张良弟死不葬,散尽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未遂,为逃避追捕,亡匿下邳。在下邳得《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又称《六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兵书,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多次论及“用间”的方法、策略与技巧。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已经聚集百余人的张良,在投奔楚假王的景驹的路上遇高祖刘邦,“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7](2036)张良十分感慨的说:“沛公殆天授”。从这段经历看,张良将《太公兵法》讲与高祖刘邦,高祖刘邦不仅听得明白,而且做出了“善”的表示,可见对张良讲的内容心领神会,并付之实践。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相关的“用间”理论。这段特殊的经历与学习,一定会对高祖刘邦日后的“用间”产生很大的帮助。成为高祖刘邦“用间”的理论渊源。

2.早期“用间“实践的渊源。

高祖刘邦向秦帝国发起冲击是他决然的走出芒、砀,攻丰伐沛。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当一面的向秦帝国发难则是在接受怀王“与诸侯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8](356)的约定向关中进发西征的开始。高祖刘邦的“用间”大都发生在西征日后的战斗中,但并不能说此前的他只停留在“用间”案例与理论的学习。他在不自觉的“用间”与被间中,领略了“用间”的魅力,成为他后来“用间”的实践渊源。

(一)以间娶亲。即“用间”娶得吕后。高祖刘邦为亭长时,沛令的好友吕公,因为逃避仇家,投奔吕公,沛中豪杰及大小官员得到沛令有要客光临的消息,纷纷携礼祝贺,囊中羞涩的高祖刘邦也去祝贺。恰好他的同伴好友萧何为沛令主事,未带一分钱的高祖刘邦,煞有其事的一声“贺万钱”,赢得了吕公关注,不仅亲自相迎,而且被请到上座,与高祖刘邦莫逆的萧何,虽然讲:“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9](344)但他在主持这场活动的过程中始终未戳穿高祖刘邦的谎言,导致了戏剧性一幕的发生。好相人的吕公执意将女儿许配高祖刘邦。萧何在明知高祖刘邦底细的情况下,默许其行为,双方唱了一场心知肚明的双簧,有意或无意的充当了一次内间,高祖刘邦在这场“用间”活动中最大收获就是娶得吕后,一辈子记住了“用间”的本质。

(二)以间得沛。即萧何、曹参“用间”取沛。陈胜、吴广起兵,各地纷纷响应。沛令也想加入秦末农民起义的队伍,在沛任职的主吏掾萧何与狱掾曹参向沛令推荐了高祖刘邦,“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10](349)并命樊哙联系高祖刘邦,但高祖刘邦兴冲冲赶来时,沛令反悔了,欲杀萧何与曹参,二人惊恐之下,越城逃跑,随后高祖刘邦通过政策攻心,赢得沛之父老拥护,成为沛公。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说萧何、曹参是在“用间”呢?当时面对郡县多杀长吏以应涉的局面,沛令只是“欲以沛应涉”。[11](349)一个“欲”,说明沛令的想法并不坚决,而且靠你沛令“帅沛子弟,恐不听。”一个“恐”,使沛令感到困难重重。萧何、曹参对沛令做了许多工作,以召集在外流亡者为帮助,才坚定了沛令的决心,得到了首肯答复。樊哙迅速联系高祖刘邦,很快高祖刘邦就来到了城下。一个说服沛令“背之”——阐明沛令一人“恐不听”——召集在外亡者帮助——樊哙联系——高祖刘邦迅速赶到这样一个完美的“用间”逻辑设计展现在面前。也许高祖刘邦真不知晓,但实际上,已成为萧、曹“用间”的受益者。看到高祖刘邦百余人的队伍,沛令后悔了,虽然史书没有讲明沛令后悔的具体原因,但是只有两个可能。一是沛令取消了反秦的计划,二是沛令见到高祖刘邦的队伍后,发现与萧何、曹参原本的设计不同,自己被骗了。细细分析,答案只能是后者。如果是前一种可能,沛令怎会恐其有变,又怎会平白无故的欲诛萧、曹。沛令欲诛萧、曹一定来自于萧、曹早先对沛令的鼓动与许诺出现了问题,或者看似天衣无缝的前期设计被沛令察觉。看到按照设计就要大功告成的“用间”露出了马脚,功亏一篑,萧何、曹参只得一跑了之。虽然“用间”不成,但情急之下,高祖刘邦挺身而出,攻沛成功。实际上,在高祖刘邦兵临沛之前,在沛任职的一干朋友,早就为他的到来谋划行动,有所作为了。“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12](2665)从而实证了萧、曹“用间”沛令的实际。正是萧、曹的“用间”,高祖刘邦才走出芒、砀,成为沛公。

(三)被间失丰。即被敌手“用间”失丰。高祖刘邦为沛公后,以雍齿驻守丰地,然而雍齿经不住周巿“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13](352)的反间承诺,出卖了朋友。最终在项梁的帮助下,才遂愿收复失地。这次被间的经历,深深的烙在心里,直到临终前对雍齿还耿耿于怀,与其说是记恨雍齿,倒不如说是对自己被间没有任何察觉的愧疚。

二、高祖刘邦“用间”的方法

高祖刘邦的“用间”不仅类型全面,而且形式多元。拙作《汉高祖刘邦的“用间”》已有阐述,不在赘言。这里只对高祖刘邦“用间”的方法做简要钩沉。

欺骗法。高祖刘邦在沛时,在萧何的配合下,以万钱之贺的谎言,骗得了一桩推也推不掉的婚姻。西征路上,骗占峣关,取得成功。还定三秦后,为争取陈余加入反楚大军,“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余。陈余乃遣兵助汉”。[14](2582)以欺骗的“用间”手段达到了与陈余联合击楚的目的。

用金法。高祖刘邦的以金“用间”的事例很多,明确指出用金数量的有两次,一次是“用间”项伯。“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15](2038)一次是与陈平四万斤金的“用间”。“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16](2055)

劝谈法。指用劝告谈话进行的“用间”。战国时期纵横家,为表达各自合纵连横的思想,游走在诸侯国之间,以游说劝谈的方式拆散对方的合纵或连横,而成间谍。高祖刘邦团队中的郦食其就是典型,间陈留、间峣关、间魏、间齐都是劝导谈话“用间”的代表。

亲情法。鸿门前夜,项伯不顾一切星夜私自驰至汉营,将消息告诉给张良,张良带着项伯谒见高祖。高祖刘邦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7](312)转眼间,两军对垒、势不两立的楚军重臣项伯就成了高祖刘邦的兄长,见到项伯后,高祖刘邦向兄弟一样又是奉酒,又是祝寿,最终还结为亲家。口头尊称的兄弟转眼又成了真正的亲戚。这位兄弟加亲家的“内间”成为高祖刘邦安插在项羽大营中的一个钉子,直到楚汉战争结束。

美女法。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贸然进兵平城,被匈奴包围,无奈之余,用陈平计,使画工画美女,派人送给单于的夫人阏氏,告诉她,大汉的美女美若如此,目前大汉的皇帝被困在这里,打算献出美女给单于。阏氏听言,担心自己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建议单于放走高祖刘邦,果然成功。

许愿法。在高祖刘邦的“用间”中,也以许愿的形式开展。高祖刘邦对约为兄弟的项伯许下了结为儿女亲家的承诺,得到了这个内间,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随何“用间”黥布的过程中,一句“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18](2601)将许诺的底线划定,争取他反楚成功。

叠加法。多种“用间”内容的集合使用。楚汉战争中,陈平以金离间项羽群臣,在这场“用间”中,“用间”类型与形式多样的叠加,既有金钱的作用,也有假传信息的作用,既有内间的作用,也有反间的作用,更会有生间、死间的作用。多种内容的叠加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用间”方法验证法。对自己的“用间”行为,以不同的主体和方式多次验证。高祖刘邦为攻打匈奴,起初派出数十批使者赴匈奴,侦探情况,但是还是不放心,又派刘敬再次前往匈奴验证前情,细心的刘敬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两国相击,此宜夸长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嬴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19](2718)但是高祖刘邦没有接受刘敬的建议,决意出兵,被围平城。这种“用间”,就属此法。

[1][2][14](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汉)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5][6](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15](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8][9][10][11][13](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汉)司马迁.史记·樊郦滕灌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6](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7](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8](汉)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猜你喜欢

信陵君高祖刘邦
鸡鸣与狗盗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唐雎说信陵君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信陵君尊老
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