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滁州市沿淮洼地涝灾及治理对策
2018-01-31范维涛尹宗虎
范维涛 尹宗虎
滁州市沿淮及其支流洼地易涝多灾,易涝洼地总面积125.84km2,耕地总面积12.21km2,总人口23.87万。主要包括沿淮支流池河、濠河洼地和沿淮泊岗洼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治理,池河、濠河及泊岗洼地排涝条件有很大改善,但总体除涝能力仍较低,现阶段仍是滁州市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
一、滁州市沿淮洼地涝灾成因
1.涝灾频率
根据池河明光段1949~2015年统计资料,池河两岸洪涝灾害频繁,共发生17次洪水,其中1954年、1957年、1971 年、1980 年、1991 年、2003年、2007年为全流域性的大洪水。
凤阳县濠河两岸洪涝灾害频繁,平均约2年发生一次。发生大的洪涝灾害年份有 1991年、1997年、1998年、2002 年、2003 年、2005 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泊岗洼地各年降雨量变动较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雨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的60%~80%,且多暴雨,极易内涝,汛期频繁遭受洪涝灾害。暴雨成因大体分为梅雨和台风雨。常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特别是1954年、1982年、1991年、2003年、2007年给泊岗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2.成灾原因
(1)池河、濠河洼地内涝主要原因
一是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淮河流域暴雨集中,雨期长,雨区广,易形成洪涝灾害。一般的情况第一次暴雨后土中水份已饱和,到第二、三次暴雨时,地面积水剧增,加上河道水位猛涨,排水不及时造成涝灾。濠河、池河、女山湖出口都建有控制闸,汛期遇淮河中、小洪水时,水位上涨,对濠河、池河女山湖水位形成顶托作用,且时间较长,控制闸虽可拒外水倒灌,但上游来水量大,又无法外排,形成“关门淹”现象。
二是治涝工程资金投入不足,排涝能力低。池河、濠河虽进行过治理,但多为防洪工程建设,治涝工程投入较少,且治理标准低,整体排涝标准不足;部分圩区缺乏排涝泵站、涵闸等设施;已有部分排涝设施排涝标准较低,年久失修、水毁严重,加之配套工程不全,排灌系统混乱、淤堵,加重涝灾损失。
三是管理能力弱,影响排涝工程效益的发挥。由于洼地内排涝闸站工程难以及时维护,年久失修,影响排涝效益的发挥。这些都恶化了区域的排水条件,加重灾情。
(2)泊岗洼地内涝主要原因
泊岗洼地位于淮河泊岗乡引河以北,东西为老淮河,四面环水,形如孤岛,为20世纪治淮工程的“盲肠”。圩内地势低洼,西高东低,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的现象。主要灾害成因有以下几点:圩内地势低洼,汛期涝水无法自排;洼地排涝标准低;排涝系统配套不完善,淤堵、水毁严重,影响排涝效益;防汛及撤退道路不畅,不能满足防汛物资运输及群众财产转移等要求。
二、治理原则、总体布局及对策措施
1.治理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服从流域防洪规划,坚持“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贯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体现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治水的新要求,把洼地治理与水资源利用、国土开发与整治相结合,完善防洪除涝体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坚持防洪与除涝相结合,治涝与灌溉统筹考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除害与兴利的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挡、排、截等综合治理措施。
2.总体布局
滁州沿淮及支流洼地治理点多、面广,水系复杂。针对池河、濠河及泊岗洼地地形特点、涝灾成因、现状排涝分区、现有水利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合理的治理标准和措施,以治涝为主要目标,兼顾洪、旱、渍防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分片综合治理。在合理分析洼地现状排涝分区的基础上,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片排水、相机自排等原则,合理确定抽排规模,因地制宜地采取挡、排、截等工程措施。
除涝工程措施主要包括高截岗、疏沟渠、建站抽、口建闸、固圩堤等。另外,为提高流域内的排涝能力,减少投资,灵活调度,增设流动泵站。需特别强调的是,治理区圩区众多,人水争地矛盾突出,当地防洪除涝措施与流域规划关系复杂。严格控制新建圩区;对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和湖泊调蓄能力的圩区,采取合理废圩、退圩等措施;规划联圩并圩和加固圩堤,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性和具体方案论证。加强管理,圩区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要与防洪标准相适应;控制区内人口增长,逐步迁出区内人口。
3.治理标准
(1)沿淮泊岗洼地
结合洼地现有排涝设施能力,并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工程实施效果,对洼地范围内局部具有自排条件的高岗地,实施高水高排,自排标准采用10年一遇。洼地除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
(2)池河、濠河支流洼地
池河、濠河支流河道洼地的除涝标准,抽排农圩采用5年一遇,圩内有重要保护设施的采用10~20年一遇,自排及撇洪沟采用10~20年一遇。
4.对策措施
(1)工程措施
①池河、濠河洼地治理措施
根据池河、濠河洼地地形特点和排水条件,主要治理对策措施包括:新建、加固现有圩堤,局部堤距狭窄的河段退堤;沿河或圩区设置自排涵闸和排涝泵站,疏竣排涝干沟,配套必要的除涝设施;按高水高排、低水抽排原则,减少侧面岗丘区汇水对圩洼地影响,在洼岗洼过渡地带设撇洪沟;对零散的圩区统一规划、联圩并圩,按规划及联圩后的标准建立健全排涝设施;对面积较小、阻碍排洪的圩堤,实施退垦还河等。
②沿淮泊岗洼地治理措施
针对泊岗洼地的地理条件和洪涝规律,治理对策措施主要包括:新建、扩建排涝泵站,着力提高洼地的抽排能力;对圩内排涝大沟及涵闸等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提高圩区排涝标准;对圩区堤防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加固,不封闭堤防进行封闭建设,进行建设顶底防汛及撤退道路,提高防洪能力。
(2)非工程措施
①完善洪涝灾情评估及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该系统建设完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信息采集系统、洪涝灾情评估系统、淮河防洪除涝减灾实体模型和洼地涝灾成因及对策分析四个子系统。
②提高管理能力,改善管理落后面貌
提高管理能力,应改善基层管理单位的生产条件,在现有的管理机构内,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前提下,对洼地除涝工程管理设施适当进行增补。增补的管理设施主要包括工程观测、交通、通信以及管理单位生产、生活区建设等。
承担排涝工程管理运行维护的水管单位,应根据受益范围和对象,划分责权,按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建立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的制度,多渠道落实相应的管理维护费用。具体为:新建项目管理单位及工程运行的基本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费在水利工程维护岁修资金中列支,各级政府合理调整水利支出结构,积极筹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包括合理征收排涝费等。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维修加固项目的运行管理费和工程维护费按原支付渠道落实。
三、结语
本文根据滁州市沿淮洼地洪涝灾害现状及成灾原因,结合当前水利发展思路与治水方向,拟定治理标准,提出滁州市沿淮及其支流洼地治理的工程与非工程对策措施。洼地治理工程实施后,将极大提高当地防洪标准和除涝能力,使滁州沿淮及其支流洼地内免受洪涝威胁,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还可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工程实施后将极大地完善滁州市沿淮及其支流洼地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减轻洼地洪涝灾害损失,改变易涝多灾的面貌,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