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018-01-31胡思宇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医学生工匠人文

胡思宇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健康与康复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husiyu19@163.com)

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医生的天职是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工匠精神回归医疗卫生领域是时代的召唤。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务工作者的艰巨任务,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工匠精神的基本概念

1.1 工匠的内涵

我国的工匠文化源远流长。《管子·小匡》篇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士农工商,是我国古代四种民众的总称,其中的“工”就是工匠,即有工艺专长的匠人,通俗的解释就是手工业者或是手艺人。工匠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称谓,例如铁匠、染匠、木匠等。他们熟练掌握一门制作技艺,并以此谋生。庖丁、鲁班等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工匠代表。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形式出现,工匠的内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现在主要指“在生产、服务一线具体操作或依靠自身技能提供服务的人”[1]。

1.2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对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2],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相应地,工匠精神主要包含了爱岗敬业的“匠心”、精益求精的“匠术”和乐于奉献的“匠魂”。

1.2.1 “匠心”——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

工匠精神首先意味着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抱有敬畏之心,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成为优秀工匠的重要精神支撑。职业认同影响人们对职业的忠诚度和努力度。只有认识到职业对自己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才会自觉将工匠精神不断内化。工匠精神首先要求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爱业、敬业、乐业,这是每一位从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能够激发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坚持专注地做事业,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获得对职业的归属感,从而获得职业自信和社会的认可。

1.2.2 “匠术”——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

精湛的职业技术与技能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和具体表现。《淮南子·齐俗训》篇曰:“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一个“巧”字揭示了精湛的“匠术”是最根本的职业要求,职业技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职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两部分,缺一不可。朱熹也曾说道:“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艺的进步,确保做到术业有专攻,精益求精,从完美做到更加完美,匠人才能不断创造奇迹。

1.2.3 “匠魂”——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

“技以载道”“道技合一”是工匠精神的极致体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要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离不开高尚职业道德的引领。要将乐于奉献的精神做到极致,升华至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需要对职业有着奉献终身的觉悟,真正做到专注执着。

2 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2.1 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高度契合性

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在制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时也明确规定,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3]。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谋而合,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高度契合性。医学职业态度要求医学生具有视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匠心,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要求医学生具有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匠能,医学行为和职业道德要求医学生具有时刻以患者为本的匠魂。

职业认同是职业发展生涯的起点与核心所在。医学生需要具备明确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这决定了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医学生首先要深刻认识医学事业的价值,医学与普通职业不同,医生的“作品”是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因此医学不是医学生用来追求名利的工具,而是一项无私奉献的伟大事业。医学生必须尽早地认识到这一基本事实。同时还要深刻领会自身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加强医学职业认同,才能激发医学学习动机,对医学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勇于克服医学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自觉规范行为,时刻谨记以患者为中心,在医学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坚定献身医学伟大事业的奋斗目标。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医德的两大问题,即“精”与“诚”。其中,“精”要求医者必须做到医术精湛,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所以“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我国古代称技艺精湛的医生为“上工”。医学典籍《难经》认为,能做到多诊合参、诊断准确、知识全面、疾病治愈率高的人才是“上工”。医学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医学人员必须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和技能培训,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3],这是医学基本的从业门槛。医学人员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作出必要反映,在诊断和处理病例中讲求效果和效率。只有具备这样的硬实力,即全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医者。

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不仅仅体现在精湛的医术,更体现在高层次的职业素养之中。“医乃仁术”,传统医德要求,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尊重生命和患者。《黄帝内经》曰:“天覆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也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都强调了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医生要始终秉持人道主义观念,将患者的切身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毫无保留地为患者诊治疾病。

2.2 培养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现实紧迫性

先进的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在为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带来福利的同时,也给医疗行业造成“技术化”的冲击。不可否认,“医学技术至上”的理念依旧盛行。患者更多地被当成需要修理或更换零部件的“生命机器”,医生更多地关注技术和设备,医学逐渐偏离了最本质的对“人”的全面关怀。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前诸多医学院校轻人文、重技能的培养方式息息相关。医学教育由于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对于疾病诊疗的重要性,容易使医学生把医疗活动看成一种技术化的单向治疗过程,而非人性化的双向沟通过程[4]。着重培养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医学生对人的尊重,才能克服医疗技术主义的负面影响,提升医学生的人性化医疗意识,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保障医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向医疗行业输送以患者为本的医疗人才。

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中指出,在对医生压力的调查中发现,61.5%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是他们最主要的压力来源,近三成医生所在的医院经常发生医闹事件。而其中,因医疗事故或医生医德问题等造成的医患矛盾不在少数。无论是“1·26”浙江艾滋病感染重大医疗事故,还是屡禁不止的“天价回扣”,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医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着重培养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有效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有序发展。

3 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教育教学全方面。要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各方面,多途径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

3.1 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动态过程,学生在入学伊始、低年级、毕业年级等不同求学阶段,其认知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与大多数职业相比,医学专业的职业定向非常高。要根据医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尽早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持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常规教学系统,构建完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不能简单地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应在每学年按照职业生涯规划需求持续开展。在基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围绕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医学专业和医疗卫生行业,树立职业信心;在专业学习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围绕学业、成长和实践,深化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认知,树立科学的职业意识,帮助明确职业发展的规划路径;在见习和实习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围绕临床见习和实习、就业等,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技能。要全程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特点和优势,评估环境,确定职业理想和目标,制定并修改大学生活和未来发展行动方案,并督促实施。

二要丰富和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手段,坚持做到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积极与各类医疗机构等联系合作,寻求业务水平高、教学医疗设施完备的见习和实习基地,帮助医学生直观地了解未来职业氛围,深化专业知识,磨炼专业技能,接受良好医德医风的熏陶。要积极发动学生开展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办就业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引导医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

3.2 加强医学生的专业教育

工匠精神的培养要融入医学生的专业教育中,正确处理好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医学生来说缺一不可。通过专业教育,传授医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要构建双导师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教育形式。形成“医院导师+学院导师”的“双导师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选聘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知名度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医务工作者作为校外导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合作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传授学徒具体理论知识,讲解实际操作流程,医院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徒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时发现和纠正学徒在工作中的错误和安全隐患,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等。不断丰富 “校院合作,课程共建”的内涵和形式,推进医教融合,实现双主体育人,让医疗机构从育人配角,转换为育人主体。确保医学院校专业设置与医疗卫生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医疗卫生职业标准对接,毕业证书与医学类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二要举办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校内各类职业技能(知识)大赛,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让医学生在实际比赛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技能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和人文素养,逐步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的医学人才。

3.3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医学具有强烈的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是医疗卫生行业和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适应职业需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要完善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认识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将人文素养课程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在挖掘教材相关内容的同时,紧扣医学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教育,以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增加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逻辑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促进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叉融合,最终实现医学与人文的一体化,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要充分打造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医学专业教师要转变“人文素养教育只与社科类教师有关”的错误观念,深刻认识专业教师对医学人文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授人文精神内涵,加强良好医德医风的培育建设,指导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医学学习和实践。同时,人文社科教师要注重改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医学知识和医疗卫生行业,并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中,不断改善人文知识与医学实践分离的窘境。

4 结语

医者即匠人,培养医学生的工匠精神,努力让医学生深刻认识医学事业的伟大价值,加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接受专业教育,提高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内化职业道德,尊重生命和患者,最终,医学生才有可能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并成长为合格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猜你喜欢

医学生工匠人文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工匠神形
人文绍兴
工匠赞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