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主持人发展状况
——以民生类新闻节目为例

2018-01-31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方言民生

苏 碧 滢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部, 北京 100024)

一、 媒体融合与民生新闻的变革

2002年南京电视台《南京零距离》进入公众视野, “民生新闻节目”这个概念开始遍地开花。 主持人的话语样式从播报式逐渐趋向谈论式, 其形象内涵也从原本严肃式的“高不可攀”转变成亲和式的“邻家哥哥姐姐”。 民生新闻走过15年, 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 有些曾经风靡一时的节目, 如南昌电视台《新闻说报》, 遇到了收视疲软、质量下滑的问题;而一些创新形式的节目则如雨后春笋般地推出, 实现了口碑、收视双丰收的好成效。

目前国内关于民生新闻节目主持的研究成果颇丰,不仅将融媒体的视角引入了主持分析,还对多个城市台的民生新闻节目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部分研究更多地局限在已有的老牌民生新闻节目,如吉林教育电视台孙晓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未能观照到更多形式、内容多样的新闻节目[1]。第二,对于具体案例的分析不够透彻,往往停留在主持人总体表现未能涉及到更为具体的层面,如主持人镜头语言与形象分析、话语样式的变换方式等,如朱青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形象塑造研究》等。第三,对于省级地方频道研究较多,对于市县级台的节目研究较少,尤其是非省会城市。第四,对于主持人与新媒体融合情况分析更多地停留在技术之新,未观照到融媒体对风格、话语、多维传播等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以最新的有代表性的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主持人在其中的表现,对民生新闻主持规范提出可行性建议。

1. 融媒体背景的不断深入

面临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智能电视的迅猛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背景下,舆论话语权、平台渠道掌控等全新课题,城市台发展面临新的节点挑战。基于城市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研究发现,融媒体思维在节目编排及播出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主要呈现的特点如下:新闻报道实时跟进,角度多样;抢占市场份额,实现各渠道间无缝衔接;增强用户互动,提高观众黏性;品牌化运作,持续报道成为可能;全景化视角,突出地域特色。除了近两年来兴起的“两微”建设之外,在客户端方面,武汉台“黄鹤云”、杭州台“杭州之家”、扬州台“扬帆”等都在整合媒体资源方面表现卓越。很多城市台的融媒体建设也在向这些城市台学习。

杭州台的融媒体高清演播室已投入试运行,力争打造成为领先全国的融媒体新闻中心。在生产端整合了全媒体的采编播团队和运营团队;在内容端聚合了广电新闻、栏目、活动等资源,以及手游、H5移动轻应用等技术;在传播端集合了传统屏、PC屏与移动屏;下属各媒体打造“信息中央厨房”,建立了“统一采集新闻,制作全媒体素材,多屏端口发布”的采编播流程,积极探索全媒体传播的运作模式。

2. 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现状

具有收视率优势的城市台在融媒体环境中仍在不断革新。例如:一手开办《南京零距离》的南京台新闻综合频道,积极推进全媒体新闻报道,开创了传者与受众互动的全新局面。《直播南京》是国内第一档时长90分钟的大型直播新闻节目,强调“第一时间”记者现场叙说新闻,随时直播突发事件。除此之外,还有以公益公信为理念,将节目理念定位为“探究真相,展现精彩”的成都电视台《成都全接触》;关注社会微观新闻,将新闻内容植根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郑州电视台《有啥说啥》;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在新媒体技术革新辅助下焕发新容的石家庄电视台《民生关注》;实现“全媒体互动、多平台呈现”,将新媒体发稿纳入新闻采编评价全流程,推动记者多媒体转型的苏州电视台《社会传真》;打造“全民记者”,推行“天下泉城”概念的济南电视台《今晚20分》等民生类栏目在地方受众中获得了良好口碑。

民生新闻类节目创新一直是城市台的价值追求。如获年度最具创新影响力城市台节目,主持人强强联手的武汉电视台《晶晶乐道》;实时关注百姓生活方方面面,融合生活服务咨询的苏州电视台《乐惠苏州》;以“好看善听、可闻可品”理念、颇具地方特色著称的武汉电视台《第一直播室》;借助大数据支撑,发挥地域特色的“一带一路”深度报道节目南宁电视台《南宁渠道丝路交响》等都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优秀案例节目。而在方言类节目方面,除了传统颇有声誉的杭州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佛山电视台《630新闻》、齐鲁电视台《拉呱》等之外,扬州电视台的《关注》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前文中提及的《成都全接触》《乐惠苏州》《第一直播室》等都在节目的采写、编排设置或主持人口播中加入了发言元素,社会反响良好。同时,地方电视台也存在着栏目定位不准、受众互动率低、主持人业务不过关、收视率持续低迷等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 民生新闻栏目主持人的发展趋势

1. 互动的强化与深入

(1) 主持人的创新分工:《成都全接触》。《成都全接触》作为西南地区收视份额较高的新闻类节目之一,一直以其前沿性的创新思维闻名于业界。在节目中,作为固定主持人出镜的有四名。通过主持人将节目的每个板块进行细分,带给受众“高效率的新鲜感”,符合成都台一贯的“快资讯、慢生活”的理念。

其中两位坐播主持人采用传统的民生新闻播报方式,负责整期节目的导语与主要新闻的播报与串联,语流自然平实;一位站播主持人被打造为“全小妹”,其身后是可视化数据分析屏,她的角色是分担一直在传统概念中被坐播主持人播讲出的内容提要、天气预报和互动话题,同时增加了新版块让观众投票选择两条新闻的播送顺序,语言灵动自如;另一位站播主持人冬冬用成都方言结合地方特色评论舆情热点,语言诙谐深刻。

三组主持人以不同的的语言风格、话语样态、个人形象将资讯呈现给观众。几位主持人尽管分工不同,但是合适的分寸感与交流感是一致的,一直引导受众思考与互动。最能体现融媒体思维的就是“全小妹”,她的几次出现均与观众和数据屏之间产生了良性互动,从最开始的虚拟新闻导读到观众投票与话题分析,再到最后的天气播报,“全小妹”时刻关注背后代表着民意变化的数据屏。节目采用了创新性的弹幕方式,让网络评论直接在全小妹的身后“飘”过去,以网络化的思维开启电视互动新模式。同时观众投票决定新闻播送顺序使主持人必须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快速地转变播报方式与基调,改变以往主播线性的播报习惯,大大提高了观众的活跃度。

(2) “参与式新闻”理念。秉持“参与式新闻”概念的济南电视台,早在2014年便成立了“全民记者团”,每一名成员都是民间的“草根”“达人”,身体力行传播社会正能量[2]。这种深化互动的方式自然融入到节目之中。节目主持人为两名坐播,一男一女,除了正常的新闻串联播讲外,男主持人主要负责评论与深度解读,女主持人则是话题互动的主导者。区别于以往主持人念出“互动”的方式,在该节目中,观众直接采用视频通话的方式与主持人实时交流,在丰富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带来新鲜的个人观点。在节目后半段,主持人(以小紫妹为例)来到大数据屏幕前,根据舆情数据实时播送新闻;“话题热搜榜”“今晚朋友圈”也引入了“两微”概念,让主持人和观众一起分享新鲜事。在这里,评论再也不是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专利,只要一个智能手机和耳机就有机会参与到和主持人的互动中,这不仅要求主持人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在节目中还要学会“倾听”。

(3) 评论播音分寸的把握。当主持人拥有了话语权,即对新闻内容可以进行自我编排和评述时,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成为关键。某些节目的主持人也许为了刻意追求睿智儒雅的个人形象,或者模仿知名的“前辈”如白岩松、孟非等,结果形成了与本人形象、气质不符合的语言风格。比如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同步播出的《直播生活》节目,其中主持人关键因为辛辣独到的观点深受辽沈人民喜爱。节目走过十六载,主持人逐渐放松了对分寸感、对象感的把握,处理稿件与评述愈发随意。例如评论一个关于高速公路上后车撞前车的交通事故时,关键在时间较长的交规解释后,落点本应该在“开车还是要了解交通法规”,可是他又继续评论说“前提是你得了解交通法规啊,很多人跟我说,我的确要遵守交通法规啊,可是交通法规是啥我不知道。嗨,这就为你的违法造成了隐患。”话语中间关键还带有半讽刺地意味笑了一下,这是主持人素质欠缺的表现。

评论播音必须言简意赅、观点鲜明、掌握分寸,体现出政策性和科学性,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观众喜欢民生新闻在于新闻“发生在身边”,也在于主持人与自己的距离被拉近,但这不是主持人忽视原则性要求的理由。同样,在南京电视台《标点》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串联过于随意,时而评论凌厉却过分说教,这与“平等”的交流背道而驰。济南电视台《今晚20分》的一农因为有模仿白岩松主持风格的嫌疑,所以与播讲新闻的融入感不强。而南昌电视台《政法报道》中的主持人在真问、真说的情况下,情感的转换与评论内容恰当不生硬,其内在语的表达也不会因为追求独到让观众感到不适。民生新闻节目决定了主持人采取更为亲和明快的语言风格,不能盲目模仿央视新闻和国际时政的播报方式。

2. 新兴化的副语言及造型需求

(1) “音容笑貌”的合理性。在播音创作中,要充分认识副语言表意的符号性,分析、建立和运用符号系统,扩大其表意的范围,提高其交流的水平,增强其传情的质量。主持人面对不同新闻事件的表情、神态、动作管理都体现其对于节目的把控能力与个人素质,良好的副语言管理会帮助主持人更好地体会交流感,反之则会被观众认为莫名其妙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例如,苏州电视台《乐惠苏州》由于节目定位更为生活化,主持人的神态就更为舒展轻松,说到趣闻和严肃的新闻时表情的变化到位而不做作,手上的动作恰当而不琐碎。主持人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转身对视都自如顺畅,没有生硬感,让人自然融入其中。武汉电视台《第一直播室》也经常会有男主持有意调侃,女主持揶揄捧哏的设计,同样也是“真问”“真答”“真说笑”。南京台《标点》节目中,主持人的手势和眼神往往随意涣散,就是因为太过于投入而失去了交流的意识。主持人不是演员,需要在播讲新闻时“感而不入”,因此恰如其分地设计桥段和情感反应十分重要。

(2) 环境与道具的辅助。如今的新闻节目主播开始使用环境因素和道具设置辅助自己播讲内容。例如辽宁电视台《说天下》节目的老杨和蝈蝈,一般会在节目开始时整理稿件,营造新闻“新鲜出炉”的动态感觉,主播桌面前还摆有两个杯子,寓意温馨。在该节目未改版前,可以看到节目一开始机位由拍摄当日责任编辑继而拉到主播台,蝈蝈和老杨手中各拿了一只颜色鲜艳的圆珠笔和折扇,大有“我说给你听“的架势。在环境布置上,主持人身后不再是冰冷的显示屏,而是小吊灯、围栏、装饰画,给人“唠家常”的感觉。甚至在广告插播时刻,小窗屏幕会显示老杨在直播间一侧写书法及和蝈蝈日常对话的样子,让观众在任何时刻都关注节目。道具的使用在方言类节目中更为常见,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扬州电视台的《今日生活》、齐鲁台的《拉呱》都会因为偏向“漫谈式”和“评书式”增加道具的使用频率。

3. 方言类节目主持人的嬗变

方言节目以其平民化的新闻语言及视角在融媒体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拥有强大的粉丝群体与市场份额。趋于碎片化的移动端传播流动性强,如何利用融媒体技术优势和方言元素抓住受众眼球是众多城市台方言节目需要关切的首要问题。

(1) 方言节目的发展瓶颈。从《阿六头说新闻》和《630新闻》的走红开始,各地方台都模仿借鉴优秀的方言节目模版,开启自己的方言节目创新。然而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到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这给方言节目的推行带来了挑战。

《阿六头说新闻》一直被新闻方言节目研究者津津乐道,其节目定位、版块设置、主持人形象都没有问题。然而在人口流动日益扩大的今天,外来人口想要融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当地电视媒体了解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等,但是方言节目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认知障碍,更不用说亲切感和归属感了[4]。阿六头所说的杭州话属于吴方言,至少会让大部分处于北方方言区的观众不解;阿六头为了体现日常“说新闻”的感觉,语速较快且停顿较少,口播环节还没有字幕,无形之中拉远了大部分外来受众与节目之间的距离。《630新闻》虽然是传统的坐播新闻,也因为处于粤方言区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2) 《今日生活》的主持实践。扬州广播电视总台属于全国为数不多的本地主导型城市广电媒体,具有独特“扬州模式”“品牌效应”的城市台开创了《今日生活》这样在江苏省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观众认可度的节目[5]。主持人马伟身着唐装,面前除了赞助商的商品之外还有一桌、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且主持人本身就是当地出色的评话演员,将曲艺中播讲的生动性与新闻播音的对象感相结合易如反掌;在环节设置上,分为“说长道短”“做拦停”(扬州方言,即帮忙仲裁的意思)、“拍案明情”“翻帆看”“路路通”“老杨趣话”等,一共由三名主持人协作完成;而字幕出现在整档节目之中,基本不会让外地观众不知所云。

主持人马伟作为“80后”在日常演出中结合社会,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时尚元素,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个人特色。而扬州评话以描写细致入微、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但井然不乱而见长,讲求剧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上生动有趣的这些特点与民生新闻主持中讲求鲜明的播音风格不谋而合。相比于其他方言类节目主持人,如《今日生活》主持人的抑扬顿挫、停连重音都更顾及外来人口的感受,甚至作为方言教学都绰绰有余。节目偶尔会邀请嘉宾主持人,学习表演课的小主持人、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或新闻事件相关专业人士都有可能参与节目录制,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收看效果。

该档节目也搭上了扬州台“扬帆”手机app的建设快车,可以在移动端实时收看,并且可以为自己喜欢的主持人点赞。齐鲁台《拉呱》也采用较为时尚的网络元素融入到新闻中,不会因为使用方言而出现断层感。

(3) 方言元素的积极渗入。方言节目固然因为其标新立异会吸引老龄化、草根化的受众,但是不能多、不能滥[6],就电视媒体推广普通话的职能来说,节目编排要适度、去庸俗化,还原新闻的真实性。当然在普通话主导的民生新闻节目中,适当方言元素的渗入会使整档节目更具魅力。武汉电视台《第一直播室》就把节目按照内容编排为“晶晶乐道”与“晶晶计较”,其中女主持人王秋晶、彭晶晶说普通话,谭金和黄晶说武汉方言,每期两位主持人一男一女搭配默契,不会给观众带来突兀感。《成都全接触》中的“冬冬”会把大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与杭州景区“三生石”被游人破坏结合起来,方言的评论使这个环节的说教感被减弱,更易被观众所接受。《乐惠苏州》中偶尔出现的方言词也会使新闻的话语节奏适度发生变化,增强了话语的灵动性。

三、 民生新闻栏目主持人发展问题对策

1. 民生新闻主持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不断崛起、视频网站的强势扩张和一些重量级省级卫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跨媒体传播布局,以大投入、大产出的节目生产模式抢占收视收听市场,各方面资源有限的城市广电媒体面对市场扩大化、统一化和资本化的趋势,存在着地方主流媒体被“非主流化”甚至“边缘化”的风险。许多民生新闻节目希望“另辟蹊径”,欲通过夸大其词的新闻内容、新奇的节目设置来吸引观众注意。这就给主持人本身的创新发展提出了难题,甚至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1) 职业操守缺失。某些民生新闻主持人往往摆不清位置,罔顾节目定位,忽视了自己作为公共媒介资源受托使用者的身份,滥用话语权力。在上海新娱乐频道的民生类新闻调解栏目《新老娘舅》中,主持人柏万青的镜头语言常常不合时宜,摒弃主持人应当“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如被当地市民集体控诉的一期禁播节目《94年上海少女屡遭强奸、轮奸生下三胎》中,担负调解员职责的柏万青经常激烈地捶桌、怒吼,对嘉宾话语权进行错误地干涉。很多主持人在播读新闻时,会妄加不合时宜的评论,甚至肆无忌惮地传播假新闻。

(2) 新闻素养缺乏。对地方政策、民情、社会风貌一知半解,模糊自身的传播责任与影响力。主持人往往只管自己外表光鲜亮丽,上镜时端庄大方,对地方百姓的兴趣点一概不知。不能将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与地方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城市台民生节目的区位优势展现不出来,不能切实地为百姓带来有价值的信息。

(3) 盲目模仿少新意。不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拒绝转化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思维、提高全媒体采编播技术能力。主持方式盲目模仿,主持人同质化现象时有发生。尽管许多优秀的民生新闻主持人给予了示范,但是在融媒体时代巩固改革成果,进行创新发展,是民生新闻主持人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2. 民生新闻主持创新问题解决对策

(1) 坚持政治使命,担当新闻“把关人”。民生新闻节目因为播放平台在各地市台,需要主持人更加“接地气”的话语组织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失去底线。针对这一现象,主持人时刻不能忘记自己具有丰富的政治情感和艺术修养的宣传鼓动家的身份。在纷繁多元的媒体环境下,不仅要坚持政治使命,更要自觉担当“把关人”。在融媒体环境下,主持人形象的塑造不再仅仅由屏幕前的表现决定,主持人在新媒体直播、发布的言论、日常的行为习惯都会受到观众的注意。因此,既然作为公众人物,就要自觉维护自己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 抓住本土优势,塑造新闻“亲历者”。要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解读好党的方针政策,讲真话、说实话,做好一个新闻亲历者、传播者;城市广电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贴近性的优势,鲜活的新闻更容易挖掘,在报道形式上革新的空间更大,本土新闻依然是增强城市台传播力、公信力的倚重所在。

很多城市台都利用自身的文化旅游名城优势,开办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生新闻节目。拥有丰富“红色”景色资源的城市可以效仿武汉电视台“十大将军县”的报道方式,让主持人实地参与网络直播,以体验式报道的方法与观众实时互动,让观众产生共鸣。同时很多优秀的民生新闻节目都挑起了宣传城市的重担,比如《乐惠苏州》《第一直播室》等。主持人要充分了解城市特点,熟悉所说的话题与有关资料,努力做好“情景再现”,妙趣横生。同时也让百姓对所在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有更全面客观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增强市民对城市家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专业素养,培养新品牌。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因此要着力打造品牌主持人队伍。播音员、主持人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以过硬的政治素养为基础,以规范的语言习惯为准绳,结合主持人的形象特点,根据各台实际情况制定“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办法”,规范主持人服装、形象包装,加强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培训,全方位重点推介,培养名牌播音员、主持人。

如今,全媒体云平台在很多城市电视台投入使用, 必须加快拓展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为适应融媒体发展,民生新闻类主持人必须具备驾驭场面和突发情况的能力, 熟练运用新媒体进行节目生产。 比如武汉电视台《晶晶计较》“带个话”环节里, 主持人利用微博与受众实时互动; 《成都全接触》《今晚20分》中, 主持人均利用大数据实时编排播讲新闻顺序及内容; 《民生关注》等节目的主持人会浏览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达10万)的留言, 在节目中立刻解决百姓迫切关注的民生问题。

四、 结 论

媒体要适应不同传播主体或同一传播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和接收需求,因此新媒体环境迫使主持人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才能符合当下用户使用手机、PC客户端浏览新闻的习惯。

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谙熟“全媒体”的运作模式。一个好的主持人,定然是一个好的记者和编辑,主持人理应是新闻业务的通才。只有熟悉新闻采编流程的主持人,在再度创作时,才能恰当地将自己的播音风格和个人理解加入到稿件中。只有具有采编实践经历的主持人,才会在播讲中有“情景”、可“再现”,有充分的内心依据去评论大事小情。

尤其对于民生新闻主持人来说,走入基层,探听民情都是主持工作的必修课。传统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应走到群众之中,增加与群众接触的机会,实现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帮助,使主持人的形象在群众心中提升。主持人必须运用全媒体技术优势,时刻聚焦民生热点,回应百姓关切,对话职能部门,权威答疑解惑,深切了解社会现实,接触广大受众,提升自我政治素养和媒介素养,充分表达社会关切。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方言民生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