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2018-01-31李伟光孙沫丽
李伟光,孙沫丽
(长春光华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130033)
0 引 言
2016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正式公布了《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1],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率和薪资水平都名列前茅,如图1和图2所示。
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均在10万人以上,但是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很多相关岗位均表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是因为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内容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轨,学生毕业时的专业核心能力不足以胜任很多工作岗位,因此只能从事应用计算机的其他相关岗位。
1 概念界定
1)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2],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和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
2)职业核心能力。
图1 本科专业就业率情况
图2 本科专业月收入情况
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具备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这些能力适用范围更大,可以说是全覆盖,是所有从业者都必须具备的最根本、最基础、最关键且最核心的能力。
3)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能够在职场中生存和发展的普遍适用技能。研究专业核心能力应该参照国家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大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核心能力可以参照国家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的8项要求,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订。
2 计算机专业核心能力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如到企业调研、通过网络调研、通过招聘会调研、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等,了解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就业企业、岗位、职位、薪水、所需技能等,我们认为计算机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人机交互”能力和“人人交互”能力。
“人机交互”能力是人和计算机之间对话的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及电路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数据结构及算法设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数据库设计和网络应用能力等。“人人交互”能力包括表达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可以通过实习、实训、学科竞赛、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
3 培养计算机专业核心能力
1)通过“深度校企合作”[3]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深度校企合作”可以采用“2.5+0.5+1”的人才培养方式。“2.5+0.5+1”的培养模式是学生第1—5学期(2.5年)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6学期(0.5年)到企业学习专业方向课程(第4学年在企业实习需要的专业方向知识);第7—8学期(1年)在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学生在第6学期集中进行1个学期的专项训练,是对其在第7—8学期进行专业实习的必要准备;同时,学生的毕业论文在企业实习期间完成,针对实际工程项目撰写论文更具有实际意义。
1年的专业实习可以让学生在就业之前有1年的工作经验,而工作经验是企业招揽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能够对学生就业起到非常直接而且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在企业实习1年之后,学生毕业时可获得较高的薪水。
由学校、实训基地和实习单位共同对学生进行“人机交互”能力和“人人交互”能力的培养,比单纯地由学校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效果要好。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我院2012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3.3%,并且全部专业对口,平均薪资在5 500元以上,一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薪资水平上都较以往有很大提高。
2)通过建设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群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教师可重点建设6个课程群,分别是:①计算机硬件及电路电子技术课程群,即认识计算机,可以通过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及实训环节来培养;②数据结构及算法课程群,即数据的表示和优化,可以通过数据结构、算法基础等课程及实训环节来培养;③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即数据的处理和控制,可以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及实训环节来培养;④数据库及网络课程群,即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可以通过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应用等课程及实训环节来培养;⑤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即实际项目设计与开发技巧,可以通过专业方向课程及实训环节来培养;⑥综合实训课程群,即实际项目训练,可以通过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来培养。第1—4个课程群在学校完成,第5个和第6个课程群在企业及实习单位完成。
课程群建设既包括理论教学建设,又包括实践教学建设,尤其是实践教学建设,对学生的“人机交互”能力和“人人交互”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3)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要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每门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改革,尤其是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如基于全程案例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4]等。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去掉一些教学课程内容重叠的部分,把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去掉,增加实践的内容;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技资讯填充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能够紧跟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动态。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演练用结合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分层次教学等,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对于不同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改革方法;同时,针对学生学情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会各有不同,所谓“教无定法”,只要让学生能学懂、会应用即好的教学改革方法。
4)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而第二课堂则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渠道。
我院开展的最重要的第二课堂活动是“科技活动月”,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全部报名参加。有的学生提交了多个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根据其平时的个人兴趣爱好训练并积累下来的,用到的专业技术包括PS、Flash、程序设计、网站设计、视频编辑、动画制作、游戏制作等,内容多样,各具创意。
此外,可以成立以程序设计为主的专业社团,不定期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班导师”[5]机制,每个学期都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活动或者竞赛,具体活动内容见表1。
通过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学生提高了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兴趣;通过制作相应的计算机作品,参加学院组织的“科技活动月”,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学校规定必须取得的第二课堂学分。
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和“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通过学科竞赛可以训练多数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数据结构设计和算法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事实证明,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普遍较强,薪资普遍较高,提升普遍较快。
4 “四个结合”
“四个结合”分别是指理实结合,即理论与实训内容统一排课,人手一机,边讲边练;赛课结合,即课程学习内容与相关学科竞赛相结合,以赛代练、以赛促学,而获得相应的学科竞赛获奖证书对学生找工作有直接帮助;学证结合,即课程学习内容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对学生找工作有益;校企结合,即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工程实践,增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其在人才市场上较其他高校的学生更具竞争力。通过“四个结合”,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薪资水平。
教学模式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如“2.5+0.5+1”“3+1”、暑假小学期等模式,只要最终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的都是好的模式。
5 结 语
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着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提出通过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学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而提供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该方案在长春光华学院计算机专业得到了应用,效果较好,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达到了100%。我们相信,不同的高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一定能解决就业的供求不平衡问题。
表1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1]麦可思.《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EB/OL]. [2017-08-08]. http://www.mycos.com.cn/index.php/Index/news_info/nav/3/id/49221.
[2]曹莹, 郑艳娟, 苗志刚, 等.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J]. 物联网技术, 2016(1):103-105.
[3]李伟光, 张勇. 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深度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7(2): 163-166.
[4]李伟光. 基于全程案例教学的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 课程改革研究, 2016(20): 48-49.
[5]李伟光. 导训结合的班导师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 吉林教育, 2015(2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