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宜居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2018-01-30李渊

智富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熵权宜居城市北京市

李渊

【摘 要】构建基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化、能源转型、科技创新的宜居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法测度我国科创城市北京市的宜居城市发展建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北京市宜居城市发展建设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社会进步和能源转型呈增长趋势,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发展迅猛。

【关键词】宜居城市;熵权-TOPSIS评价方法;北京市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宜居城市,是实现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必然选择。在2015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把“宜居城市”和“城市的宜居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以论述,明确指出要“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并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如何实现对宜居城市建设的绩效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

一、研究文献综述

宜居城市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建筑、生态社区、生态城市,为居民创造更适宜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

关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和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瑞杰斯特的相关思想。他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

宜居城市可以定义为在一座城市或者区域之内生活的居民所感受到的生活的质量。宜居城市评价在前期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评价体系中权重的确定大多是由专家打分来确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出宜居城市发展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把宜居城市考虑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相互作用的各个子系统和具体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引入信息熵来客观地描述各评价指标的优劣大小,并与TOPSIS法相结合,以北京市为例,综合考察所有评价指标与理想解的差距度,来评价宜居城市的建设水平。

二、评价模型的构建

结合北京市宜居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从上到下逐层分解的方法,把宜居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原则,从宜居城市综合发展视角出发建立宜居视角下城市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本研究运用了信息熵的概念,采用熵权法对北京市宜居城市的各项指标计算权重,从而克服了主观赋权法在对数据计算时的主观不准确性。本文在原有TOPSIS方法基础上,结合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利用加权改进的TOPSIS模型对北京市宜居城市水平进行评价。

三、结果与分析

如图所示,综合绩效指数从2005年的0.2298提高到2015年的0.9216,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其中:2005—2006年,北京市城市宜居城市发展建设水平较低且出现下降的趋势,由0.2298降低到0.1724,2006年到达整个样本期间的最低值。

2005—2006年,北京市城市宜居城市发展建设水平较低且出现下降的趋势,由0.2298降低到0.1724,2006年到达整个样本期间的最低值。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科技进步的趋势出现小幅度上升,能源转型、环境优化贴近度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2006—2010 年,北京市城市宜居城市发展建设水平明显好转并出现回升,绩效水平由0.1724增加到0.4945,其中只有单项指标贴近度中能源转型子系统出现下降,其余4个子系统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北京市自2006 年以来,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能耗总量动态平衡,低碳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2010—2015年,北京市城市宜居发展综合水平出现了大幅度提升,绩效水平由0.4945增长到0.9216,实现了宜居绩效水平的明显提升。其中经济发展子系统和科技进步子系统为实现整体水平上升的关键性因素。高新企业和相关的宽松政策为宜居城市建设奠定物质和科技基础,通过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对污染环境行为的监控及惩处,实现了低碳行为的落实。

四、结论与对策

宜居城市发展中各个子系统的单项绩效指数与城市宜居发展综合绩效数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以及科技进步,北京市城市宜居发展水平逐渐提升,说明北京市城市低碳发展正朝着合理,集约,高效的方向发展。

本文提出宜居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应从以下方面着重开展工作:(1)大力优化能源结构,优化热源结构。(2)强化科技引领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产业体系。(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宜居发展水平。真正实现宜居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浅见泰司编著. 高晓路,张文忠等译.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GVRD. Annual Report: Livable Region Strategic Plan. Vancouver, Canada: GVRD, 2002.

[3]Vanessa Timmer, Dr. Nola- Kate Seymoar. The World Ur- ban Forum 2006: Vancouver Working Group Discussion Paper: the livable city,2006.

[4]張文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地理科学,2007,27(1):17~23.

[5]李王鸣,叶信岳,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经济地理,1999,19,(2):38~43.

[6]陈浮,陈海燕 . 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 .人文地理,2000,15 (4):20~23.

[7]刘旺,张文忠,刘长岐 . 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评价及对居住建设的启示 . 华中建筑,2004,(1):2~3.

[8]王茂军,张学霞,张文忠 . 基于面源模型的城市居住环境评价空间分异研究 . 地理研究,2002,21(6):753~762.

[9] Casellati, A. “ The Nature of Livability ”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 - Sternberg, 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 ferences.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1997.

猜你喜欢

熵权宜居城市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湖南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选择标准
关于老年宜居城市的调研报告
瑞士公布的宜居城市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