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2018-01-30尚久��

考试周刊 2017年86期
关键词:主要因素

尚久��

摘要: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访谈调查分析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的形成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包含个体生活圈)以及个体特质共同作用的。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主要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是在个体受到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教育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由于长期处于欲求不满的生存状态,个体的认知发展和自我的觉醒而形成的贫困“理论”。与其他观念一样,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形成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素质共同作用的产物。

第一,贫困文化

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所有观念一定会被打上文化的烙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也必然会被打上社会中的贫困文化的印迹。所谓贫困文化,是指社会与贫困相关的文化,包涵了贫困的归因、“穷人”形象、金钱观等诸多内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流行、倡导的贫困文化,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的“雏形”。通过大众传媒、学校教育、日常社会互动等多维度、多层面的传播,贫困文化潜移默化的塑造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总之,贫困文化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的“雏形”与源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的内容、取向,都带有相应的贫困文化的影子。

第二,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时也是每人生活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的形成,具有最为根本、最为深远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父母既是家庭贫困的直接承载者,也是贫困生活的深切体验者,同时还是贫困文化的行为表达者,他们的一言一行既包涵着他们对贫困的理解、体验,又潜藏着他们应对贫困的智慧。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父母就是认识贫困、应对贫困的生动的“教材”与“榜样”。A同学在接受访谈调查时说:“我现在之所以比一般贫困大学生更乐观、更积极,主要原因就在于我的爸妈很乐观、很坚强,他们从不向贫困低头屈服。”

此外,心理學认为,生命早期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对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社会性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极为深远的影响。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社会性直接影响着其社会行为的效果,会间接的影响贫困观的形成。具有良性的人格特质如诚实、友善、乐观等等,以及有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互动中能赢得更多的积极评价和社会支持,不容易被他人误解或歧视,更容易形成积极取向的贫困观。

第三,学校环境

在当代社会中,作为专门教育机构,学校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主阵地、主场所。学校教育不仅系统传授当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塑造着对学生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已是世人的广泛共识。然而,就学生的贫困观而言,学校教育却是“缺位”的。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表示,自己从未在学校中受到专门的关于贫困或贫困观的教育。尽管学校所开展的金钱观、价值观等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的形成,但这难以掩藏学校教育在学生贫困观形成过程中“缺位”的事实。其结果是学生包括大学生的贫困观停留于常识的水平,存在诸多的误区。

第四,社会环境

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的“缺位”,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生活圈中的他人代替了学校中的老师,对他们的贫困观的形成具有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其社会生活圈的互动对象主要是朋辈群体(包含同学)和老师。由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是围绕知识、学问展开的,较少涉及日常生活,加之老师也极少介入学生的社会生活,老师(除个别班主任外)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的形成,并不具有显著的或直接的影响。而相反朋辈群体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形成却起到显著的影响。

受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社会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朋辈群体极少对贫困现象予以理性的思考,他们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形成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当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与朋辈群体社会互动时,对方对待贫困现象、贫困人员的立场、态度是直接的、鲜明的,很少掩饰或含混:要么是不介意,要么是讨厌与歧视。对于对方鲜明而直接的态度,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贫困的体验同样也是感情分明、直截了当的:或喜悦,或痛苦。朋辈群体对贫困的态度强化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贫困的情感体验,长此以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会形成指向贫困的情绪敏感反应,贫困或成为其不可触碰的“情结”。这种情绪敏感如果泛化,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还可能成为高度情绪化、敏感化的人。

第五,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形成的内在因素,决定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的基本取向,是贫困观形成或转变的决定力量。源自贫困文化、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中的他人的影响,都需要以个人特质为“载体”筛选、过滤方可发挥作用。一般而言,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人特质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容易形成积极取向的贫困观,而具有不适应社会发展甚至反社会性个人特质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容易形成消极取向的贫困观。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人特质的形成,虽在一定程度受生理性因素的制约,但决定性的力量还是源自个人的社会化。也就是说,个人特质本身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或结晶。因而,片面夸大个人特质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形成中的作用,或者忽视或无视社会力量的巨大型塑力量,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它可能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推向更大的深渊。这在引导、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强、自立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3):49-63.

[2]于存海.贫困研究的方法探讨[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83-88.

[3]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J].社会学研究,2000,5:91-103.

[4]刘纯阳,蔡铨.贫困含义的演进及贫困研究的层次理论[J].经济问题,2004,(10).

[5]戴晓燕.论自我效能感在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力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作者简介:尚久,湖南省吉首市,吉首大学学生工作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要因素
浅谈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影响因素
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及合理控制方法
数字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技术研究
加强房建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分析
线损波动主要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探究
中俄旅游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影响水利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与进度编制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