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让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绚丽绽放
2018-01-30张传宝��
张传宝��
摘要:“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师把课堂让位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能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践行“让学”理念,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让位于学生,立足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自主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把握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形成正确的知识概念。实践教育智慧,建构开放生成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成为数学教学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木偶”;精心预设
【案例描述】
为了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知》这节课,我特地用图钉和硬纸板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课间拿到班级后,几个活泼好动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上来玩弄这个新“玩具”。“老师,你今天带来的这个还会跳舞哦,就像‘木偶一样。”(边说边把这个“木偶”左右扭动)
我一听乐了,“木偶”,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们起的这个名字真形象。
课堂上,孩子们忙碌起来,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平行四边形,又在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概括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相对的两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而且方向也是一致的之后,我便请出了这个“木偶”:“同学们都说它是木偶,的确,你看它一出场就跳了起来。”(我用手捏住平行四边形的上下两个顶点左右扭动)
孩子们看到上面优美的舞姿,都开心地笑了。于是,我接着问:“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木偶在跳舞的过程中什么不变?”
小茹手举得老高,还没等我把“小茹,说说你的想法”这句话说完,“每条边的长度不变。”她就回答出来了。
“大家同意吗?需要解释吗?”
“四条边还是那四条边,长度没有改变。”
我顺势又问:“还是平行四边形吗?”
“是!”思维敏捷的紫芊还没等我话音落下,就忍不住回答。
“需要解释吗?”
“不需要解释,相对的两条边的长度还是相等的,方向还是一致的。”
这些孩子就是这样,嘴说不需要解释,其实每个人都解释得明明白白。
课上到这里我想很多孩子和老师会有一种不谋而合的想法:“这个木偶该退场了。”
我想,既然这位木偶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我绝不会让它草草收场的,我需要这些粉丝们亲眼目睹最华丽的舞姿。“孩子们请注意,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哦!”(我一边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一边故意拖起音来)
“长方形!”快人快语的子尧都学会抢答了。
“是平行四边形吗?”我故作好奇地追问了一句。
“不是平行四边形!”不轻易服输的子尧继续“还击”着。
“也是平行四边形!”善于思考的婉月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就有意思了,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说不是平行四边形,亮出你们观点吧。”
“老师,我先来!”这一定是子尧,他早就等不及了,一把夺过我手中的“舞女”,面向大家(当然主要还是看着婉月)说出自己的观点,“大家请看,这是个长方形我想大家都同意,方方正正的(故意拖起音来),但是我们今天认识平行四边形都是有点‘斜的(再次拖音的同时不忘用手指着黑板上的那几个‘斜的平行四边形),所以,长方形不是(加重了语气)平行四边形。”
经他这么一说,不少学生纷纷点头,是啊,长方形是方方正正的,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都是有点“斜”的。
“我同意子尧的,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又有几位学生若有所思地补充。
“有多少人同意子尧的说法?”
我这一问,班里举手的孩子还真不少,崔硕、宇微、思锐、张扬、韵涵……这些平时在班级里可谓“数学家”级别的学生也纷纷举手赞成。
这下把子尧乐得,站在前面信心十足地等着大家掌声祝贺了。
婉月没有举手,从脸色上看一点也不轻松,估计是没想到班级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心里在嘀咕。
“婉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认为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老师,我还是认为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
婉月声音不大,话音未落,便被班内“不是、不是”的声音淹没了。
婉月从子尧手中接过那个“木偶”,边用手比划着边说:“你看,这个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而且方向还是一样的,左右两条边也是同样如此,所以当然应该是平行四边形了。”
班内这时安静下来了,大家想着婉月的话都若有所思,不一会班内就炸开了锅,“是的,是平行四边形!”“还真是平行四边形!”……
而就在那一刹那,雷鸣般掌声响了起来。
“同学们,你们的掌声不仅应该给婉月,也应该给子尧和自己,因为刚刚你们感受到了思考的力量,当然也要给这个‘木偶”。
“老师,我判断出正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
我一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此时,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起。
【感悟收获】
1. 相信孩子,从教的藩篱中走出来。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让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专制的“独奏者”转变成了符合孩子的认知结构和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伴奏者”,艰难地从长满荆棘的藩篱走了出来,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这个案例中,我舍棄“苦口婆心”地向学生灌输“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结论,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上通过主动的观察、思考、辩论等一系列有意义的互动,充分享受以生为本的“数学养分”的滋润。如果孩子们长期浸润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何愁看不到智慧火花的闪烁?
2. 精心预设,把让学的精神融入设计。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那么“让学”的课堂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生成”看成一种教学智慧,“让学”的课堂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力的常态要求。这个案例中,当“料事如神”的我“幸灾乐祸”地听到“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之后,我并没有“及时”地夺过学生的“话筒”,而是悠闲自得地等待弦外之音——“长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悦耳的弦外之音的出现,我也没有及时地加冕,而是静候高潮的到来。“料事如神”源自精心预设。精心的预设,动态的生成,何愁听不到智慧生长拔节的声音?
3. 展示思考,把求知的权利还给孩子。
史宁中教授认为:“智慧并不表现在经验的结果上,也不表现在思考的结果上,而是表现在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的课堂中,学生为主角,教师要学会“少说”,学会“退让”,学会“放权”,千万不能“喧宾夺主”。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挖掘已有的认知,用自己的语言展示、辩论及完善自己的思考过程,真真切切地“行使”自己求知的权利,来提升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在这个狼烟四起、火药味刺鼻的案例中,我把“军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们自己出谋划策、排兵布阵、刀兵相见,最终“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一方输得心服口服,“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方赢得实至名归。在学生掌控自己求知权利的课堂中,何愁揭不开智慧那神秘的面纱?
4. 引领发现,使数学的智慧开花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没有作为教学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教师的作用,没有教师的适时介入和调控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让学”的课堂教学应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寻求平衡,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这个案例中,“心急手快”的子尧接住了我的第一个“绣球”,信心满满地向学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班内的“数学家”模仿子尧战战兢兢地接住了我的第二个“绣球”——“有多少人同意子尧的说法”;存在私心的我把第三个“绣球”抛向了婉月,“婉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认为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不负众望的婉月接得实至名归。犹如“墙头草”似的孩子们在这三次抛“绣球”、接“绣球”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了思考的力量,何愁不能收获智慧的果实?
作者简介:张传宝,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