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历程
2018-01-30李海明
李海明
【摘 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趋势,随之产生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已成为当前管理理论的前沿课题。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面临经济转型升级难题,这个问题同样是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共同问题。企业转型升级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重新认识全球价值链及其有关的国际分工理论,立足中国优秀企业丰富的转型升级实践与创新进行理论探讨与建设。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处于蓬勃发展之势,相对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综述研究尚未跟进。本文试图理清迄今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框架的雏形。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相关学者提出的价值链理论。198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运用“价值链”的方法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他将与企业相关的竞争活动划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以及支持活动(包括:物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基础建设)两部分[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过程被称之为价值链。Hopkins和Wallerstein(1986)提出了“商品链”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旨在为完成商品的劳动与生产过程的网络”。商品链的观点随后被广泛用于世界体系理论的研究。1985年,Kogut在其著作《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提到: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
1994年,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格里芬吸收80年代“chains”理论成果,同时对美国零售业价值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GLOBALCOMMODITYCHAIN,GCC),全球商品链概念是基于全球购买商(主要是零售商和品牌商)作为全球分离的生产和分销体系中关键驱动者的地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他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形成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中,从而形成全球商品链。同时,他将企业升级引入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模式,认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
到了21世纪初,格里芬等GCC领域的研究学者逐步建立起了GVC概念及其理论框架。他们在《IDSBulletin》杂志上推出了一期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特刊——《价值链的价值》(TheValueofValueChains),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过程,认为应把商品和服务贸易看成治理体系,而理解价值链的运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参与到价值链并获得必要技术能力和服务支持的过程。
关于“全球价值链”这一概念的界定,Yeats(1998)认为全球价值链是指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以及国家对生产不同阶段的参与。斯特恩(2002)从组织规模、地理分布和生产性主体三个维度界定全球价值链的概念。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界定全球价值链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
1、全球价值链与分工理论
古典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在于价值链。自18世纪60年代国际分工形成以来,国际分工已经历产业间国际分工到產业内国际分工,再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历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主导国际分工的主体,永恒追求以总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安排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和工序。这种由发达国家及跨国企业主导分工的结果往往使得发达国家集聚了增值较高的设计研发、管理服务及营销和品牌管理等环节,通过全球外包、OEM等非股权投资方式,把低增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给具有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2、全球产业链与经济理论
在经济学上,“经济租(economicrent)”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垄断地位所获收入中,超过要素机会成本的剩余。经济租是要素收入(或价格)的一个部分,该部分并非为获得该要素于当前使用中所必须,它代表着要素收入中超过其在其它场所所可能得到的收入部分。简言之,经济租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代表着要素收入中超过其在其他场所可能得到的收入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价值链上经济租的产生源泉正由有形活动转变为无形活动。这是因为无形活动越来越建立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并且根植于组织体系中。一些无形活动,如物流控制、广告、产品设计、品牌推广等,在全球价值链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处于GVC生产环节上的发展中国家,其地位远不如发达国家的原因了。
全球价值链理论是一个融合微观、中观、宏观视角,全面审视经济全球化下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的一种新兴理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着力于研究全球价值链治理等理论问题;二是选取实际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以不断完善和拓展理论体系,从而达到更好为实践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38-46.
[2] 陈柳钦.关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J].全球经济科技瞭望,2009(12):33-37.
[3] 熊英、马海燕、刘义胜.全球价值链、租金来源与解释局限[J].管理评论,2010(12):120-125.
[4] 高峰.全球价值链的微观视角:基于企业层面的综述[J].商业研究,2009(05):23-29.
[5] 毛蕴诗、王婕、郑奇志.重构全球价值链:中国管理研究的前沿领域[J].学术研究,2015(11):85-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