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贷约束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
2018-01-30赵洪
【摘 要】 本文先从贸易理论和金融理论层面探讨农业信贷约束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并指出农业信贷约束存在的合理性,以弥补以往研究对理论论证的忽视,最终建议从国家层面采取一些列制度措施,减少农业信贷约束,为农产品贸易减少经济成本。
【关键词】 农产品出口贸易 农业信贷约束 影响机制
一、问题提出
农村金融工具虽不断创新,但农业融资困难仍然是由于金融天生自带的“金融排斥”性质,致使资金需求量大而利润率较低的农业并不受到金融的青睐,因此我国多地农业普遍存在严重的信贷约束问题,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农产品的贸易状况,因此本课题是研究农产品贸易不可避免的重点研究对象。
以往文献研究对信贷约束的概念界定并不统一,大多数学者认为狭义的信贷约束就是指银行信贷约束,广义的定义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提供的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的限制。Mallieket al. (2002)和Love(2007)将信贷约束界定为企业期望获贷水平和实际获贷量之间存在差值,该差值越大,信贷约束程度越高。马九杰(2004)等人均以狭义信贷约束未研究对象。因此本文研究的信贷约束仅指狭义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约束。
国内外对信贷约束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从理论分析到实证验证均有很多。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对信贷约束这一概念、衡量指标、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陈忠阳、刘吕科,2009;潘鹏杰,2012);第二,银行信贷约束对微观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作出实证研究,大多文献均证实信贷约束对于企业的出口行为及贸易总量具有负面影响( Li和Yu,2009;Chor & Manova,2012) ,另有一些文献则发现信贷约束对企业出口及贸易总量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小(Stiebale,2011; Wagner,2012),具体来说有的学者认为银行信贷约束程度大小不同会对企业出口规模(Muuls,2012)、出口模式(范兆斌、刘德学,2014)、贸易方式(Manova&Yu2012)产生影响,银行信贷约束越大越容易降低产品质量和提高出口产品价格,不利于出口竞争力的提高(陈清萍、鲍晓华,2014;陈旭,2015);第三,从中观层面探讨银行信贷约束对企业人力资本投入有抑制作用,从而阻碍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Gorodnichenko & Schnitzer,2010;高颖欣,2016)。
以上文献研究内容虽然很详细,但过于注重实证分析而忽略理论论证,未系统探讨信贷约束与出口贸易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理论支撑。因此本文将从理论方面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业信贷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分别基于贸易理论和金融理论为出发点,分别论证农业信贷约束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
二、基于贸易理论探讨农业信贷约束对农产品贸易影响机制
根据不同的贸易理论,农业信贷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以要素禀赋论为核心,而农业信贷作为一种资本形式,可以将农业信贷看作是一种资本要素。根据李嘉图的要素禀赋论,一国出口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缺乏要素的商品,该国的福利最大即实现了帕累托最优配置。因此若农业信贷约束小即农户或小农产品加工企业交易获得农业信贷,农业信贷要素丰裕有助于农产品的出口,反之则不利于出口商的出口利益和该国的总体福利水平。此外,农业信贷作为资本要素其丰裕程度越高即该要素成本越低,就会节约劳动力要素的使用,改变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过于偏重劳动力要素的要素投入结构,改善农产品一直依赖低廉劳动力的状况。这是农业信贷约束从微观要素层面对出口贸易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的机制。
继传统贸易理论之后的新贸易理论强调规模经济是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基于这个中观的生产规模层面,低成本是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促进出口贸易的关键因素。从产品生产到贸易环节产生了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控制着生产过程,其拥有的资本量决定了固定资本投入力度、基础设施投入和引入技术的效率等,他们的融资渠道除了自用资本之外主要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然而这些分散的农户和小规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金实力比较弱,天生缺乏值得信赖的信用基础,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这些分散个体的信用征集成本很高,因此银行作为经济人为避免不良贷款率的现象对农业的信贷十分谨慎。
截止2014年末,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率为2.4%,较去年增加0.1%,其中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分别是2.1%和2.7%。另外我国对于资本信贷的政策仍然以信贷配给型为主,这种信贷约束是从供给侧造成农业供需错位的主要矛盾方面。从贸易成本角度看,出口商进入出口市场需要预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场调研、中间商洽谈、产品性能改善等前期投资,这些固定成本是贸易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农产品生产到贸易的产业链中,要想实现规模经济必须降低各环节的成本,而农业信贷约束无异于阻碍成本的降低,进而提高农产品出口成本。
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是假定生产率不变的前提,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解释了“出口企业是少数高生产率的企业”这一事实,指出企业是否选择出口的原因在于生产率的差异,生产率高的企业才会选择出口,由此企业的异质性由生产率来解释。Melitz(2003)和Yeaple(2005)模型结果表明企业异质性是贸易成本、技术特征以及工人技术异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溢价对生产率有很大影响。由此可以推导出,农业信贷约束会制约农户和小型企业获取的资本量,少量的资本定会先配给到固定设施上面,之后剩余的才配给到人力资本和技术提升之处,工人和先進机器的缺乏会降低企业生产率,从而影响企业的出口行为,甚至致使企业放弃出口贸易而是转向国内市场。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影响企业进出口贸易行为就越为具体,理论上研究影响贸易的主要变量从要素禀赋到规模经济再到生产率,对企业的贸易行为研究也随之从贸易利益多少到出口成本高低再到是否选择出口,这种逐层细致的理论研究均与农业信贷不无关系,农业信贷也正是这样层层渗透影响着企业的出口行为和出口利益。endprint
三、基于金融理论探讨农业信贷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机制
信贷约束现象的理论来源于金融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中的金融约束理论便是信贷约束的直接理论基础。在金融约束理论提出之前,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主要思想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完全干预金融市场是不利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这便是金融抑制,发展的出路就是金融自由化,其中就包括提高储蓄率并放开银行自主信贷,这样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增加的投资会产生经济效应,提高社会生产率。然而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完全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金融自由化不能顺利实施,在此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吸收金融深化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约束理论的本质是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创造租金,将租金直接或间接的转移给金融部门和民间生产部门,而非政府或银行独自吞占租金,也并非直接向民间部门提供补贴。由此创造的租金对银行业和企业产生激励作用,减少不完全竞争,增加社会利益。因此相比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政策主张,金融约束理论的主张更加有现实性和合理性,只要政府根据经济结构和各部门发展情况对金融进行合理干预,金融约束就会正向促进经济增长。除去银行信贷之外,国家的出口信贷制度便是出口补贴的形式。按照金融理论的说法,相比于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金融约束会更利于农业信贷的获取,从而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是有利的。
目前我国政府对金融市場未完全放开,信贷政策仍然遵循配给制,根据不同部门和行业进行定向信贷配给。三大产业中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且规模扩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未来发展比较信任,因此国家会将信贷更多配给给第二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由于土地的限制,发展规模小且发展潜力不足,本就不存在获取信贷的比较优势,再加上银行金融排斥的心理,信贷愈加艰难。2006-2010年间农业信贷年增长率均在15%-20%之间,2012-2014年农业信贷年增长率均在11%-12%之间,这种信贷降低的趋势反映出农业信贷约束的愈发严重性。
从金融理论出发可看出农业信贷约束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而贸易理论却一直强调农业信贷约束对生产及贸易的不利影响,结合二者理论则判定农业信贷约束的存在是必然的,而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也要根据实际贷款需求和供给的匹配情况而定,在有效供求平衡的情况下,农业信贷约束可以促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而且对金融市场和信贷市场的稳定有积极作用。
四、本文结论及相关建议
本文先从理论层面论证农业信贷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无论贸易理论还是金融理论,其理论发展都能说明农业信贷约束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限制性,并进一步说明银行放贷成本高和获取信贷成本高是主要影响方面,要想大力发展农产品贸易,开通融资渠道并减少信贷成本是重点,为此必须要采取相关措施。
本文认为须从国家、银行、企业和农户这几个经济主体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要加强国家对农户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落实普惠金融、金融扶贫政策,确保政策的精准化和高效率,国家还应大力完善征信体系,为银行提供信用借鉴平台体系,减少信贷成本等交易成本,利用制度提高经济效率;其次,银行也应加强和农户及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开发和创新金融工具,借助互联网金融等平台为农户制定特定的融资平台和担保制度;再次,企业和农户应开拓新型信贷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解决融资问题,采取联合担保机制等方式。
事实上,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仍不发达,金融市场上不完全的环境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提供有效和适宜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减少融资信贷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这是我国解决农业信贷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高颖欣. 信贷约束对企业转型升级与出口贸易间关系的影响[J]. 当代经济,2016,(23):52-53.
[2] 汪建新,黄鹏. 信贷约束、资本配置和企业出口产品质量[J]. 财贸经济,2015,(05):84-95+108.
[3] 陈旭,邱斌. 融资约束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 当代财经,2015,(03):100-108.
[4] 范小云,董二磊. 银行信贷、商业信用与企业出口——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经验分析[J]. 中国经济问题,2015,(01):36-49.
[5] 陈清萍,鲍晓华. 融资约束、金融发展与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基于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的双重视角[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05):36-46+83.
[6] 韩媛媛. 融资约束、出口与企业创新:机理分析与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D].浙江大学,2013.
[7] 潘鹏杰.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8] 熊德平,余新平,熊皛白. 中国农村金融效率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基于1982-2009年数据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1,(10):36-45.
[9] 陈华容. 中国农村信贷规模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关系研究——基于1978-2007年总量数据的实证检验[J]. 金融经济,2009,(18):65-66.
[10]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年摘要[R].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01):9-10.
作者简介:赵洪、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