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变题教学实践研究
2018-01-30刘延昊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变题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思维得到发散,数学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本文是变题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和总结,以期让变题教学法应用更加广泛。
关键词:初中数学;变题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侧重概念和定理的教学,单纯的概念和定理是抽象且不易理解的,只有在实际问题和习题练习这样的附属载体中才得以清晰呈现。而变题可以说是最好的载体,逻辑严谨、设计合理的变题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在做中学成长的途径,更是训练学生思维训练乃至形成数学化思维的必经之路。
变题的教学是将一系列的变式题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给出。笔者把初中数学六年级(鲁教版)《基本平面图形》和《整式的乘除》两章节的习题整理、汇编成了变题习题册,现将变题的方法和技术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 整理归类习题循序渐进学习
教学中注意将习题进行整合,合理安排习题顺序,并按照知识点连贯、方法可迁移的思路科学设计。如在第5节整式的乘法第2课时中设计的习题:
题组一:基础运算
1. (1)(1-3a)·a2=;
(2)-4a(6a-5)=。
2. (1)-12ab·23ab2-2ab
(2)-4x2y·-x2y2+12y3
……
题组二:技巧运算
1. 已知x(x+3)=1,则代数式2x2+6x-5的值为。
2. 要使x(x2+a)+3x-2b=x3+5x+4成立,则a,b的值分别为多少?
……
分析:题组一中第1题到第2题,以及题组一到题组二都是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设计思路,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此类变题容易设计,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
二、 变式题组训练归纳总结方法
教学中运用一题多变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对问题的条件进行改造。引导学生从变中总结解题方法,从变中发现解题规律,从变中发现不变。促成学生多思多想,养成在学中求异、学中求变的习惯,使学生学一组题,会一类题。
举例一:
习题:线段AB=4 cm,在线段AB上截取BC=1 cm,则AC=cm。
变题1:线段AB=4 cm,延长线段AB,在延长线上截取BC=1 cm,则AC=cm。
变题2:线段AB=4 cm,在直线AB上截取BC=1 cm,则AC=cm。
变题3:线段AB=4 cm,在直线AB上截取BC=7 cm,则AC=cm。
举例二:
1. 已知xm=3,xn=6,求xm-n的值。
变题1:已知ax=3,ay=9,求a2x-y的值。
变题2:已知3m=6,27n=2,求32m-3n的值。
2. 已知:10a=20,10b=15,求:(1)a-b;(2)3a÷3b。
分析:举例一的变题方法是对已知条件的改变,引导学生审题要仔细,提升灵活应对、深入分析的能力。举例二是同底数幂的除法相关习题,从变题1指数的变化到变题2底数的不同,从第1题到第2题所提问题的改变,都在引导学生步步为营,逐渐归纳总结出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三、 把握变题特点学生自主变题
学生经常在变题中练习,久而久之也会有自主变题的想法。学生变题的过程是把思考引向深入的研究过程,是探究创新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变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练习,学生会掌握得更准、更全、更深、更透。如以下变题的设计:
原题:(选自鲁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基础训练114页)
如下左图所示,在Rt△ABC中,已知∠BAC=90°,AB=AC=2,点D在BC上運动(不能到达点B,C),过点D作∠ADE=45°,DE交AC于点E。
(1) 求证:△ABD∽△DCE;
(2) 当△ADE是等腰三角形时,求AE的长。
变题:(选自2015年泰安中考数学第27题)
如上右图,在△ABC中,AB=AC,点P、D分别是BC、AC边上的点,且∠APD=∠B。
(1) 求证:AC·CD=CP·BP;
(2) 若AB=10,BC=12,当PD∥AB时,求BP的长。
原题:(选自鲁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基础训练113页)
如下图,已知△ABC中,AD=DB,∠1=∠2。求证:△ABC∽△EAD。
学生自主变题:仿照2015年中考数学第27题出题模式,将上一题变形,编制一道模拟题,并给出解答。
分析:中考题其实就是平时所做习题的变题,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会更重视平时的习题,也会很积极地去主动变题。
以上三种变题的方法是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思路设计的,从方法一到方法三的设计同样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总结来说,希望学生在变题中经历或达到以下三步:首先是在循序渐进的变题中理解更深入,掌握更熟练;其次是逐渐摸清变题规律和知识点的本质;最后是学生自主变题,在变题中彰显思维的数学化。
作者简介:
刘延昊,山东省泰安第六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