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方法探析

2018-01-30栗兰芳

考试周刊 2017年83期
关键词:陶冶性情语感

摘要:要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首先要引导学生大量接触古诗词,培养良好的语感;其次是指导反复朗读,鼓励大胆想象,张扬学生个性。可以采用示范朗读、比较朗读以及配乐朗读、课外比赛朗读等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受经典,陶冶性情。

关键词:爱好兴趣;大量接触;语感;反复朗读;大胆想象;多种方法;陶冶性情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学璀璨的明珠。古诗词的发展更是源远流长,它散发着悠久而迷人的魅力。但目前青少年对它灿烂的光芒熟视无睹,作为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爱好和兴趣。

首先,要引导学生大量接触古典诗词,着力培养学生朗读古典诗歌的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书不读不行,古典诗歌尤其要读,朗读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诗文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读”既强调量,也强调质。强调量是说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古典诗歌,单靠课本上的远远不够,应该加强诗歌的课外阅读;强调质是说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会阅读古诗的知识和技能。

朗读重在培养语感。所谓语感,简单地说是对文章的整体感受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表面的、一般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体悟诗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熟读精思、熟读成诵、读能通神。古典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节奏美,就在这昂扬顿挫的诵读中透悟了。

其次,通过反复朗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张扬个性。

清代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诗歌的意境正是情与景的有机交融,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意境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重难点,也是教师教学古诗最棘手的问题。

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用最准确、最生动的字词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可谓“言简意丰”。这也使学生对意境的理解造成了相当难度,所以只能通过反复诵读,并配合一定的音乐、绘画技巧,让学生大胆想象,参悟诗意。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如能对其加强诵读的指导,授之以节奏、重音、停顿、押韵等朗读知识,必然提高他们朗读的兴趣,促成他们朗读习惯的养成。朗读的诗作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会在脑海里自动整合成语言直觉,从而产生强烈的语感。

那么,在古诗歌教学中,采用哪些行之有效的朗读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呢?

1. 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诗歌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师鲜活的、示范性的朗读,去触动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听读中,对诗文的内容、主题、情感和节奏都有所认识,目的是以感人的朗读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当然,范读对教师的朗读能力要求较高,不光要读得准确,还要读出味道,使学生在教师的“读”中去体会、感悟。所以朗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应该强化的“内功”之一,切实发挥示范性朗读的作用。

2. 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同一题材诗文的比较朗读。比如同为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和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等,都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去朗读。在比较中去体味诗的意境和内涵,不但扩大知识面、信息量,而且对诗歌的主题及情感的感悟也会更深入。

(2)不同的人比较朗读同一首诗。由于自身原因,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和体会也会略有差异,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反复比较朗读,一是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二是引发学生探究诗歌内涵及韵律的热情,从而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本身的含义。例如:李白的《将进酒》,通过多人反复比较朗读,可以挖掘出诗人渗透在诗中的更为细腻更为复杂的情感内涵,到底是伤感悲凉还是孤傲自信,相信一定会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显现出来。

3. 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感悟。针对不同类型的诗文内容,选择与各自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學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可以选择古筝曲《广陵散》或《平沙落雁》等作为背景音乐配合朗读,用音乐帮助学生去理解离愁、相思以及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浪漫情怀。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林海的《琵琶语》(纯音乐)中来朗读、学习《琵琶行》或配以古琵琶曲《西江月》把诗歌所描绘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一齐显露出来,可能会更有韵味,对琵琶女的技艺和遭遇以及诗人的感慨等等,都会有更为深入的感触和理解。

4. 灵活多样的朗读比赛

除了在课堂上要加强古典诗歌的朗读,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也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比如诗歌散文朗诵、讲故事比赛、演讲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可以更广泛更灵活地引发学生们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读”的热情,从而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内容有限的不足,不光从“量”上起到加强诗歌朗读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促进和拓展。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也可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总之,朗读训练对于诗歌教学和阅读教学都是点睛之笔,因为语言本身负载着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反复体味,不仅能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而且通过语气、节奏、句式和格调的变化,能充分感受到准确的用词,动人的场景,巧妙的构思等,从而揣摩出为文的旨趣和奥妙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激情吟诵,带动大家随之喜、随之乐、随之悲、随之哀,真正体验到作品之美,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传递出融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展现出作品的艺术特色,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孔子的这句话应该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发。

总而言之,如果说一首诗像一块炙热的煤炭,那么好的诵读会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国画中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论,诗歌也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诵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学生更快更深地带进诗的意境,去领略到摇荡心头的思想美、画面美和音乐美。

参考文献:

[1]赵巧云.莫让朝读变糟读.《新课程学习》,2011,(6).

[2]翁陈友.“读”的思索.《语文教学研究》,2009,(1).

[3]彭继康.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华夏教师》,2009,(8).

作者简介:

栗兰芳,甘肃省白银市工业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陶冶性情语感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躬行悟道倾情表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美育的点滴思考
先秦“诗乐教育”理论体系及其功能机制
音乐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从《香菱学诗》看作文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