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体态律动感受音乐

2018-01-30周辉娜��

考试周刊 2017年69期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体态律动时间

周辉娜��

摘要: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他认为人的身体就是最好的乐器,在尊重音乐本身的前提下,运用体态律动的三个基本元素:时间、空间、力量,将体态律动融入音乐中,运用人体各个部位体验、感受音乐要素以及综合要素下的音乐情绪。体态律动这种最原始的直观的艺术实现方式,与音乐的结合,正是内心听觉的外化表现,同时也实现了对音乐情感体验的直接转化。

关键词:体态律动;音乐;情感;时间;空间;力量;《黄河大合唱》

一、 引言

音乐是通过音乐语言——高低抑扬的旋律变化、轻重缓急的节奏安排以及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正是从音乐的整体情感中孕育出来的。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他认为人的身体就是最好的乐器,在尊重音乐本身的前提下,运用体态律动的三个基本元素:时间、空间、力量,将体态律动融入音乐中,运用人体各个部位体验、感受音乐要素以及综合要素下的音乐情绪。

二、 音乐是动态的,它是以情绪化的音响组合方式呈现的艺术

同时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的进行和流动都以时间作为载体,体态律动所经过的路径就代表音乐经历的时间。而我们跟随音乐的时间方式就是“随乐而动”。

“随乐而动”是运用体态律动中动作时间的变化,跟随音乐的“情感路线”,进行连续不断的动作或者动作的停顿,将音乐进行由体验——表达的转变。

例如:《黄河船夫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咳哟!划哟……”快速的旋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船工在激流中前行的场景,这时候让学生围成圈根据节奏小跑,双手单向摆臂配合跑步模仿摇船的动作。“乌云哪,遮满天!波涛哪,高如山!冷风哪,扑上脸!浪花哪,打进船!”“乌云哪”——让学生双手握拳用力下锤一次,原地抬脚踏步一次后停顿。“遮满天!”——让学生一个字剁脚一次,锤拳头一次,并向圆圈中间靠拢。根据前面的两种模式完成后面三个乐句。直到最后乐句唱完大家高举双手聚集在一起。(运用跑步、走步、停顿,感受音乐的走向,感受船桨的摆动与激流的碰撞,以及人民群众抗战到底的精神。)

第二部分是根据主题旋律,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河岸的那种欣慰。“我们看见了河岸……喘一喘。”让学生手拉手围圈4拍上举,4拍放下,放慢动作身体跟随动作做深呼吸,表达平缓、欣慰的心情。

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开始的速度上,由强渐弱。“回头来……决一死战!”这一部分让学生高举右手,背对圆圈,向前大踏步,配合音乐做规律的胸前握拳动作,表现斗争到底的信念。尾声部分的“划哟”转身面对圆圈做单向划船一次,“嘿!”双手垂下,两脚打开做“人”字行站立。根据歌词重复动作直至最后的结尾。(通过连续动作与停顿动作的结合,让学生用身体感受音乐所经历的路线,体会其中的情感、情绪。)律动环节的精心设计不仅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聆听音乐,同时特定的体态律动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歌曲的情感并在内心产生共鸣,进一步深化对音乐形象的了解。

三、 音乐是一种在矛盾中和谐统一的运动艺术

其强弱对比、节奏疏密、情感的悲喜等都能通过体态的空间律动来感知。体态律动是空间的律动,律动的空间位置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的空间位置。在体态律动中要求学生注重身体对内心感知的表现,将听觉与视觉、运动觉运用空间相结合并进行转化,尝试透过运动现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的本质。

以《黄水谣》为例,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这是一首具有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男女老少喜洋洋。”在聆听感受这段旋律的过程中,用长绳将教室分成A、B两个区域,并让学生自选一个区域,面对对面区域的学生随意站立。要求学生跟着节奏微笑着摆动身体,轻柔地挥动双手,A、B两边形成打招呼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

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当听到“自从鬼子来……一片凄凉”时,让学生慢慢将手垂落,并低头慢慢蹲下身体,同时双手抱住自己。(引导他们体会深沉悲痛的情绪。)“扶老携幼……回不了家乡!……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当这段旋律响起的时候,由两名学生各拿长绳的一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走动,A、B区域内的同学也跟着执绳的学生走动,同时伴随着垂头,垂手的姿态行走。(聆听第一部分的站立与聆听第二部分的蹲,运用体态律动中的纵向空间元素,通过上、下两个空间的变化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上的变化。用绳子隔开顺时针慢慢走动,运用横向空间的元素,引导学生感受在敌寇铁蹄践踏下人们群众的深重苦难,国破家亡,天各一方的悲凉。)

四、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情绪的艺术

而肢体的情感情绪表达主要在掌控自身体态律动的力量上,运用力量的分配来表达音乐中的强弱,体验音乐情感的波澜起伏。力量在音乐上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力度记号、表情记号、音量等方面。体态律动中的力量表现可以通过身体的松弛、紧张的状态或者借助教具的使用表达力量的大小,从而体现情绪的感应。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以跃动的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它的音调特征。生动、有力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笔者设计相应的体态律动让学生认识并融入乐曲的主旋律部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这段旋律中,让学生四人一组,围成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位同学手拿篮球,根据音乐的速度和力度进行原地拍球。音乐中的重拍“风”、“吼……”要求重力拍球,让音乐所要表达的力度效果,用拍球的力量感来传达。“河西山冈万丈高,……游击健儿逞英豪!”让学生蹲下,每组呈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一乐句朝自己的前一个方向滚球一次,用轻和的力度滚动,形成两个重叠四方形滚球的情景。“端起了土枪洋枪……保卫全中国!”“端、挥”、四个“保”字,要求学生每一乐句站立重拍球一次,总共六次。当“全中国”时把球往上扔高。(拍球与滚球是力量强弱的对比,运用重拍篮球向下的重力感来体验音乐强烈的力度,感受生动、活跃的气氛表现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四面八方都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巨浪。滚动的运行则稍减力度的强度,但增强对音乐连续性效果的体验,感受来自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军民一心,全员抗战的热情。)

音乐能给大众带来感动,以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人类的情感。人类的体态律动能表现人类对生活的期待,而生活中的美好期待铸就理想,最终成为净化人类的“美与善”。音乐与身体律动的结合在哲学层面是为了追求美与善。这也是素质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优雅的肢体律动、清晰明确的手势,表现出音乐的融洽和享受,用不同种类节奏的动作来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体态律动这种最原始的直观的艺术实现方式,与音乐结合,正是内心听觉的外化表现,同时也实现了对音乐情感体验的直接转化。体态律动配合音乐教学能极大地满足學生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自由律动、自由表现,看似很“乱”的场景,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体验的角度,有的关注节奏,有的关注情绪,有的关注具体的形象和内容等等。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发掘学生在体态律动上的创造性,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五、 结语

感受音乐,在音乐中体验美感会使生命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陈容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音乐教学法教程》.

[2]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2017年5月总第275期.

[3]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作者简介:

周辉娜,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实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河大合唱体态律动时间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黄河大合唱》与桂林文化抗战
少儿器乐教学法创新研究
利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低年级阶段欣赏能力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