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
2018-01-30央金卓嘎��
央金卓嘎��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紧密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结合语文学科的教育内容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必要性;可行性;对策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之下,信息传递的便利性,使得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已经和以往的有截然的不同。而不良的网络信息,又会对当今社会的中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语文教材以其高品位的文学作品,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育中,教师应当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要求,对语文教育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奠定基础。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策。
一、 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曾有著名学者说过:“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人类生命的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以及课程发展的始终。”初中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必要性:
1.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当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满足的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的需求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人们满足了一个层级的需求时,就会不自觉地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由此可见,在物质生活全面满足的时代,追求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同追求。中学生作为党和国家的未来,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后备力量,中学生的知识、文化以及心理健康等都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稳定的性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
2.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人的素质组成中,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文化素质是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结构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人的生理素质以及社会文化素质。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开启了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否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然而,长久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忽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通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文化课基本占据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处于缺位的状态。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模式,往往会产生很多心理畸形的学生,而学生的心理畸形,不仅对学生自身有害,对社会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3.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如今,我国面临着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核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已经成为新课改对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合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等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二、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结合以上分析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具有必要性。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否存在可行性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整合,具有可行性,主要理由如下。
1. 初中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当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新课改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多角度、全方位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而《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目标提出了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当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見,语文教育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目标上的一致性,这种目标上的一致性,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可行性。
2.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前面我们谈到:语文学科以其优美的文章、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直接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如一些名人形象的塑造、古今中外的优美文学作品、形象鲜明的人文形象,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使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可行性。
3. 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endprint
在新时代,语文教育的内容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交流,对于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氛围的营造、民主管理方式的形成、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有助于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从根本上讲,初中语文教学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合以上观点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可行性。
三、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性对策
结合以上分析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该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改革,积极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1. 精心设计教学导入,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学氛围的营造显得格外重要。而在氛围营造的过程中,有趣的课堂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在语文备课的过程中,应当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紧扣教材,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者是场景,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其次,教师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强化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课文《背影》时,就可以紧密结合文中所体现的“父爱”情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通过对一些父母亲图片、文字以及音乐的展示,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懂得孝顺和感恩父母。如教师可以通过《父亲》《时间都去哪儿了》等音乐的播放,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内容,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其优美的文学作品,高品质的教学资源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该教育内容进行正强化,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促进初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总而言之,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时代教育理念,结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范亮亮.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时代教育,2014(8).
[2]杜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现代阅读,2012(20).
作者简介:央金卓嘎,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