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叔叔于勒》的多元化阅读之人性解析

2018-01-30王尚坤

考试周刊 2017年42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矛盾人性

王尚坤

摘要:对于教科书中的文章篇目,教师要知其然,以一种符合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方式或有针对性地去解读;但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还原文章本意,追溯作者的创作初衷。本文基于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对《我的叔叔于勒》的传统解读,“另辟蹊路”,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从下的多面人性进行解析。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人性;矛盾

《我的叔叔于勒》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外国名篇节选。其文章短小精悍,运用生动的情景烘托、环境描写以及细腻的人物心理勾勒,刻画了19世纪法国的南美淘金热潮下,一名叫于勒的男子带给哥哥菲利普一家人跌宕起伏的心境的故事,全文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从下至上的金钱观和社会背景下人性的矛盾与冲突。

一、 作品中主人公到底是谁?

许多教辅书中的解析给出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的说法,其认为全文通过菲利普夫妇的情感波动为通篇发展的线索。另有文章分析评论认为全文的主人公是“于勒”。正是因为于勒才使原本安定的菲利普一家挣扎于社会的贫困边缘上,也正是因为于勒使得一个拮据的家庭对“快乐的日子的到来”终日抱有幻想,最终还是因为于勒让菲利普一家长久的梦想灰飞烟灭。

如果能结合到原文小说的开头以及结尾,并使之融会贯通,真正的主人公也就不难看出——是文中的“我”若瑟夫。

原文的开篇是这样说的: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弗朗斯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原文的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那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目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对美育的排斥现象。”美育的教育对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发现独到的美,实现多维化、多元化的个性阅读。然而课文中“掐头去尾”的片段,似乎更侧重于凸显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学者笔下人物形象的刻画,让学生掌握片面的写作技巧和狭隘的欣赏思维,而忽视了作者对人性真情的表达,这一点不能说不是美学艺术上的缺失。

此时,我们似乎明白了,这部分被删隐的倒叙式开头和与之呼应的结尾实则是最精妙的构思之处。这看似累赘的一首一尾饱含着莫泊桑对人性美好的向往,通过“我”若瑟夫的视角,从孩童到成年,人性的光辉在“我”身上始终没有泯灭,这正是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不渝期冀。

二、 应该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

语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披文入情”而不仅仅局限于片段化课文的浅层表象。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大篇幅来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言行举止,以及描写他们是如何用势利的眼光去看待发达时和落魄后的于勒的态度变化过程。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爱慕金钱财势的丑恶风尚的揭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文中的一些細节仍会令我们读出歧义。而正是这些细枝末节,让文章表面上看起来是在鞭挞社会的人性扭曲与漠然,实则“暗流涌动”,不动声响地寄予时代下人性的觉醒,流露着同情现世人民情非得已的人情世故。

首先,在课文中的开篇便交代了菲利普一家的境遇:一家五口人,只靠父亲微薄的收入,不敢接受别人的请客以免回请,只舍得买最廉价的日用品,姐姐的衣服也是自己做的,两个姐姐的婚事是家里人十分发愁的……从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家人拮据的生活,即使父亲早出晚归地努力工作,可赚到的钱也只能勉强维持家计。这些是让人同情与怜悯的,作者开篇所描写的家庭背景也是在为后文菲利普夫妇苦苦等待着富有的于勒的归来,以及在游船上遇到了落魄的于勒不愿相认的事情作了铺垫。

菲利普一家的清贫也很可能是于勒的“无恶不作”所致,不过即使在于勒大大地占据了菲利普家的一份应得遗产时,他们也只是按惯例行事,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可见菲利普夫妇对于这个无赖兄弟已经表现得仁至义尽了。送走于勒并不代表着资本主义社会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更谈不上亲情的漠化。难道菲利普会看着弟弟坐吃山空吗?显然不会。把于勒送去谋生恰恰是在为他的人生寻一条正路。

接着,作者描写了菲利普一家周末外出散步,以及后文中他给女儿们买牡蛎吃等等。结合文章我们得看出菲利普一家虽然生计窘迫,但并不苟于平庸的生活。即使一个小型的家庭外出,大家也会穿戴整洁,透露着菲利普一家良好的素质与修养,即使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日子却也过得体面。也是从侧面揭示了法国人民生活在逆境中的不绝希望。

后文又提到一家人前往哲尔赛岛度假的途中,菲利普被船上吃牡蛎太太们的高贵做法所打动,询问妻子和两位女儿是否要吃。字里行间透露着法国人天生的浪漫情怀,不论贫穷或富有人们都怀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这里不可片面的理解为穷人对奢侈生活和拜金主义的倾慕。

三、 文中小人物起到怎样的作用?

在文章中“我”的小公务员姐夫还有老船长确实是带有一定的反面色彩:一个是在看过于勒寄来的书信后毫不犹豫的娶了菲利普小女儿的公务员,在此之前他却犹豫不定,可以看出小公务员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一个虚无的,看似能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书信;另一个是在于勒流落于海外后,带他回国的老船长。他听说于勒之前是阔绰过一段日子,可是对于一个沦落的“老流氓”船长当然怎么都客气不起来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两个反例,才使文章的情节变得更为血肉鲜明,多角度地展现了同时代下迥异的人性。

四、 总结

但基于对原文的分析以及本文中没有过多提到的于勒的形象,都看得出迫于社会压力,平民的生活变得艰辛不易,金钱与权贵更是人们遥不可及的向往,但“我”若瑟夫让读者看到人性的善良始终不易泯灭。跳出文本,“其实对于某些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多角度的,对某些问题的阐释也绝对不会是单一的、凝固的,更不会有什么标准答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应注重源于书本,但更应倡导多元发展,实现阅读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1] 饶杰滕.语文学科教育探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6.

[2] 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93.

[3] 武宏伟.“三者”合一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4.endprint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矛盾人性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人性的偏见地图
功能与人性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