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隐形翅膀
2018-01-30陈菁
摘 要:信息技术已深入课堂,融入音乐教与学的过程中,为音乐教学搭建了一个将抽象变具体,乏味化为有趣的平台,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音乐
一、 巧用信息技术,音乐学习视听联觉,实现有效教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84%来自视觉和听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感性的音乐与理性的技术相融合,通俗易懂,促进学生的音乐视听联觉,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人教版三年级《鸟店》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音乐抒情、柔和温馨,将我们带入鸟店的小鸟们美妙的清晨时光。为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初次聆听时,先请学生和老师一起随音乐做4组动作表演小鸟起床后的活动;然后请学生和老师一起随音乐画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特点。这时,教师点开书写笔,任意选择一种笔迹、颜色,调节好粗细。随着音乐进行,白板的书写笔巧妙地将该旋律的进行方向、节奏的松紧,力度的强弱、音区的变化等,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实现了从听觉到视觉的迁移。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塑造的形象间的关系。最后再次聆听,请学生随音乐自行设计四组动作表现小鸟清晨起床后的活动。从听觉——视觉——听觉,视听联觉有效的加深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概念多且比较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低年级孩子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如:《鸟店》第一乐段共有四个乐句,音乐采用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教师请学生和老师随着音乐进行,画出三条重叠的高低起伏的波浪线,第四条旋律音区变高,就将它画在前面三条上方。教师问学生:“发现前面三个乐句有什么联系吗?”有的学生一下就发现了。教师利用西沃软件拖拽功能,将三条重叠的线分开,再拖拽三条旋律线,让它们重叠在一起。轻松的拖拽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音乐中的“变化重复”这一创作手法,掌握乐句之间的异同。借助白板书写笔、拖拽等功能,学生深入浅出地感受到音乐所塑造的形象,理解了抽象的音乐概念,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巧用信息技术,提升音乐学习参与力,实现有效教学。
音乐是情感艺术。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自己去发现、感悟的过程,课堂死气沉沉。借助信息技术交互性特点,教师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音乐,在参与中感受、发现、领悟。在此基础上喜欢你教的音乐课。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鸟店》第三乐段情景表演“猫来了”。音乐声中,“猫”蹑手蹑脚上场了,不怀好意地围着鸟笼转。“小鸟们”发现了猫,神态各异:有的惊恐的大叫,有的紧紧捂住双眼,当猫靠近笼子伸出爪子时,小鸟们吓得抱成一团尖叫……教师可以利用hita智慧助教APP,也可将手机与电脑联网,利用软件中的“微影片”功能,用手机及时抓拍下这些精彩瞬间,即时上传到大屏分享、评价。当学生在大屏上看到自己和同伴的“真容”再现时,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兴趣盎然地和老师一起欣赏自己和同伴的表现,争先恐后地评价自己或同伴表演中的优点、不足,提出修改的建议,一致要求再次表演……这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无法想象的场景。技术自然而然隐身于教学背后,是如此的美妙!
学生的表演灵感稍纵即逝,课下想与家长分享很困难。通过白板的记忆存储功能,将课堂上学生的表演生成资源延伸到课外,学生展示的欲望可以得到充分满足,因为他的表演通过白板可以及时保存在网络环境下,随时可以与家长同学分享。有了更多被赞赏,被认可的渠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学习兴趣高涨。这种状态下学生潜能发挥带来的惊喜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料不及的。
二、 巧用信息技术,音乐创造不再“纸上谈兵”,实现编创领域有效教学
编创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音乐课标》指出:音乐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手段,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如设备、环境等)教师想通过编创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智能手机已悄然走进课堂,智能手机编曲软件实用性强,直观、形象、生动,引进课堂服务编创教学,改变了传统编创教学手段,学生操作方便,静态曲谱动态化,“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学生的理解,编创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使用智能手机APP“作曲达人”,即使学生不会演奏乐器,照样可以自由自在地创作、轻松地欣赏自己的作品。学生在阅读乐谱的同时可以听到乐谱的实际演奏效果,可以无数次的反复聆听、仔细分析乐曲的旋律、节奏、结构等。编创教学中避免了空洞的“纸上谈兵”,使课程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可将完成的编创作品,设置成自己手机的铃声。老师可以随机拨打,当学生们的脸上闪着自豪的光芒,纷纷要求:“老师您拨我们的手机号吧!”时,手机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利器,而且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手机的使用可以将编创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编创。通过网络随时上传,师生共同分享,交流点评。借助智慧课堂的IRS即时反馈系统,让学生通过手中的投票器,评出“最佳作曲奖”。这种创新的编创教学模式,教师从教学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的学习伙伴、引导者的方向转变。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音乐课堂模式已然呈现出与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的景观,为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在每节课中巧用,善用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平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秀的音乐教学应是“从融合走向生长”。让我们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双隐形的翅膀,让生成、交流、展示,体悟的主旋律在音乐课堂中常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陈菁,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