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与文本对话路径初探

2018-01-30蒙扬革韦肯学��

考试周刊 2017年63期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对话文本

蒙扬革+韦肯学��

摘要: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能力的起步年级。本文从对话的内涵与意义、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学生对话兴趣的激发,以及读通关、读懂关、体验性朗读和语言习练关的把握,学生自主评价的注重、学生唱读的杜绝等方面阐明了引导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路径。

关键词:边远山区;一年级学生;文本;对话;路径

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能力的起步年级。根深叶方茂,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学生今后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极大。因此,身为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文本对话,如何把与文本对话的方法交给学生,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对此略陈浅见。

一、 把握对话的内涵

要弄清楚对话的内涵,就得从阅读教学着手。关于这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科书编者是阅读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者。这就意味着,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教学是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显然,这里的对话,并非我们平常所谓的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或者各方之间的接触、谈判,而是一种价值追求,意味着相互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意味着双向互动,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

二、 认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意义

从《课标》上述内容可知,学生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任务。笔者认为,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具有如下意义:其一,不但可以灵动课堂,而且有利于他们识记生字;其二,能够帮助他们释词析句,深化理解课文,同时促使他们背记好词佳句;其三,既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又能够训练他们的思维;其四,能够促使他们能说、善说、勇说,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有自信心,也有勇气。对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通过与文本对话,可以使他们初步认识到:学好语文,读好课文,说好话,不但是他们学好其他功课的基础,而且是他们以后立足社会和走出大山的根本希望。

三、 立足实际,落实八大措施,推进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与文本对话

1. 抓好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心灵接触。”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知识底蕴非常薄弱,他们一味担心学不会,老师会责怪他们。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害怕教师看见和提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就得先消除学生这种心理障碍。其一,在思想上海涵学生,不埋怨他们,并且相信他们能行。其二,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亲和魅力,如在课堂上常常用和蔼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与文明的语言,饱满的情绪感化学生。其三,体贴差生,一旦看到他们朗读课文遇到困难时,经常给予和蔼地引导与帮助。教师就这样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小朋友们在老师面前就不再感到紧张、压抑与害怕了,无拘无束地参与到与文本对话的活动中来。

2. 抓好学生对话兴趣的激发

布鲁纳说:“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在成功地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同时,应着力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做好文章,即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否则将会前功尽弃。我们知道,边远山区小学没有电脑网络,教师要想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兴趣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一情况下,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课程资源来操作。如教学《共同的家》一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向小朋友们展示蓝天、白云、土地、禾苗、树林……并通过绘声绘色地描述,让学生如见其形、如听其声。从而激起学生要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兴趣的做法不止以上所说,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采取多样化读的形式,如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轮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伴读、动作助读、结合看图训练读,以及设计竞赛活动、表演游戏、接力式口头填空,也可以让学生画画、编儿歌、顺口溜等形式来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3. 抓好读通关

众所周知,要和别人交谈,最根本的条件是把自己要说的话说明白。因此,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已有了一定兴趣的前提下,应趁热打铁,着力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所谓读通,就是把课文读得通顺,读得连贯。它是阅读教学目标人人必须达到的“下限”。由于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知识底蕴相当贫乏,因此,要让他们与文本对话,教师也只能从读通开始着手,非此莫属。深受方言土语影响,教师应该采用连缀引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如教学《静夜思》一课,教师让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课文,之后作“念词”指导,接着训练“连词读”。从而使学生通过由慢到快、由断到连的反复练习,逐渐把一个个独立的汉字连缀成为词语、句子、段落,最终读通了整篇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就与文本形成了初步的对话关系。

4. 抓好读懂关

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往往不知道到底讲的是什么。不少教师为此感到相当棘手。所以,在学生读通文本的前提下,教师务必抓好读懂关,否则,学生难以深入文本。所谓读懂,就是把课文读得投入,直到理解为止。关于这方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全国教学名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教师要变着法儿引导学生多读。为此,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引导学生以“以读为本,多读精背”的方式与文本对话,即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如教学《小树谣》一文,教师可以这样将诵读贯于课的始终。初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细读,让学生小声地读印象深刻的句子;回读,让学生反复读句子,至达到熟读成背。这样一来,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不少感悟语言材料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将之内化成了自我的语感信息。endprint

5. 抓好体验性朗读

目前,不少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与课文对话时,不是从头到尾地读,就是蜻蜓点水地念。这样,既不能读出重点,又不能体现体验性朗读。因此,教师要抓好学生的体验性朗读,让他们更好地经历对话过程。只有这样,才有方法与能力可言,才能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做到以读见悟。而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语言情境和作品基调抑扬顿挫或娓娓动听或慷慨激昂或欢天喜地或沉痛悲伤或活泼自豪或婉转抒情或心旷神怡地朗读课文。

如教学朗读《共同的家》一课,“鱼儿”的“儿”字,助詞“的”,“我们”的“们”读轻声,教师要通过示范,再让学生读准;前四个分句都分别用逗号隔开,因此,这些分句中的每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应稍短一点;“白云”“禾苗”“小鸟”“鱼儿”“我们”分别是“蓝天”“土地”“树林”“大海”“地球”的对应词语,是“家”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读重音。教师指导后,再让学生试着读。总观这篇课文,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并且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万物共家园”的道理。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豪和活泼的语调来读这篇课文。在这些过程中,要充分地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领读,并注意做相应引导。这样,学生在教与学中不断得到提升,教会了别人,也巩固了自己,他们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进取,多了一份快乐,从而优化了他们与文本对话的品质。

6. 抓好语言习练关

《课标》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既是他们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和形象感染的过程。而这些过程的实现都是依托于语言文字训练。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原先的课文内容,要本着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进行拓展,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他们的思维,美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与文本对话的价值力度。关于这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换词法去引导学生仿句对话。如《轻轻地》一课的第四自然段的句子是:“我起床了,很轻很轻。”教师教学这个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这样换词朗读:“(小马)起床了,很轻很轻。”“(妹妹)起床了,很轻很轻。”“(哥哥)起床了,很轻很轻。”……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导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讲出所需替换的名词性主体词,而是要求学生自行分组讨论把句子补充完整,接着让他们次第朗读体会,以此规范与发展他们的言语,并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7. 注重学生的自主评价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能以个人的看法去代替学生的做法,要注重学生的自主评价,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就是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虽然长居在山高弄深的石山王国里,孤陋寡闻,未必能作出什么“评价”,但是不能说教师面对的是年幼“无知”的孩子。所以,学生的“自主评价”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忽视,并且要落到实处。说白了,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近到身边的衣食住行,远到天上的日月星辰,从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到人际往来的社会生活,从电视中的小鬼当家到喜羊羊,从奥特曼到僵尸和熊出没等等,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这些内容我们大人不一定都晓得。我们不是曾经有过这样惊讶的感叹吗?孩童能说大人话,孩子会学大人样。并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经历过,根本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看法,虽然这种看法难免错误,或者不符合要求,但是都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做出的假设与看法,闪耀着孩子们创新思维的灵光,值得教师的呵护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对文本中的事件或人物进行独特性的评价,达成学会与文本真诚交流,真诚对话。

8. 杜绝唱读

在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读课文时拖音卖腔,并且读一篇课文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腔调,语气平庸,缺乏情感等唱读现象。教师对此不能熟视无睹,要想方设法将之杜绝。为此,教师至少要有如下动作:一是加强普通话训练,确保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二是加强学生朗读语句的表达训练,培养学生语言的情感表达能力;三是要求学生在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不能在句子中间随意拉长字词句的读音;四是运用接龙串读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我纠正的语言环境,即教师把朗读内容按句或段指派给每个或者每组学生,由教师领读开始,让孩子们逐个按内容顺序,让优生带导差生,差生效仿优生,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达到自我促进、自我纠正的目的,收到整体平衡发展的效果。

冬玉米地里也能长出大红薯。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并不笨,只要教师以《课标》为纲,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主线,并循序渐进地引导,笔者深信,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是会逐步迈入文本对话的大门的。

作者简介:

蒙扬革,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县隆福乡崇山小学。

韦肯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县隆福乡中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年级学生对话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防治结合 消灭错别字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