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重构语文教学内容探究
2018-01-30陈建华
陈建华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收获知识,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形成语文素养。重构教学内容,应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以丰富学生的语文体验为目标,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学生角度;语文;教学内容;建构;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2-0023-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应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新建构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不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内容的重构,应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断积累、熏陶、体验、感悟而内化形成的。在教学内容重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大语文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积累语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应以丰富学生的语文体验为目标
学生的语文发展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和积极学习语言实践基础上的。而现阶段,学生接触的课文篇幅普遍较短,无法满足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1)比较阅读,建构语文教学内容的支点。比较阅读,往往伴有批判性和创造性,这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来说,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对同主题文章进行辨析、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意蕴。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钱学森》一文时,教师通过让学生阅读《电影之父卓别林》《音乐之父贝多芬》来联系导弹之父钱学森。这种比较阅读看似无意,实则“别有用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之父”一词,又为课文学习埋下了伏笔。
(2)多文阅读,建构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速度。引领学生开展大量有价值的深度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语文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三打白骨精》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西游记》中的多篇故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多文阅读中积累语感、品味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3)审美阅读,建构语文教学内容的追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通过语文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让学生感悟、理解、领悟语言之美,特别重要。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望月》时,教师引领学生品味这篇散文平实而传神的语言,引导学生探寻深沉的意蕴及含蓄之美。让学生理解文章在构思上以望月为焦点,有条不絮地组织语言,缜密而严谨。通过这种审美阅读,学生懂得望月象征着美,寄予了亲人、友人之间的相思之情,表达人们对故乡和亲朋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内容的重构,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体现出“由口语到书面语,从故事到情节,从形象到意象,先叙事后写景再抒情、议论”的一般規律。因此,重新建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阅读材料的难易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基于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的学更丰富、更多样、更有体验性。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角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趣、在课堂外拓展得广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生长语文智慧。
(2)基于学生的角度,建构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教师语文教学的形式,应从牵引式讲解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型学习过渡,这对教师建构学习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在建构学习内容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融会贯通,品味语文的魅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重新建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情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潘涌.杨培培.积极语用:为真语文教学注入科学内涵[J].语文建设,2015(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