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课程多元融合 提升民俗实施品质
2018-01-30张小亮
摘 要:本文基于民俗文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方式进行了尝试和思考,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策略的改善,努力改变教、学、评的方式,提升老师的指导品质,突出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实践探究,探寻“以生为本”实施策略的构建。
关键词: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
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是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主题个案研究,研究某个民俗文化事项的教育价值,将民俗文化于课程融合中探讨课程校本化实施手段,这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一、 课程资源融入生活,用整合为民俗助力。
在基于民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开展一系列自主性的活动,努力发掘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各类资源的独特魅力。
1. 挖掘生活中的民俗资源,充实民俗。在课堂教学中,指导教师应将固有的民俗意蕴与丰富的生命内涵结合,把课程资源从书本上、课堂中引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结合,将家乡民俗与个人生活相结合,在生活化中增强其研究民俗、传承民俗的历史使命感。
2. 开发区域中的民俗资源,走近民俗。我校从小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自身实践经验,通过整合策略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学情和已有积淀整体架构学校课程新体系。
3. 整合外来生家乡地资源,丰富民俗。由于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校总人数的85%,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家乡课程资源。即使是同一个节日习俗,各地所表现的方式也不一样;同一种方式,各地表现的时间也有差异。各地民俗文化的差异性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4. 融合不同学科课程资源,整合民俗。进一步深化教师的融合意识,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原形再创造,提炼、设计、衍生出新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在推进的过程中以不断生成的民俗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的内容,让民俗文化主题式探究活动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 课程规划融入常规,用常态为实施增色
以年级为单位“长短结合”的实施方式,短线课题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长线课题创出特色,以此保证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1. 以年级为单位长线计划创活动特色。以年级组为单位制订学期计划可以有效地保证探究步骤的统一。在内容上重视文化熏陶;在推进策略上,多个层面上展开;在管理策略上,年级组主要承担民俗探究活动规划和协调工作。
2. 以班级为单位短线活动求活动价值。由于探究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民俗活动框架上选择长线主题活动的同时,勾选部分短期活动主题形成长短互补。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研究的深度也不尽相同,相同的只有促进学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养成这一目的的一致性。
3. 以个人为单位优化课时促生命成长。每一位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已有的支撑点水平各不相同,这多方面的不同是一种隐秘性的课程软资源。通過实践,我们开发并采用了优化课时的方式,创造性地实现了基于学生兴趣和个体差异下的课程资源整合,实现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
三、 课程实施融入日常,用体验为民俗增趣。
我校对民俗的探究着重于学生的个体体验这一途径,让学生在自己的独特体验中感悟民俗,理解民俗,消化民俗,从而达成传承民俗这一根本性目标。
1. 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给学生最直接的多感官体验。随着平板电脑、网络信息化平台入驻课堂,学习方式有了更大的灵活性。网络上海量资源都可以为民俗探究活动服务,将我们现实中看不到或渐渐淡化的民俗活动情境再现学生眼前,形象而生动,给予学生以最直接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2. 创设游戏化民俗情境,给学生置身其中的参与体验。教学与游戏的内在品质是相通的。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超越游戏作为形式的外在和复杂多变的课堂模式,把相关民俗用游戏的内在品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评价贯穿整个活动,设置梯度酬报和适宜惩罚机制,让学生在自信、自强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3. 点燃学生的真实情感,给学生丰富的独特情感体验。掌握民俗文化知识是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在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学生应该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产生保护和传承民俗的意识。
四、 课程评价融入过程,用呵护为民俗护航
多元评价是基于民俗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体系包括技能、知识、情感、文化四个环节,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全面的评价呵护孩子爱上民俗、乐于参与的一颗童心。
1. 评价=互相肯定——改变了评价主体的被动与方式的单一。多元化评价的实施将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与评价目标的多维化,形成过程的长期化有机融合。评价各方主体获得了参与、思考的权利,体现出了学习主体的独立性和个性,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也能看到不足,同时能清晰认识到同学的优势与长处,为自己提供了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为评价主体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更多有益的途径。
2. 评价=自我反思——修正了评价方法的单调与内容的片面。多样化的评价内容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让评价的重心放在了反思之上。同时,此处的自我反思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活动的设计者指导教师自己。活动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来反思自己的活动设计,在以后的活动中丰富评价的内容,补充评价的方法。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民俗文化课程努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为孩子提供多元的实践体验的机会,创设合作探究的平台,为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助力。同时在课程实施中善用各类资源,引进活水,输出成果,在多向互动中带领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课程研究,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理念与经验。
作者简介:张小亮,江苏省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