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大学生养成 “见贤思齐”习惯的意义及方法
2018-01-30张贺朗
摘要:“见贤思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这种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见贤思齐”习惯的养成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养成教育;见贤思齐;大学生
一、 “见贤思齐”的含义及概念
(一) “见贤思齐”一词的出处及含义:见贤思齐,语出《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颖达疏:“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 唐骆宾王《灵泉颂》:“见贤思齐,仰圭璋而有地;挥毫兴颂,镂琬琰之无慙。”
汉语词典中对“见贤思齐”的解释为,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培养见贤思齐习惯就是培养大学生一种竞争意识的提高,学会自我梳理评价自省,通过对其他贤德的人学习来不断完善自己,更好地为社會服务,为日后人生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见贤思齐,也包含着见不贤而内自省。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会接触很多种人,这当中有些人是给予大学生很多帮助及示范的榜样,但不可否认,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的行为是需要学生引以为戒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让人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也要与他的短处对比。
(三) 养成教育之“见贤思齐”的概念:见贤思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现今大学生欠缺的行为习惯之一,强化学生的自我审视、自我完善能力,是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样化、多层面的持续性、引导性教学,让学生多方面接触“见贤思齐”的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省、自学、自比的行为习惯。
二、 养成“见贤思齐”习惯对大学生学习及生活的作用
(一)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活态度,提升道德水平
如今,大学生学习、生活有自身特点,在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一定薄弱环节。在被称为“快餐时代”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普遍呈现浮躁、自私的性格特征,对生活环境要求苛刻、对未来发展不切实际,加之高考结束后,普遍认为“学习任务”已经结束,对学习的兴趣降低。这些性格特征都是生活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但这并不是说现今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负能量汇聚的群体,相比以前,他们通过网络可以更方便地接触自己希望得到的知识,通过智能设备更快捷地进行社交活动,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生群体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接触世界的。虽然可以更快捷方便地接触、学习、探索各类知识,但也会因为虚拟世界的不可控因素直接接触一些负能量,进而影响对社会的认可、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渴望。“见贤思齐”的习惯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不断向贤者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习和改善自身行为的过程,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对社会活动正能量内容的关注度,这个过程也是一次重新审视自己并且是一个积累优点的过程。“见贤思齐”习惯的养成都会对大学生改善生活态度、强化学习能力、转变世界观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 养成“见贤思齐”习惯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作用
“见贤思齐”习惯包含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只包含德育及思想层面,学生在培养见贤思齐习惯的过程中,不仅能发现自身在道德层面存在的优势及劣势,也能通过应用“见贤思齐”良好行为习惯中,发现自身知识水平存在的不足,进而促进关注力向学习方面倾斜,并发现学习方面存在不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但必须注意高校在实施养成“见贤思齐”习惯的时候,要注意此习惯是对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一种有益补充,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见贤思齐”习惯的认知和养成,将之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展现在学生身边,杜绝形式主义、刻板教学,以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如文艺表演、电子海报、微信公众平台、公益广告、小视频等形式向学生持续展示“见贤思齐”的内涵、表现和意义。
(三)养成“见贤思齐”习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见贤思齐”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学生养成有益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能保持健康、阳光的性格,积极、勇敢地面对困境,脚踏实地、不断改进、审视自己,不断改正性格缺点是我们期望达到的效果,而这正是传统思想教育最欠缺的教育内容,人格的养成首要完成的目标是习惯的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必将形成健康的人格,进而形成健康的思想价值观。所以,“见贤思齐”习惯的养成,对完善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养成“见贤思齐”习惯对大学教师自身提升的作用
在高校的开展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见贤思齐”习惯的过程中,对于高校教师的人生规划也是一次重新的出发,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促进高校教师将自己清空,进行空杯理论,在生活中向更高层次的贤者学习,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更好地完善生活。在工作上不断强化自身能力,更好地完善工作,促进工作能力的发展。同时,师生共同培养“见贤思齐”习惯,促进师生之间交流,更好地调整师生关系,对于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有着不可多得的促进作用。
四、 在高校中开展养成“见贤思齐”好习惯的措施
(一) 行为示范,从教师开始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教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起到了很多榜样示范的作用,如果高校教师率先参与到养成“见贤思齐”习惯中来,不仅对于学生培养此习惯有示范作用,也有助于自身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培养此习惯过程中,也能够发现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把握养成教育的方向,进而对于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
(二)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扩大道德榜样的影响
传统大学思想教育课程中树立的榜样往往时代久远,与现代大学生思想格格不入。在“见贤思齐”养成活动中,要充分重视这一点,选择的榜样将以身边榜样、男神女神的评选活动等形式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为主体,以期达到让学生感同身受的目的。以学生感兴趣的人物为切入点,带动多数人参与到养成教育活动中来,并保持持续的热情。endprint
(三) 建立和完善校园道德榜样评选和激励机制,对活动开展过程中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鼓励,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将此行为与德育考评分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 完善道德实践机制,调动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互动的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另外通过让学生参与,进而慢慢主导活动的开展,也可以调查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点,为更贴近学生群体设置活动环节奠定基础。
(五) 培养学生以人为贤、以史为贤、以事为贤的行为习惯,让学生通过多方面的思考来自行分辨对错、得失、好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過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强化“见贤思齐”的行为习惯。
(六)以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课为基础,强化大学生思想法制建设,将名人解读与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以多种结论为案例分别解析其中对错,重点不在学生论点的对错,而在于引导学生对健康的论点认可度,并阐述其中的法律依据、习惯依据、道德依据。
(七)把养成“见贤思齐”习惯与第二课堂和课后调查相结合,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提出个人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不断地改善活动的宣传内容和展现形式,使之更符合大学生群体需要,进而促进大学生“见贤思齐”习惯的养成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八)以小组形式开展习惯养成
大学生的特点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为了更好地开展“见贤思齐”习惯养成,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共同爱好的人群,更容易达到教学相长彼此促进的功效。
(九)以自己为榜样,不断进步
在养成“见贤思齐”过程中,以自己为榜样,从自身出发将自己与贤者对比,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改善自己、鼓励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从自身出发,通过对贤者的对比发现自身不足,学会自省。
(十)家庭教育
学校应与家长相联系,共建校家合作共同体,在家庭教育中,不断激励学生深入到养成教育中来,提升自己,完善能力,营造养成教育的家庭氛围。
五、 在高校培养“见贤思齐”习惯的意义
(一) 符合时代的要求
高校是培养青年人的摇篮,青年人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培养高校师生具备“见贤思齐”习惯对于青年人的成人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学会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学会不断完善自身不足,向贤人学习,努力工作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见贤思齐,并强调“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因此,养成“见贤思齐”的习惯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
(二)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见贤思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从古至今无数成功人士均具备“见贤思齐”的无数事实证明,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并非投机取巧,而是开明聪明之举,是走向成功的捷径。“见贤思齐”即学习借鉴,学习借鉴必须冲破门户之见的思想樊篱和自以为是的褊狭心障,对别人的成功经验采取明智的选择,巧妙地“拿来”,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进而使自己的胸襟更加宽阔,眼界更加开阔,思路更加宽广。学习借鉴的聪明之处还在于,只有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在探索的实践中少走弯路,少受挫折,进而提高成功的概率,加快进步的步伐,缩短与先进的距离。总之,创新和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学习借鉴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只有学习别人,才能丰富自己,超越别人。
(三)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学生们能够养成“见贤思齐”习惯,将促进他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是个人发展的必经之路
人的成长经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势必加速转变。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社会化起到了巨大作用,而“见贤思齐”习惯将促进大学生良性有序的向社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丽丽,金志刚.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 洪守义.从儒家文化的精华中汲取养成教育的智慧[J].当代青年研究,2008(10).
[3] 钟玮.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09).
[4] 叶圣陶.教育与人生[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贺朗,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光华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