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设DRT到双指针投射DRT
2018-01-30石运宝
摘要:自标准DRT(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提出之后,便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其动态机制较之前的蒙塔古(Montague)语义学有超越之处。然而,伴随着标准DRT处理语言现象的增加,对其扩充也越来越多。本文从标准DRT开始,阐述了其重要发展历程,从预设DRT到带投射指针的DRT,并尝试对其进行扩充,以增强其处理能力。
关键词:标准DRT;预射DRT;分层DRT;投射DRT
一、 背景介绍
在阐述标准DRT与非标准DRT的发展脉络之前,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标准”问题,即说一个系统是标准的,或扩充的或变异的,是按照什么標准进行的。借用国际知名的逻辑哲学专家苏珊 ·哈克(Susan Haack)在 《变异逻辑》(1974)及其新增扩大版《变异逻辑,模糊逻辑》(1996)中有关变异逻辑与经典逻辑的区分标准,可以一般性地澄清一个逻辑系统是标准的还是非标准的。一个逻辑系统是标准的,应该与该标准系统的公理与推导规则所确定的定理集在外延上相同,如果通过添加新的公理而导致定理增多,则该系统属于原系统的扩充系统;如果新系统含有与原系统相矛盾的公式作为定理, 即是说,如果原来有定理A,则新系统有定理┐A或者新系统没有原来系统的某些定理,则这些系统可以被称为变异系统。
本文所述的标准DRT指那些与汉斯·坎普给出的句法规则和语义规则所确认的系统一致的DRT系统,而后续的发展都属于该系统的扩充或变异。
范·德山特(Van der Sandt, 1992)将预设的投射问题看作与回指消解具有类似的机制,并在DRT框架内为解决预设投射问题做出了极具启发性的工作,这里记为预射DRT。然而,范·德山特方案的问题之一是,被接纳的预设(accommodated presupposition)与断定部分无法区分开来。克拉默(1998)认为,保留预设标记还是有必要的,因为预设层面和非预设层面的内容解释上存在差异。比如,拿英语句子“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来说,其中含有预设信息“the existence of a king of France”,预设的失败使得整个句子无定义;而就断定层面来说,这个句子是假的,因为法国是君主制国家。另外,范·德山特方案还存在组合性问题。
为了区分含有预设的部分和断定的部分,首先是克拉默为预设内容引入一个标记,将预设信息在高位被接纳,使得预设获得不同于断定内容的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了组合性问题,然而,该方案仍然将预设信息在接纳过程中移出该预设的引入点。这种牵涉到移位(movement)的操作在回归语言表层结构方面存在问题。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存在一大类不同于预设的表达式,典型的是规约隐含:
It is not true that Lance Armstrong, an Arkansan, won the 2002 Tour de France.
此处的规约隐含由同位语触发,即“that Lance Armstrong is an Arkansan”,投射出否定范围,这与专名触发的预设类似。但是,规约隐含表现出与预设不同的投射行为,因为规约隐含不是约束一个前件,并且传递了一些像断定内容的新信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格尤茨和梅雅提出分层DRT(Layered DRT, LDRT)思想,这在区分不同层面内容道路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种方案为每个话语所指和条件指定一个标签集,表明信息在哪个层面进行解释。这些标签集能区分开预设和断定内容,以及规约隐含内容。
例如,给定英语句子“Bill, a linguist, does not like Mary”,按照LDRT分析,则有图1:
其中,下标p代表预设内容,下标a代表断定内容,下标ci代表规约隐含。这个例子表明,可以通过加标的方式区分不同层面的内容。不同层面之间的连接纽带是话语所指。鉴于所有条件都有各自的标签,投射内容不需要移出引入点,可以留在原地,解释的时候分数不同层面。例如,“Bill, a linguist, does not like Mary”中的预设信息为真,要求的真值条件为名字为Bill和Mary的个体存在。断定的内容必须与预设内容相结合,表示“Bill does not like Mary”的那些世界。
这种方案的优点是区分不同层面的语料信息,而问题是分层的标准不清楚,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划分某个层面是不确定的。按照格尤茨和梅雅的说法,凡是那些具有特定身份的信息都可以被放到某个具体层面中。这导致了极多的层面,这些层面都可获得特定解释,而忽视了从不同层面进行解释的现象间的相似性。尤其是,这种分层的方法牺牲了回指与预设之间的相似性,也没法刻画断定内容与规约隐含之间很强的对应关系。还有一个问题是,并非所有内容都可严格划归到某个特定层面中去。例如,梅雅(2009)采用LDRT去解释专名和索引词的特定行为,专名和索引词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层,来确定其所指内容,梅雅称其为“kripke-kaplan layer”或 kk-layer,与“fregian layer”或 fr-layer区别开来。这样做存在一定合理性,然而,一些表达式,如专名和第三人称,不能将其固定到某个特定的层面中,它们需要在不同层面之间“跳跃”来表明它们的不同用途。亨特(Hunter,2012)批评了这种分层方法,指出这种分层方法未达到期望的目的。
二、 单指针投射DRT
基于上述分层出现的问题,奴提雅(Noortje J. Venhuizen,2013)提出的投射DRT,对分层DRT进行精炼,克服了分层思想缺陷,用指针思想处理回指、预设等现象。
投射DRT的基本思想是在原地(in situ)表征所有被投射的内容,即在引入投射的地方进行表征,投射用指针表明在何处投射内容得到解释。在投射DRT中,区分事实断定的内容和投射的内容。投射部分和断定部分的差别在于它们指向不同的语境,断定部分在它被引进的PDRS那里获得相应指针,而投射部分的指针则指向某个可及的PDRS。用整数表示PDRS的标签和约束的指针、用f表示自由的指针,下图给出的例子具体阐述上述思想:endprint
其中每个PDRS都引入一个标签,置于方框顶端。所有话语所指和条件通过指针与某个标签关联。像图2a中所示,不存在投射内容,则所有话语所指与条件都指向该PDRS本身,即1所表示的PDRS。在图2b中,由于the的出现,“the man”预设了某个个体的存在。这一点在PDRT中通过一个自由的变元(这里是f)作为指针表示预设内容。
三、 双指针投射DRT
在奴提雅工作基础上,可以尝试扩展其单指针系统,改用双指针,以处理回指、预设等现象以及省略等现象。
要使得投射DRT具有处理省略的能力,首先要改造它的句法。
其中“pi”指的是在具体的英语片段(fragment)[1]之中,恰好适合做某个省略语的先行语的那个动词,省略语如“did”。而这个“pi”与指针“p”之间的关系为,特定的指针再细化、区分出该DRS之中适合做先行词的那个动词,这是一个简单的搜索算法,基于有穷的可供选择的先行词集合。比如,“A man walked. John did, too.”在处理这个句子序列的时候,像“did, too”这样的动词省略表达式可以处理像代词那样的回指词,指向前面的“walk”进而准确表达“John walked”这层含义。当然,这种加标方式在基于有穷的片段思想,如果处理的范围扩展到无穷情形,则需要待p确定之后,为每个动词都指定一个特定的标记pk,进而再确定那个适合于形如“did”等省略语的“先行语”,这将是一项异常复杂但能行的工作。
但是,省略与代词回指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这使得在刻画省略的时候增加了很多难度。当然,给定英语片段,完全可以用投射DRT处理部分动词的省略现象。
注释:
[1] 塔斯基的成果表明,自然语言具有封闭性等特点,没法就整个自然语言进行研究,故采用片段思想,得到适用成果之后,进而逐步扩大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1] H. Kamp, & U. Reyle.: 1993, From Discourse to Logic. Dordrecht / Boston /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 Philippe de Groote.:2004, Towards a Montegovian account of dynamics. In Proceedings of Seman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XVI, CLC Publications.
[3] Jan van Eijck & Christina Unger.:2010, Computational Semantics with Functional Programm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R. Muskens.: 1996, Combining Montague Semantics an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19:143-186.
作者簡介:
石运宝,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