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2018-01-30
在人们为人工智能欢呼的同时,也有人在为“超智能”可能带来的安全、伦理等威胁表示担忧。那么,应怎样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1人工智能将用于生活方方面面
【案例】
“河水上滑过一对对盾牌和长矛,她不再相信这是人们的天堂,眼看着太阳落了下去,这时候不必再有爱的诗句,全世界就在那里,早已拉下了离别的帷幕……”智能机器人小冰在出版第一部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之后,又在报纸上开专栏发布新作《全世界就在那里》,引发了不少读者的讨论。
其实,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写诗,还能够写新闻消息、弹钢琴,能够进行语音表情识别、与人进行简单交流,甚至还被有的人视作“女友”……
如今,人工智能在给人们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实用价值。在2017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了全球首款人车AI交互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车载系统,可实现人车对话、疲劳监测、AR导航等功能,让出行更加简单安全。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表示,百度已与一汽、金龙等多个车企合作,推进相关技术落地。
此外,人工智能应用向更多领域扩展。比如零售,通过商品、场景、消费者的数字化、智能化,对传统超市、商铺进行“改造”。今年,无人超市在杭州、上海等地开启。消费者可自行选购一键支付,店铺也可智能调整进货品种和摆放位置,更加精准服务消费者,对接制造商。
制造业也不例外。依托人工智能数据处理、图像传感、智能控制等技术,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诞生,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工業流程也在进行变革,柔性生产和精准供给正在实现。
在招聘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冷静”地分析求职者信息,改变招聘人员“下意识”的偏好选择;在教育、医疗、养老、司法服务等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
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人工智能认知康复中心,一款能唱歌、会跳舞、说英语的智能机器人,和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成了“朋友”,并为他们提供康复训练。“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完成指令,更容易接近自闭症儿童的心灵。”一位工作人员说。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表示,人工智能是智能时代最典型的应用,10年后几乎所有应用和服务都会包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将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器等技术的加速突破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然而,也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走人类的路,让人类无路可走”,抢了人类的饭碗。那么,人工智能真的是无所不能吗?其边界又在哪里?
专家称,当前人工智能主要是为了完成人类力所不及或烦琐枯燥的事情,比如在医疗、驾驶、会计等领域,担任人类的得力“助手”,相关研究和应用更侧重“人机融合”,而并非为了超越人、取代人。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取得应用方面巨大收获的同时,也正在面临新的挑战。”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曹立宏说。
清华大学教授马少平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翻译、机器博弈等方面具备优势、发展较好,但其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能力,很多人类能轻松完成的任务对人工智能来说却很难,尤其是在联想力、理解幽默、漫画识别、常识处理等方面仍然较弱。
2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
【目标】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到2025年,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定制出一台专属于自己的家电!”这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奇迹”已经在海尔集团实现了。
今年,“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京举行,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展览上亮相,吸引了人们的眼光。这款平台能够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并为工业生产提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谭铁牛认为,在新的热潮下,尤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吸取经验教训,切忌借人工智能发展热潮圈钱圈地、一哄而上,给人工智能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提出过高期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也表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短板,研发上,基础理论、核心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原始创新成果还比较少;产业生态上,还没有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企业应明确自身需求,优化生产工艺,在生产工艺基础有缺陷的情况下,智能化将放大底层的缺陷。”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建议,布局人工智能,要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模式,不可操之过急。
3加强法规政策研究和安全监管
【案例】
目前,一些智能新闻客户端,凭借算法和数据抓取技术,能够精准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新闻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然而,也有不少用户反映,有的智能新闻客户端过度追求“眼球效应”,各种“标题党”大行其道,甚至推送一些夸大其词的广告、低俗内容等。
“有时受标题吸引点开新闻链接之后,发现内容很无趣,之后便经常会收到类似内容的新闻推送。”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李女士说,一些智能新闻客户端一味去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或喜好,推送低俗、媚俗内容,这样会拉低人们的审美水平,“现在我已经很少刷这类客户端了”。
其实,人工智能不仅在信息内容方面给人们带来“困扰”,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年,在上海举行的“2017年网络安全博览会暨网络安全成就展”上,极棒实验室的安全专家现场展示,一款智能保险箱与手机应用软件绑定加密后,利用协议漏洞可以远程获取保险箱密码的篡改权,让保险箱不再“保险”。
当然,除了人工智能设备的安全问题之外,人们也在为人工智能本身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忧。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功能,万一被违法人员利用,成了作恶的武器,那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也有人担心,假如有一天,人工智能像科幻电影里一样,演化出自我意识,不再“甘心”作为人类的工具,而是追求独立、开始抗争,那也将会成为人类的灾难。
专家表示,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人工智能技术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侵犯个人隐私、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新问题,“这些无疑是值得担忧的”。
对此,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建议,要加强安全监管和评估,建立人工智能监管体系,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自律,切实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管理;同时,加强法规政策研究,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可能遇到的法律法规问题进行超前研究,针对自动驾驶、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前景广阔的领域,加快研究制定安全管理条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