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乘京津冀协同发展快车,促进河北“非遗”保护全面提速发展

2018-01-30赵书红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评剧非遗曲艺

赵书红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三地文化产业包括“非遗”资源近年来已初步实现跨区域合作与共享。本文从戏剧曲艺、舞蹈、传统手工艺三个门类介绍了河北在近年来联合京津举办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演活动以及对促进“非遗”产业蓬勃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从政策、管理、人才培养和传承等多个层面为促河北“非遗”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发展提出建议。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也很鲜明,是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2014年8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签署,意味着三地将在“非遗”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演艺等领域进行沟通和对接,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综合利用,发挥最大效益。2015年12月,以“融合互补协同发展”为主题的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交流活动在天津国家动漫园举行,三地文化部门在成立文化产业联盟、共同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京津冀特色文化产业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层面的讨论,三地文化产业包括“非遗”资源也将实现跨区域合作与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基因,承续着民族延续的精神命脉。因此,京津冀三地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协同开发、管理和应用,加大三地“非遗”项目的挖掘力度,齐心协力打造“非遗”文化品牌,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必将成为今后“非遗”活动开展的一大趋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推动下,近两年,三省市在协作开展大型“非遗”文化活动方面已经先行一步,连续举办了众多传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搭建了一系列“非遗”文化活动平台,展示和传播了三地“非遗”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创新成果。这为河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省要抓住机遇,搭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车,借鉴京津“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的优势经验,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促进我省“非遗”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

三地戏剧曲艺交汇融合,带动河北“非遗”戏剧曲艺蓬勃发展

河北梆子、评剧是覆盖京津冀的地方戏,也是三地共有的大剧种,在三地民间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深受百姓欢迎。河北是戏曲资源大省,河北梆子、评剧、石家庄丝弦、康保二人台、皮影戏等传统戏剧,也都是河北知名的较早被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非遗”保护项目。这些地方剧种在华北大地源远流长,影响广泛,与京津的河北梆子和评剧等剧种同宗同源,相互影响和渗透,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和地域特点。自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签署以来,京津冀三地戏剧曲艺的合作交流也开始频繁起来。京津冀三地“河北梆子票友邀请赛”目前已在三地连续举办两届,来自三地的参赛选手们互相交流和切磋技艺,展现各派名家风范和艺术魅力,把三地梆子的不同艺术特色“天津的味儿,河北的劲儿,北京的韵儿”展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近年来,三地的河北梆子院团也已建立长期合作模式,连续多年轮流举办“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展演”,河北梆子名家和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演出活动正在蓬勃开展,这对繁荣和兴盛河北梆子艺术,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河北唐山、天津、北京是评剧的重要传播地区,评剧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的唱腔特点滋养了三地众多的戏迷爱好者,评剧在三地也都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评剧名家和流派,创编了雅俗共赏的演出剧目近2000部。2000年开始,中国评剧艺术节在唐山举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9届,吸引了全国各地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评剧爱好者汇聚于此,也使之成为博览评剧艺术精华的大舞台,藝术节以展演、比赛、研讨等形式,促进了评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弘扬了燕赵大地的戏曲文化。

此外,在京津冀融合与协同的背景下,三地还共同举办了一系列曲艺类演出和交流活动。2015年7月,首届京津冀曲艺邀请赛在保定举办,在众多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中就有西河大鼓、京东大鼓、铁片大鼓及康保二人台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吸引了百余名京津冀曲艺精英和爱好者登台献艺。2015年11月,京津冀曲艺名家曲艺专场晚会在衡水举办。2016年5月,首届京津冀“京东大鼓书会”在廊坊开赛。三地文化部门联手打造的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促使河北曲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传承保护、繁荣发展,这将为三地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遗”戏曲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个系统工程,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为河北戏曲发展带来了契机。河北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戏曲尤其是“非遗”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在政策和管理层面上,借京津长板,补河北短板,从剧本创作、剧目交流展演、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加强三地联合统筹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以政府购买服务和补贴的形式,辅之以财政配比政策和税费优惠政策,促进河北“非遗”戏曲的繁荣和发展。一是依托品牌活动,继续举办各种形式的京津冀戏剧曲艺的交流演出;二是大力扶植“非遗”戏曲民营剧团的发展,扩大“非遗”戏曲市场消费和受众面,为“非遗”戏曲在民间传承筑牢人才根基;三是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精神,在剧目和演出形式上推陈出新,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艺术尤其是“非遗”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三地“非遗”舞蹈交流展演,促河北传统舞蹈文化发扬光大。

京津冀区域是民间舞蹈的海洋,三地传统民俗舞蹈众多,“非遗”类民族民间舞蹈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情感、习俗、审美和生活方式的艺术表达。河北的传统民俗舞蹈有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徐水和沧县的狮舞、沧州落子等等,都是较早被纳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自京津冀三地文联签署《京津冀文艺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三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舞台演艺项目的合作与交流活动。2015年11月,在北京月坛体育馆举办了京津冀“非遗”舞蹈和民间传统舞蹈展演,全面展示了京津冀区域的舞蹈文化特色。参展的16个舞蹈类精品节目中既有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遗”名录的河北沧县狮舞、京西太平鼓、霸王鞭,也有《京竹声声》《汉沽飞镲》等充满浓郁地方风情和特色的京津冀区域的民俗舞蹈节目。三地协办“非遗”类舞蹈展演,既凸显了京津冀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也提升了该区域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流传于河北井陉县内的传统“非遗”舞蹈项目井陉拉花和沧州狮舞还被选送至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2016年京津冀市民新春联欢会上进行展演。除了舞台表演,河北的“非遗”舞蹈类节目还走下舞台,面向大众现场表演。今年的北京龙潭庙会的花会舞台就为河北的井陉拉花和沧州狮舞等“非遗”舞蹈项目提供了一展风采的大好机会,河北的“非遗”类舞蹈节目以其特有的舞蹈表演风格和韵味征服了北京的市民和游客,尽显河北丰富多彩的民俗舞蹈文化魅力。endprint

随着京津冀联合和“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三地联合开展的“非遗”舞蹈展演活动层出不穷,如火如荼。但是河北“非遗”舞蹈要走出河北,发扬光大,还需要与京津联合建立多维度的传承方式,才能获得理想的传承效果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跨区域开展“非遗”舞蹈传承基地建设,扶持和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三地协作大力開展“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把“非遗”舞蹈纳入三地高校课堂教学体系等,通过多种方式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三地还应联合进行“非遗”舞蹈数字化建设,建立京津冀三地舞蹈类“非遗”资源库,使传统舞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契合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非遗”舞蹈为素材,编创“非遗”舞蹈剧目,或将其整理成广场舞或健身操,提高百姓对“非遗”舞蹈的认知和参与热情,对于推广和弘扬传统舞蹈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借势京津冀联合,为河北传统手工技艺的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河北有众多的手工艺“非遗”保护项目,如武强年画、衡水内画、蔚县和丰宁的剪纸、曲阳石雕、磁州窑烧制技艺等等,都在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之列。手工技艺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将之一代代传承并发展下去,是我们燕赵儿女的责任与使命。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为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2015年6月,在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期间,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在北京农业展览馆联合举办了“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这既是首次跨区域合作举办大型“非遗”展示活动,也是首次在国内“非遗”保护领域举办的作品设计大赛。2016年2月,“首届京津冀民间收藏文化季”之“非遗”藏品展示月活动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展览精选了三地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0余件组的实物予以展出,把三地各具魅力的民间乡土技艺,如中国传统益智玩具“九连环”、天津“泥人张”泥塑作品、河北的武强年画等予以集中直观的展示。“非遗”展对于保护性挖掘和传承京津冀“非遗”手工技艺,共同促进三地“非遗”手工技艺的交流融合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同时也能激发三地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发展、培养和扶植“非遗”薪火代代相传的种子。此外,还于2016年10月在沧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首届“京津冀”传统工艺展览展销会,进一步搭建起传统工艺与艺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和现代设计的桥梁,展示贴近现代生活的京津冀区域传统工艺品的丰富多彩,生动诠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弘扬中国手工精神。

同时,也不可否认,一些打着深厚文化和民俗烙印的河北传统手工艺,目前正面临着融资难、销路窄、后继乏人、科技和知识产权制度缺乏等困境,保护与振兴任重而道远。京津冀三地手工艺品和技艺的交流与展示活动,将促使河北传统手工艺品着力改造和创新,打通和对接三地手工艺市场经济体系,带动产业化发展和品牌化影响,提高本区域传统工艺制品的品质和效益,为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在现代生活中得以传承和发展,让古老的手工艺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综上所述,京津冀三地具体“非遗”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为三地协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搭建了更大的舞台,为今后三地的“非遗”保护工作必将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京津冀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拓宽了合作渠道,加速了文创产业发展,可以说,扎实的协同举措有效促进了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融合,提升了三地“非遗”传统文化协同发展的辐射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正如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建华所说:“河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90项,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厚实的资源基础和人文优势,相信河北的特色文化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能够更好的走进京津,丰富京津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京津的城市文化魅力。”同时,借助京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河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必将得到进一步和更有效的整合、深度挖掘和普及推广口今后,河北应对标京津,携手京津,以新的理念引领“非遗”传承和发展,以新的举措推动“非遗”传承和发展,以新的成效检验“非遗”传承和发展,促进河北的“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引领“非遗”文化产业发展逐渐驶入快车道。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剧非遗曲艺
评剧产业的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探析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评剧《良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