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普鲁卡因联合吗啡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8-01-30李文波陈志奇田春梅任立群
李文波,陈志奇,田春梅,任立群
(1.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麻醉科,黑龙江 大庆 163453;2.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普外科,黑龙江 大庆 163316)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孕妇剖宫产率也相应增加,而剖宫产术后易造成产妇切口较大及局部疼痛剧烈[1],从而导致机体内神经递质分泌,促进炎症因子产生,继而再次促使疼痛加剧且时间延长,造成无限的恶性循环[2]。有学者研究指出剖宫产妇术后应及时给予镇痛治疗可降低应激反应,从而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促进产妇早日康复,而产科常用氯普鲁卡因及吗啡作为麻醉药物[3]。为此本研究分析氯普鲁卡因联合吗啡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剖宫产的产妇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纳入标准:①产妇均为足月单胎初产妇,经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②患者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史;③患者无相关药物过敏史;④患者均无精神及语言、沟通交流障碍;⑤均获得患者或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②患者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③患者术中或术前有应用其他镇痛药物或抗炎药物。对照组患者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6.25±6.21)岁,体质量46~89 kg,平均体质量(63.24±5.54)kg,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43±3.32)周;观察组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6.47±6.36)岁,体质量45~91kg,平均体质量(63.32±5.62)kg,孕周39~40周,平均孕周(39.24±3.26)周。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体质量及孕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执行。
1.2 治疗方法 两组产妇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且腰麻后50分钟注射吗啡2 mg。对照组患者在注射吗啡(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351,规格:1 ml)前10 min,先静脉注射0.9%NaCl(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565)5 ml。观察组患者在注射吗啡后10 min静脉注射3%氯普鲁卡因(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082,规格:0.5 g)5 ml,手术完毕后将硬膜外导管拔除,连接镇痛泵,采用舒芬太尼镇痛,背景剂量为1μg/h,追加剂量每次5μg,设定时间半小时。
1.3 判断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术后(皮肤瘙痒及呕吐、尿潴留、嗜睡)等药物不良发生情况。观察两组产妇手术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分别在术前1天及术后1天,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取其空腹外周血4 ml,注入肝素抗凝管中混匀,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经离心后取上清液,IL-6、IL-1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所有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然后分别记录术后6 h、12 h、18 h、24 h患者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标准[4]:0分表示无疼痛;轻微疼痛在患者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得分在3分以下;患者疼痛加重同时影响到患者的睡眠得分在4~6分;疼痛剧烈,超过患者所能承受的范围,得分在7~10分。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情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手术前后两组产妇炎性因子比较 手术前,两组产妇各炎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IL-6较治疗前显著下降,IL-10显著上升,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情况对比()
临床症状治疗后6 h治疗后12 h治疗后18 h治疗后24 h对照组(n=51)1.42±0.31 1.79±0.51 3.02±0.61 2.71±0.93观察组(n=51)0.95±0.18 1.01±0.23 2.18±0.17 2.26±0.41 t值9.363 4 9.956 5 9.473 1 3.161 9 P值<0.001<0.001<0.001 0.002
表2 手术前后两组产妇炎性因子比较()
表2 手术前后两组产妇炎性因子比较()
注: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n=51)观察组(n=51)IL-10(pg/ml)28.69±12.57 36.47±11.13a 28.72±12.62 43.85±11.24ab时间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前手术后IL-6(pg/ml)18.73±10.21 16.27±11.52a 18.81±10.23 10.36±9.18ab
2.3 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23.53%)与对照组(27.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6,P=0.650),均经及时处理,并未影响正常的治疗过程,详细记录,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3 讨论
有学者研究指出硬膜外腔注射吗啡可长时间缓解产妇术后疼痛,采用硬膜外麻醉注射后,作为亲水性阿片类药物的吗啡,可渗透过硬脊膜,再到蛛网膜下腔,经过脑脊液扩散,同脊髓背角胶质区的μ受体结合,能起到持久镇痛的效果[5]。临床上,氯普鲁卡属于苯甲酸酯类局麻药,其普鲁卡因的苯环上氢离子,促使脂溶性和渗透力增强5倍,所以镇痛强度比普鲁卡因强2倍,具有起效快及恢复快的优点,为产科最常见麻醉药物之一[6]。有学者研究发现氯普鲁卡因与吗啡镇痛有拮抗作用,但影响因素较复杂,目前氯普鲁卡因对吗啡的拮抗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7]。有学者研究指出氯普鲁卡因的作用时间为30~45 min,而硬膜外注射吗啡的起效时间为60 min,可导致手术中麻醉阻滞深度过长,但术后氯普鲁卡因感觉阻滞消退过快,会产生硬膜外注射吗啡仍不见完全起效,导致镇痛窗口期出现,患者在手术刚结束不久便会感觉显著的疼痛,因疼痛难忍,会要求镇痛药加量[8]。有学者研究认为氯普鲁卡可能因为注射时机选择不当,而导致其与吗啡产生拮抗作用,从而造成麻醉效果欠佳[9]。
有关学者研究150例剖宫产妇,均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发现术后不同时间段应用氯普鲁卡因联合吗啡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组,且术后炎性因子更平衡,3组产妇的药物不良反应均为皮肤瘙痒和呕吐,且A、B、C组产妇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00%,30.00%,3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结合本研究102例剖宫产妇采取氯普鲁卡因联合吗啡麻醉,术后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产妇各炎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IL-6较治疗前显著下降,IL-10显著上升,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23.53%)与对照组(27.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6,P=0.650),同上述观点一致,证实硬膜外依次注射吗啡与氯普鲁卡因,能有效的起到镇痛效果,并能够维持炎性因子平衡,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硬膜外麻醉时,采用氯普鲁卡因联合吗啡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能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减轻术后炎症影响,促进产妇早日康复,减少其不良反应,更具安全性,提供了更好的临床用药思路。
[1] 王志华,欧阳碧山,陈勇,等.氯普鲁卡因复合吗啡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8):810-811.
[2] 杨恒,宋正环,骆宏,等.硬膜外输注吗啡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兔结肠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6):601-604.
[3] 陈远辉,唐启鹏,孙燕飞,等.氢吗啡酮和吗啡用于剖宫产术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比较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6):970-971.
[4] 杨敏.剖宫产采用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效果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6):599-601.
[5] 周斌,夏中元.氢吗啡酮联合罗哌卡因用于妇科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5,36(8):606-609.
[6] 李明,车晓琪,董长明.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吗啡用药量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5,27(3):430-432.
[7] 李丹,陈琦,康宇,等.硬膜外腔注射氢吗啡酮在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6,37(4):310-312.
[8] 张静贻.氯普鲁卡因与罗哌卡因在妇科肿瘤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9):1483-1486.
[9] 朱何叶.舒芬太尼与吗啡在老年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6,23(1):99-100.
[10]郝凤梅,苗华艳.氯普鲁卡因注射液联合吗啡注射液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