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模式下我国老年健康促进的路径研究
2018-01-30周杏芬
周杏芬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体军部,江苏 苏州 215009)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1]: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章节提出: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医药卫生系统的健康教育与体育系统结合顺应我国形势发展,符合国家战略的制度体系创新模式[2],其特点是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体医结合的健康促进体系符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举措。大大减轻国家和社会以及个人与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国民尤其是老年人幸福指数,“体医”结合无疑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1 “体医”结合健康促进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
20世纪末,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力活动减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使得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颈椎病、骨代谢性疾病等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老年人成为受危害的主要人群。我国老龄化严重,有接近2亿心血管病患者,1.14亿成人糖尿病患者,3 000万退行性疾病与骨疾病患者……其中,绝大多数是老年人。
美国是运动促进健康的先行者[3],1980年开始将运动纳入健康管理体系之中,实施10年为一个周期的“健康公民”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第4个计划—《健康公民2020》。21世纪初,美国在体医结合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哮喘、饮食指导、戒烟、戒酒、减肥、心理和性教育等领域的健康教育为主。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在2008年组织专家编写了联邦政府历史上第一本健身运动指南—《美国居民体力活动指导手册2008》[4],向儿童、青少年、成人、老人以及残疾人、孕妇、产后妇女、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健身运动的建议和指导,督促民众通过运动增进健康。
我国“体医”结合模式研究始于21世纪初,但是“体医”结合模式的内涵目前尚未有公认定义[5],且目前有几种概念并存,如“体医”融合、医体结合等。目前国内对“体医”结合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新兴的发展阶段,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各界高度重视、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加快其发展和应用;体育科学的发展和医学健康促进教育使得当前“体医融合”的理论前提已充分建立,合作治疗的疾病应是多发病、常见病,而且是与运动有密切关系、运动效果最明显的疾病。2012年开始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体医”结合方面的研究,此后逐年增多。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提出,目前“体医”结合的研究呈爆发趋势,但是,针对老年群体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2 “体医结合”的实践及目前存在的困难
当前中国健康促进偏重于意义讨论和慢性病健康管理等研究,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不够[6]。体育锻炼不仅仅是用于预防疾病、强身健体,还可以用于治疗疾病、病后康复。因此,重新认识和定位体育的功能,是推动体育医疗融合发展的关键[7]。通过体医结合全民健身进社区的活动研究发现,“体医”结合背景下对于分析慢性疾病发展趋势、治疗和预防慢性疾病、有效干预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医疗体系与体育体系两大体系的结合,从以药物治疗为主过渡到向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体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客观需要[8]。
目前对老年群体的“体医”结合研究多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哮喘治疗等慢病和肥胖预防与控制[9-10],主要以患者为中心,可进一步划分为患者健康教育与患者参与,侧重于方法、调查统计和组织管理方面,符合近年来国际健康教育发展研究的趋势。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体医”结合多停留在理论上,且研究的范围较局限,多以社区或某一疾病(多为慢性病)的健康促进和防治等为研究对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促进是长期行为,短期见效慢,健康促进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识[11]。
因此,结合体育健身原理和医学健康促进理论,从“体医”结合的研究现状和社会实践看,老年人是较其他人群更为迫切需要进行“体医”结合进行健康促进的群体,对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研究从理论上应注重顶层设计和理论构建,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应用管理体系,在实践上对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病进行系统实证研究,为体医结合防治老年疾病和保健标准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3 “体医”结合的实现路径分析
3.1 “体医”结合的实施难点
加强国民的科学健身和健康指导,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解决国民的健康促进、科学健身知识不足、国民的主动健身意识薄弱问题,建立通过身体活动来实现健康促进的生活方式。老年健康促进根据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和健康促进需求来进行,把老年健康促进重点逐步从健康知识传授转移到健康行为的形成上来[12]。
国家层面对于健康科普教育的系统规划不足,活动内容和形式浮于表面,难以就老年健康管理与促进施行进行有效的科普教育,提高各项政策的可操作性是当前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行政体制的特殊性,条块管理为主,跨系统地进行体医结合的健康促进也是一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突破。
3.2 “体医”结合实施的指导思想
运用管理学和公共服务理论(卫生·体育)进行“体医”结合的老年健康促进顶层设计和理论构建,将医学研究与体育健康促进有机结合,分层次细化老年健康科普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提高老年健康科普教育的科学性。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来强化“体医”结合的老年健康促进行为,最终实现减轻国家和社会以及个人与家庭经济负担,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体育科学的发展和医学健康促进教育使得当前“体医融合”的理论已充分建立,合作治疗的疾病应是多发病、常见病,医药卫生系统的健康教育与体育系统结合的“体医”结合正是顺应我国新形势发展,符合国家战略的制度体系创新模式,其特点是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体医”结合的健康促进体系符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举措,“体医”结合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基于“体医”结合的健康促进理论,构建“体医”结合的老年健康促进体系,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具体为:“体医”结合老年健康促进体系理论构建→“体医”结合老年健康促进特点和路径分析→行动模式创建→实施策略。
3.3 “体医”结合实施的具体路径
3.3.1 建设政府主导“体医”结合老年健康促进体系
老年健康行为形成与发展模式研究是当前提升中国老年健康促进实施成效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13],这决定了老年健康促进必须加强政府主导。①“体医”结合的老年健康促进常态化机制的建设:建立科普教育的科学支撑,将体育科学研究结果与医学健康促进研究转化为老年健康促进科普教育内容,提高我国老年健康促进科普教育的科学性;②“体医”结合老年健康促进工作顶层设计:研究成立国家级和“体医”结合老年健康促进工作组的政策研究,包括省市级卫生计生委与体育部门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建立跨省合作网络平台等。
3.3.2 完善激励老年人持续实施个人健康促进的公共政策
老年群体健康意识不到位、健康促进成效的滞后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来强化居民的健康促进行为,必须解决政府如何有效激励、引导居民开展健康促进的问题。研究制定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及政策;设计实施有关计划,如老年健康科普教育工程、老年慢性病“体医”结合防治干预工程等。
3.3.3 加强体育促进老年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健康管理
现阶段的健康促进研究应坚持“体医”结合下的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健康管理研究并举:医院建立体育医学服务中心;科研主管部门在课题设置、政策经费方面大力扶植体育医疗合作项目;开展更深入的“体医融合”试点;制定老年疾病预防科普教育方式与健康管理计划;建立医生和运动营养指导师共同诊治模式等[14]。
3.3.4 强化老年健康促进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及行动成效
建立“体医”结合的老年健康促进专业人员的教育培养模式,推动中国老年健康促进实践的科学发展;对现有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将体育医学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医学基础教育中;将科学锻炼和医学健康促进纳入国家体育总局人力中心的社体指导员教育考核体系中;加大社区健康促进队伍培训的力度,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健康促进服务与指导[15]。
4 结语
“体医”结合体现了国家战略中的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理念,只有“体医”结合才能将强身健体与预防慢性病及愈后康复相结合,对于提高老年人群健康水平,节约社会医疗资源有重要意义。在推进过程中,“体医”结合必须由政府主导实施,而不再是卫生系统的单打独斗。以社区卫生管理为主的同时体育健身与医疗卫生共同推进是今后的主要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