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论工匠精神的时代意蕴
2018-01-30陈明昆
李 蒙,陈明昆
(浙江师范大学 a.工学院;b.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在这个时期,如何重塑新时代工匠精神,如何使工匠精神成为激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不竭动力,如何使中国技术成功走向世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笔者从传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及其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加以论述。
1 传统视野下的工匠精神及其价值取向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时期,除了以耕作为业的农民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群体,那就是号称“百工”的手工业劳动者,他们创造出了璀璨的手工业文明,其所蕴涵的工匠精神具备精益求精、循物求美、勤学实干、以道驭术等特征,在今天仍绽放异彩。
1.1 秉承精益求精的职业价值观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基本价值体现。古代工匠长期乃至终身只从事一种或一类产品的制作,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勤学苦练,对职业价值目标的不断追求,练就了技术上的娴熟和工艺上的高超,最终可能成长为一代名匠或名师。《诗经》中就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的字句来形容和赞扬工匠在玉器、象牙等雕刻过程中的一丝不苟精神。有证据表明,我国古代工匠在制作产品时,必须遵循两种制度:一是“物勒工名”[3],即工匠要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方便工师考察;二是“工师效工”[4],即对工匠的作品进行检查与考核的制度,而工师的职责就是负责监督与管理,对工匠制作出来的产品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检查与考核。这样就促使工匠在产品制作过程中,必须要“按乃度程”“勿作淫巧”[3],要按照产品的特定标准与质量要求进行制作,对工艺的制作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确保产品的质量。这种对标准和质量的要求,尤其体现在历朝历代的官办作坊里。在官僚督办并监管的规模庞大的匠作坊中,如果某位工匠不能够“照章办事”,轻则受到严厉的责罚,重则丢了饭碗甚至性命不保。
1.2 兼顾实用性与审美情趣的价值统一
美的事物总是给人以愉悦的精神感受,对美的追求与憧憬也是人的内在追求。工匠在产品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不但要有驾驭技术之力,更要有人文关怀,用尚美的情怀来关照生活世界,做到“技”与“艺”的和谐统一,兼顾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审美取向是指技术操作主体将求美的意识渗透到产品制作各个环节,并将美的设想转化为美的实际,使产品更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彰显技术主体创造性与艺术性的价值统一,是一种对对象物的超越与升华。早在殷商时期,工匠就具备美学意识,不仅注重产品的性能,也注重产品的工艺美,殷商工匠制作的青铜器,种类齐全,花纹美观,可谓巧夺天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3 一以贯之勤学实干、力求创新的实践取向
秉持勤学实干、力求创新的工作作风,并能一以贯之,是工匠精神的实践表征,也是工匠精神能够代代传承、经久不衰的永续动力。工匠在劳动过程中不只是对既有标准的机械模仿或简单遵循,在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制作过程中,注重分享劳动成果也是对经验和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完善,长此以往必能厚积薄发,最终创造出新的作品。正是一代代的工匠通过对前人技艺的不断改良与完善,才使技术不断地发展,达到创新的目的,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促进了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1.4 遵循以道驭术、徳艺双修的伦理价值观
“以道驭术”是我国古代技术发展的传统。“道”就是指为人处世之道,“术”是指与自身经济利益相关的技术行为与技术实践。“以道驭术”的伦理取向就是要求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应当受到伦理道德的规范与制约[5]。我国古代许多学派都形成有自己关于技术传承与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比如儒家强调技术的社会效用,既要有利于社会民生,又要有道德教化的功能;而墨家则注重工匠自身的品德修养,要求门徒能够养成栉风沐雨、吃苦耐劳的精神,漠视功名利禄,勤生而薄死,以赴天下之急[6]。虽然各派对技术伦理规范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技术伦理的共通之处也是十分明显的,其中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必须利国利民,工匠应该具有吃苦耐劳、尊敬师长、恪守规矩的道德要求,这些既充满着“师徒如父子”的人伦关怀,更兼具“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在市场经济时代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2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在新时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既需要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开拓与创新,并赋予时代的内涵与意蕴。
2.1 融入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和市场精神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中国制造”也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在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我国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及精神力量来助推新时代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传统视野下的工匠精神蕴含了创新的要素,但其只注重在原有实践框架体系下,通过长期实践操作中的个人经验积累,实现对产品的渐进式改良,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缺少原创性的技术成果与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并且要实现创新所需要的时间周期较长,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中瞬息万变的发展需求。在我国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工匠精神中所蕴涵的创新理念与创新模式已然捉襟见肘。新时代工匠精神理应融入现代企业发展理念与市场精神,强化个性化与突破性的创新,从而使传统工匠精神焕发出新活力、新光彩,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我国经济结构,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由重“量”到重“智”的飞跃发展,使我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改善我国在全球价值供应链中的窘迫境地。
2.2 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消费者迭代升级,其消费品位也开始逐步提高,人们开始对消费品提出更理想化的要求,除了关注产品的实用价值外,也更加关注产品的审美性与创意性。而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低端、劣质甚至无效的产能,无法很好地满足逐步扩大的中、高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新时代工匠精神理应把满足消费者及人的需求融入其自身的价值体系之中,从而使工匠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切实以人为消费主体,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己任,彰显人文关怀,研发出既能够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又能提高人们幸福指数的新产品,实现社会生产过程中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完美融合,体现社会生产价值的理想维与现实维的和合。
2.3 达成“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自古以来,我国就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等就是最好的例证。但随着社会发展,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观念传入我国,天人和谐关系受到极大冲击,征服自然的思想开始在技术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开始享受,甚至迷恋于各种跨时代的技术发明带来的征服自然的愉悦感,中国古老的“天人和谐”的思想被人们抛之脑后。而当人们沉浸于技术发明带来的种种好处时,人类生存危机也悄然而至,“温室”效应、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接踵而至。各个国家不得不对自身的发展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开始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发展已成为国际发展之大势,不可逆转。我国也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转换增长动力的的攻关期,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绿色、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应将“和谐共生”的发展观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之要义中,渗透到每一位生产者的价值理念中,进而用实际行动,为构建美丽中国做贡献,为全球环境治理做贡献。
2.4 树立全球化的思维和视野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以大国姿态首次推动的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理念,需要有国际化战略视野的人才在科技与经济合作、学术交流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需要有人致力于促进国际新秩序的构建[7]。同时,“一带一路”也为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利于各国人才交流互通,取长补短,拓宽视野。新时代工匠精神应要求每一位劳动者都树立大格局、宽视野,要依托于“一带一路”倡议,以特有的精神品质助推“中国制造”走出去,让“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逐步走向世界舞台,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新时代工匠精神面临的挑战
3.1 社会心态浮躁与个人功利主义
人们在利益的诱导下,过分地追求技术的工具理性带来的高收益,漠视技术价值理性,甚至不惜以丧失人性为代价来追寻利益与效率的最大化,效益和利益已经逐步渗透到时代精神之中,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盛行。从企业角度讲,企业唯利是图,忽视产品的质量,片面地追求高效率与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市场上廉价劣质产品泛滥。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而中国每年倒闭的企业数量则达美国的10倍。[8]这些数据无不表明中国企业的发展陷入浮躁与功利主义的泥潭,眼前利益至上的观念,必然使企业无法走得更远。从工匠本身来讲,在功利主义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原始而本真的工匠精神渐行渐远。工作对于个体来说无非是一种谋生工具,从某一程度上讲,工作效率成为影响个体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生活在世俗中的人们,在自身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为了谋求高收入,“质”与“量”必然不能两全,无法做到心无旁骛和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这是浮躁的社会风气对劳动主体价值观及劳动价值的扭曲。
3.2 社会技术发展与个体劳动价值的消减
从起源学的角度讲,技术是作为人类的生存工具、手段和条件而产生的,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技术是兼顾“人性”与“物性”的统一体,伴随着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而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的“人性”与“物性”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彰显。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时代,人类通过以传统的工匠技术为核心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技术仍然停留在以自然为主的范围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9]。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大机器工业时代,机器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宰,技术的“物性”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彰显,人类劳动的主体性开始逐步丧失。当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由“工具”变为“目的”,劳动者的劳动是对技术的顺应,“技术”超越“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个体的劳动价值随着技术发展而逐渐消减。
3.3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伴生的信任危机及诚信缺失
企业生产者将利益最大化奉为社会生产中所追寻的终极目标,丧失了浪漫与理想主义的价值情怀,过分地追求“短、平、快”的项目,缺乏认真打磨产品,追求高质量产品的耐心。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山寨侵权产品不胜枚举,偷工减料成为常态,社会诚信体系崩塌,导致消费者对国内产品质量产生怀疑,宁愿花高价买进口产品,也不愿买廉价的国产商品。“中国制造”已然成了廉价、低端商品的代名词,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仍然任重而道远,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迫在眉睫。
4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4.1 尊重技术劳动,倡导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目前,我国对技术劳动的尊重与激励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人们普遍对社会一线劳动者抱有歧视态度,认为工匠阶层是社会的最底层,这影响着工匠精神的时代生成性。而新时代工匠精神契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就要大力营造尊重技术劳动的社会风尚,并相应的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建立技术技能工作人员特定的薪酬体系,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员的收入水平,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10]。社会对技术劳动的尊重需要相关人员各司其职,既需要兢兢业业的一线技术工人,也需要运筹帷幄的企业家;既需要劳心者,同样也需要劳力者。劳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应激发所有劳动者劳动的热情,通过勤恳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4.2 弘扬工匠精神,营造有利于工匠成长的制度环境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建立健全工匠制度环境,加强顶层设计,使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有机结合。从正式制度层面讲,第一,国家要严格制定并认真落实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并逐步完善上市产品的质量监管体系和产品准入规则;第二,国家需要强化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激励各类经济主体知识产权的创造,对窃取或盗用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防止市场上山寨与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国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倡导公平竞争,防止恶性竞争与垄断行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逐步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第四,国家要强化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激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引领作用,社会生产应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高质量的消费需求为己任。从非正式制度层面来讲,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也发挥着正式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国家要善于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行为准则的习得与树立、习俗惯例的自然遵循、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等非正式制度为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助力[11]。
4.3 激发主体意识,彰显工匠自我价值
纯粹的技术化生存方式是较低级的幸福生活,高级的幸福生活是个体追求全面发展的过程,在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得到实现。然而,在机器等先进生产技术占主导生产地位的时代,技术化的生存方式彰显了其自身的优越性,劳动者的双手得到了极大解放,也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技术的肆意僭越,却损害了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自发性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对机器的被动服从,个体只是在“因为能做”的实践体系中日复一日地机械劳作,主体意识逐渐僵化,导致创造能力下降。而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激发劳动者的主体性与创造力,从而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彰显“人”的价值理性,使劳动者主体的手、脑、心合一,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与技术工具的良性互动,而不只是一个单向度的人或生产过程中一个机械的环节。
4.4 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和功能,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新时代技术劳动者
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功能,助力工匠精神的培育。从学校层面讲,技术化与工具理性泛滥的当代教育意欲将人培养成最实用的工具,是利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堆砌而成的没有灵魂与思想的人,人的生命体因丧失主体性而出现物化。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大力彰显学校职业教育的价值理性,即教育性;应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与心灵诉求,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纯粹的价值信仰与追求,追寻教育的真、善、美,坚守教育的本真价值,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价值理性之中,通过教育性职能的发挥,将工匠精神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之中,使之成为学生忠实践行的价值信仰。从企业层面讲,当下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很多时候遮蔽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能为自己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技能训练,忽视自身道德体系等更高目标的价值追求。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工匠制度,通过制度来养成习惯,再通过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12]。培育工匠精神要借助企业中师傅的引领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师傅的精神熏陶下,养成工匠品质,在实际操作中,践行工匠精神,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新时代劳动者。
5 结语
大道至简,精于心,简于形,在现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追寻真、善、美为一体的匠人精神却如一股清流,让我们感受到一份单纯追求美好和质朴的情怀。匠心在高效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看似被搁浅与漠视,但从疯狂采购日本马桶盖,到对德国制造的青睐以及瑞士手表的传奇中,无不折射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渴望与诉求。回归匠心,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再现,是时代所需。在资源日渐匮乏、经济转型、消费需求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理应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