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蓄课程意识,还原生命本真
2018-01-30江苏省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孙兴妹
◆江苏省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孙兴妹
虞永平教授说:课程在儿童的生活中,在儿童的行动里,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过去,我们的课程就是依赖定制的教材,几本书执教到底,无视孩子前后经验的连贯,照本宣科。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在哪里?我们尝试改变课程观,对身边资源展开调查,统计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形成资源地图,从而生成多样课程,让课程结构更丰富、更合理、更贴近孩子的经验。
一、课程在儿童的生活里
1.材料收集,过程亦是课程
材料资源是孩子开展游戏的首要条件。起初只是单纯的收集材料,后来在收集过程中发现——收集过程伴随着各种学习。
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每月游戏需要的材料,统计材料的数量;调动孩子参与调查家庭成员的工作单位;共同写倡议书,倡议家长一起寻找身边有哪些可利用的材料。
为收集来的资源进行分类,设计标记,讨论统计表。在使用上一起制定规则,我们班采用废品收集贴纸奖励本,带来一样东西可以奖励一次贴纸。每个孩子一本,每天由值日生管理登记给组员小奖励,老师定期利用晨间谈话时间总结奖励,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孩子自主收集的意识。日常的使用、管理、更替,材料的分类、摆放、统计数量、取用登记等,都由孩子参与。
材料收集看似是很随意的活动,其实就是一种课程,其中隐藏着多种教育资源,有心的老师通过观察、发现、理解孩子的行为,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让收集过程变得更有意义。孩子变成了调查、收集、管理、使用的主人,在过程中能锻炼孩子合作能力、自我管理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集材料,承载的不只是环境创设和游戏的材料,还能更新教师观念——身边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生成课程,变为教育资源。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应有一颗匠心,把身边的资源变为更有价值的活动。
2.搬迁资源,引发情感课程
我园是一所还有半年就要搬迁的乡村小型幼儿园,新建园区即将投入使用。对于一个二十几年的老园所,孕育了几代人,孩子、老师、家长都有不舍和留恋,我们利用要搬迁的机会实施“我的幼儿园要搬新家了”主题课程,开展共唱一首歌;共挂一棵树;共留一个影;共留一夜宿等活动,萌发对老园的怀念之情。还组织孩子、家长对新园进行设计、取名、参观,慰问建筑工人,给新家送祝福等活动,开展了隆重的“幼儿园和我共成长庆典仪式”活动,激发孩子爱园爱家的情感。
我园所处地理位置随着城市规划,在这三年内已经拆迁只剩下五分之一的居民家庭,征用为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和万顷良田,现正在创建生态旅游村,拆迁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事和常态事。和孩子们讨论为什么要拆迁,拆迁要做哪些事,如何选新房子等活动,还组建了小组,分批去各村各组寻找可游戏的材料。这些活动中有的是正式的,有的是非正式的,但都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是可感知、可操作、可融入各个领域的课程资源。
3.工匠一族,乡野优势课程
工匠,农村特有的一种人群,包括木匠、瓦匠、篾匠等,我们这里大多数家庭里都有其中一种人群,开展工匠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工匠家庭收集来的木块、竹片曾是我们班级区角里的材料。现在我们充分利用这种特有资源,生成了我园特有的“工匠世家”主题活动课程:工匠家长走进幼儿园,给孩子们提供指导与帮助,还成立木工室、瓦工室、篾匠室,孩子逐渐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开始对怎样盖房子才不会倒、竹子的种类、各种各样的砖头等感兴趣,我们的课程也就逐渐丰满起来。
二、课程在儿童的行动里
1.变革绿野资源,小种植变大课程
新课程观下,我们不再把种植角看作一种纯粹的种植,而是变成了利用周边资源、承载着诸多教育价值的“绿野”主题课程,结合并利用园内、园外种植资源。绿野课程在园内包括各班的一些种植活动,每个孩子都种有一盆植物。我们认为园内种植不能停留于植物的摆放,而是要根据小、中、大孩子的年龄特点设定种植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种植。在绿野课程里,我们充分利用园外农家的种植资源,我们直接带孩子到农家小院,参与种植,收获的季节和孩子一起去农家采摘。我们的围墙上爬满农家迁来的扁豆藤蔓、丝瓜藤蔓,我们不定期地带孩子去观察、采摘,感受它们的生长过程。在幼儿园里我们更多的是让孩子探究不同的器皿,不同的种植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对一些不常见植物的探究,从而学会观察、照顾、关爱植物。
我们幼儿园不少植物上挂着一张卡片,这是我们绿野课程中老师带孩子观察植物时留下的,有各班领养的树木,有孩子们对感兴趣的植物做的标记等等。
我们成立种子博物馆,为孩子开辟探索种子的活动室。博物馆所有的种子都由孩子们搜集而来,分成种子展览区、种子的一生、种子分类操作区、找找种子躲在哪里、种子品尝区几个区域。
冬日来临,我们的植物又该怎样才能安全过冬呢?孩子想出了许多办法,用稻草、草席、泡沫、塑料薄膜,办法有点稚嫩、有点夸张,有的办法不一定可行,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学会坚持和关爱,有了责任心。
2.基地资源,游戏游学的课程
我们不断与社区资源联盟,争取他们参与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中来。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和周边资源成立我园活动基地,形成“长参观、短参观”的园本特色活动。
我园所在地已经变成了有名的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我园刚刚与康迪电动汽车公司结成联盟,我们带全园孩子参观了康迪。回来后孩子对汽车产生了兴趣,老师、孩子一起探索,一起研究,还一起动手建成了一个孩子玩汽车的活动室。可惜,活动室太小了,到新幼儿园后,我们拟建一个大型的汽车模型活动室。为了表达对基地的感谢,我们的孩子还带着节目去基地演出。
我们还走进附近的梨园、葡萄园、西瓜实验地、玉米地,让孩子亲自采摘、品尝,同时成立了基地,为了拓宽今后的课程之路。
三、课程在儿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1.偶然的发现,孩子自己的课程
一天散步时间,孩子们发现邻家的母鸡不知从哪里进了幼儿园,兴奋极了,喊着:“快来看啊,母鸡!”之后的每一天,孩子就早早地商量好散步路线,母鸡登陆场所是必去的地方,成为每天饭后最有趣的活动。母鸡从哪里来的?有几只?它们晚上还会回去吗?蛋生在哪儿呢?幼儿园里有它喜欢的食物吗?带着好奇,老师陪同孩子进入了探秘课程之旅。
类似这样基于孩子兴趣生发的课程还有很多。我们幼儿园里有一棵柱子大树,每当季节更替时,孩子每天路过总会叽叽喳喳讨论叶子的变化,每一个季节的叶子都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观察、去创作。因此在每个季节里都会有孩子给大树送树叶,会根据季节而变化。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孩子就是一片树叶,每一片不同的树叶来自于不同的孩子,孩子每天路过此地,抬头找找自己的,那种兴奋与激情,让孩子更加有了主人翁意识。
2.人小鬼大,孩子当家作主的课程
在环境的创设上,孩子才是环境评价的主人。我们走廊小,一直没有地方放置孩子的球。问题摆在面前,怎么才能解决呢?采访、咨询、商讨,孩子们达成一致意见:利用门前的柱子,自己编织球网放置球。很快,长廊里多了一排蓝绿相间的球网,球网高度与孩子的身高一致,便于孩子自己取放,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颜色帮球儿安家。不仅解决了放球的问题,而且让学习活动渗透到放球的过程中去:给球分类、根据颜色分家、按数放球等等。
3.陈旧环境中的缺陷构成课程资源
我园操池、草地凹凸不平,下雨天会有积水,就不好进行户外游戏。老师支持孩子带雨靴,带领孩子观察为什么有的地方有积水,有的地方没有;有的让孩子穿上雨靴,在有水的地方尽情踩一踩,还到草坪里的泥地里踩一踩,感知瓷砖地和泥地的不同。由于观念的转变,孩子们在雨天一样可以玩得精彩。
我园教室前墙面还是最原始的白色瓷砖,我们每个班都利用这块瓷砖给孩子一块涂鸦墙。我们不定期更换主题,给孩子一个绘画的思路。比如小班孩子最喜欢画点、线和封闭的圆形,在瓷砖上先画上鱼儿,孩子可以添画泡泡、水草等;中班画一棵光秃秃的大树,孩子自然而然添上了水果、树叶等;大班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瓷砖上只有几片云或者一片草地,更多的是提供了不同的绘画工具,让孩子尽情想象。稍加修饰的涂鸦墙不仅满足了孩子涂涂画画的需要,而且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引领着孩子想象、创造。
利用资源是为了尊重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与特点。一种经验的获得可以通过多种资源实现,一种资源也可以实现多种经验。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掘资源的教育价值,很多自然资源不仅仅可以作为游戏的材料来使用,还可以生发很多的学科经验。
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教育资源地图也随着活动的开展、课程的生成在不断变化。践行游戏化精神,需要老师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勇于改革尝试的决心,从孩子的生活里、行动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给孩子新的课题之旅,感受生命体验,还孩子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