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都县小布镇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与成效

2018-01-30张利超葛佩琳李高峰符广东宋月君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6期
关键词:宁都县水土保持江西省

张利超,葛佩琳,李高峰,符广东,宋月君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9; 2.宁都县水土保持局,江西 赣州 342800)

小流域既是地理结构单元,也是生态经济单元与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单元。因此,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2]。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不断更新,对清洁水源、良好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着力于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着内容的拓展和标准的提升[3]。2003年,北京市开始进行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2006年1月,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在北京组织召开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座谈会,正式使用生态清洁小流域这一概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水土保持学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和实践,是水土保持学的延伸与发展[4]。生态清洁小流域作为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发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化与提升。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作为小流域治理重要部分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方兴未艾。

江西省宁都县小布镇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自2016年创建以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把小流域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多业并举、滚动发展”的思路和“科技推广、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理念,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抓住水利部对口支援宁都县的机遇,按照《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评定标准》的建设要求,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落实,立足赣南,展望全国,科学布置各项水保措施,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走出了一条科技兴水保的路子。目前,小流域已建设成为“水源保护合理利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道环境整治修复,村庄人居环境提升,水土保持科普宣传”五位一体的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休闲旅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获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好评。

1 宁都县水土保持概况

宁都县地处江西省东南部,属赣江流域贡水上游,土地总面积4 053 km2,为赣州市土地面积最大的县,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县(苏区“全红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江西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体制创新试验区,被誉为“客家祖地”“文乡诗国”“苏区摇篮”“赣南粮仓”,是赣江源头。 宁都是赣南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20世纪80年代中外专家称这里为“江南红色沙漠”,甚至说“宁都要迁都”,可见宁都历史上生态破坏之严重。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和《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江西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江西省水土保持公报(2013)》[5-8],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仍高达899.6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2%,位居赣南各地之首,不合理的果业开发方式、大规模的宁都黄鸡散养,以及众多人口产生的生活垃圾等,不仅造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而且加重了水质污染。宁都是赣江源头,发源于宁都的梅江是赣江流域面积最大、长度最长、径流量最大的支流,做好宁都县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意义重大。宁都作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已连续开展逾30年,水利部及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十分关心支持和高度重视宁都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起,宁都县相继实施了国家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项目、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防治项目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项目区的防洪抗旱减灾能力。自2013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水利部对口支援宁都县以来,水利部从组织领导、规划编制、项目建设、水利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快推进,宁都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效。

目前,宁都县正在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探索小流域治理新模式新方法,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

2 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况

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所在的宁都县西北部的小布镇,是宁都县也是赣州市最早的边陲建制乡之一,距县城约60 km,主要涉及小布、大土楼和陂下等3个行政村,属低山丘陵地貌,土地总面积约49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 338 hm2。小流域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中间有狭长的山间河谷盆地,周边山地环绕,自然环境较好,基础设施完善,民风也相当纯朴。小流域内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古色文化和自然景观,环境优雅,生态良好,物产丰富,是一处极佳的休闲养生和旅游观光之地。大土楼村已被评为江西省首批水生态文明村,圩镇也已被命名为江西省首批水生态文明镇,并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特色小镇、国家4A景区,这都为创建生态清洁小流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有关江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的研究成果,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应划分为休闲旅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该类型小流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又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展自然风景旅游、民俗文化游并发展观光体验农业、农家乐等旅游产业[3]。

3 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内容与成效

在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以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为目标,积极创新治理模式,从做好“一溪清水送小布”入手,坚持一个理念,采用一种模式,建成了三个片区,形成了三色文化,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3.1 一个理念: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

传统的小流域治理要么未能体现小流域内水、土、生物和人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复合特点,要么未能体现治理措施和发展方式改变人为活动的重要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既要针对水土流失治理问题,更要充分考虑小流域内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传统小流域治理最大的不同是:在自然性中加强了水的保护,在社会性中加强了对村庄和人行为的管理。这就要求在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时,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流域内自然承载力为基础,采用生态的治理手段和协调的管理措施调整人的行为方式,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小流域内的水、土、生物等资源,使治理措施与景观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生态系统良性循环[3]。

3.2 一种模式:按照“护山养水-治坡理水-入村净水-发展宜水”即“四水”新模式进行治理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内容涉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小型河流整治、面源污染防治、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等。因此,清洁小流域建设要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改善生态、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建立良性互动的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3]。

(1)护山养水。从源头上开展治理,保护、改善水环境是江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首要内容[9],也就是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首先要保证源头水质清洁,这就要求通过生态修复做到“护山养水”。为此,在人类生产、生活较少区域采取了封禁补植措施,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以减少山地水土流失,保护水源。

(2)治坡理水。“治坡理水”,即产业清洁[3],主要是根据农业生产和经济开发需要,在山坡地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钩刀咀小流域采用的治坡理水措施主要为营造山地经果林,具体整地措施或种植模式主要有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反坡梯田、带状生草覆盖、农林复合系统等。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鼓励施用有机肥,采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

(3)入村净水。钩刀咀小流域“入村净水”治理的重点为门塘水系整治和污水生态处理,即通过治理要实现“水质清洁”。对小流域内所有村庄的门塘进行整治,严禁生活垃圾倒入塘内,将现有门塘全部连通并对塘底进行清淤,之后补植能净化污水的水生植物,最后使塘水汇入主河道。这项措施能够有效解决村内污水问题,改善村庄环境。水系整治主要是连通水系,提高河网的防洪排涝、引配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水质。村内的污水生态处理主要是通过铺设管道收集污水,引到氧化塘集中处理,以净化水质、提升环境质量。工程采用“调节池—预处理池—生化处理池—人工湿地—消毒池—达标排放”的处理工艺。

(4)发展宜水。“发展宜水”是指以小流域内河道整治和景观打造为重点,建设河道生态护坡护岸、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水景观等。河道整治主要是指对河水流路及河床物理特性进行改造和恢复,以创造出更接近自然的多样化的水流形态,为鱼类和多种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庇护所。建设原则是:避免过分直线型的河道形态和断面形状单一化导致的流速单一化和河道护坡护岸材料的单一化。

3.3 三个片区

将小流域划分为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区和宜水发展区等三个片区进行生态建设。一是水源保护区。主要是在小流域西北及东南方向坡度较陡、自然条件较好的高山地块,通过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补植补种等措施,重建良好的生态植被系统,达到“养山保水”的效果。二是综合治理区。主要是在山腰以下和低丘缓坡等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农林开发项目集中的地块,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科学配置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和坡面水系工程,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三是宜水发展区。在小流域的下游地段,通过建设生态河堤、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建设污水处理氧化塘和水土保持科普廊道等措施,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浓厚的水保文化氛围为主,实现生态护水和发展宜水的目标。

3.4 三色文化

根据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成果[10],宁都县地处赣南山地土壤保持区,是南方红壤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发展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基于此,在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按照“三色水生态,七彩水保情”的文化定位,着力打造红色水生态文化、绿色水生态文化、古色水生态文化,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生态与发展的交相辉映中,达到很好的水土保持科普宣传效果。

3.5 五位一体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思路、理念、目标、措施等方面都有不同,内容更为丰富、措施更为完善、成果更为集成[11]。因此,在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夯实生态基础,逐步形成了“水源保护合理利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道环境整治修复,村庄人居环境提升,水土保持科普宣传”五位一体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构建了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发展之路。

3.6 建设成效

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在全面管护的同时,建成了水土保持科普廊道、人工湿地(氧化塘)、生态浮岛、水陂、河道生态护坡、生态经果林、生态茶园、茶文化体验中心等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 860.50万元,其中水保资金275.30万元,并获得显著成效。

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小流域的水质现状,对沟(河)道进行清理整治,清除违章设施、垃圾等障碍物,改善河道水环境。采用的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不仅考虑了水土保持功能,而且还把生态与景观结合起来,适当布置了园林小品。河道生态治理方面,通过引进“水生森林系统净化”即“生态浮岛”技术,在原有河道硬化岸坡边设置了水生植物浮岛,创造了近自然河道曲线岸线,形成了一条亮丽的生态风景线,并且起到了净化水质、改造污水河道、恢复健康水质、提升环境质量的作用。同时,采用木桩覆土引种水生植物等技术把已形成的单一硬化河岸线改造成了近自然河岸线,改善了河道生境。植物护坡展示方面,采用气韵生动的流畅曲线栽植方式,选用水土保持效果优良且观赏性极佳的大花溲疏、火棘、绣线菊、连翘等进行合理搭配,利用水土保持植物发达的根系和密叶有效固定土壤和拦蓄雨水,达到了“生态护岸、科普宣传、景观提升”三统一的良好效果。工程措施小品展示方面主要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了拦沙坝、梯田、水平竹节沟等常见措施。钩刀咀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普廊道建设,通过典型水保小品(工程措施)和优良水保植物形式多样的展示向社会大众普及了水保理念及知识,打造出了一条科普创新、步移景异、景观生态的新型水土保持科普廊道。

4 主要经验和做法

4.1 科学选择小流域建设地点是基础

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小流域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小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拥有良好的土壤、植被资源,没有大型的工矿企业和大规模的农林开发项目,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工厂或露天开采的矿山,整个山体植被保存完好;二是当地政府和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比较高,当地政府和民众有积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能自觉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主动监督和检举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三是当地政府对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家园有很高的积极性,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能够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共同参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4.2 加强领导和注重部门协作是保障

为保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能够顺利实施,宁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狠抓落实,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领导。宁都县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水保、水利、财政、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建设管理协调小组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协调工作,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宁都县水土保持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进行管理。二是注重部门协作。首先是协调小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整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投入,并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其次是通过政府投资,吸引和聚集社会资金,努力建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标准,发挥综合效益,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允许获得合理回报,也可采用集资、投劳或以资代劳等途径解决投入不足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4.3 编制科学合理的设计报告是前提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牵涉面极广,只有依据小流域内的山水林田路能居等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实现从山上到山下、从农田到水体、从农户到河道的综合整治。宁都县在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的智力优势,采用技术承包与驻点服务的技术支撑新模式、无人机和现代化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提出了与时代结合紧密、思想理念先进、措施设计合理、实效性强的设计,为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

4.4 强化施工管理是关键

为保证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宁都县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多项规章制度,将整个项目实施分成若干个阶段性任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推行项目责任主体制,重大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力求每一个环节都做到规范化和程序化。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严格遵照时间节点,完成各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并确保每个工程项目和每一个工序能按照设计标准落实到位,避免返工现象,最终如期完成了工程的建设任务。

4.5 开展水土保持科研和效益监测是支撑

近年来,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多个水保科研、监测、技术推广项目,在小流域内积极开展水保监测,为提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平,探索花岗岩侵蚀区水土流失发生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当地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生态、农业、旅游、科普为一体的转变,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

5 结 语

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实行水土保持措施优化布置,将项目区变成了花果山,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典型示范效果,正引领和带动着周边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助力宁都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并将进一步提升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赣州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以及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样板和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金生,张利超,王农. 江西省“四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初探[J]. 江西水利科技,2016,42(2):148-152.

[2] 张利超,王农. 江西省水土保持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6):42-46.

[3] 张利超,谢颂华. 基于功能的江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2018(1):7-10.

[4] 余新晓.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10(4):22-2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J]. 中国水土保持,2013(10):2-3,11.

[6] 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R]. 2013:7.

[7] 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水土保持公报(2013)[R]. 2014:49-51.

[8] 张利超,王辉文,谢颂华. 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356-359.

[9] 张利超,谢颂华. 江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复核和划分[J].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1):230-235.

[10] 张利超. 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2016(2):36-41.

[11] 刘大根,姚羽中,李世荣.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J]. 中国水土保持,2008(8):15-17.

[作者简介] 张利超(1983—),男,黑龙江佳木斯市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科学、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收稿日期] 2018-03-30

猜你喜欢

宁都县水土保持江西省
模拟成真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宁都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困境与思考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宁都县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考了个大的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宁都县六小创建“教师菜单式活动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