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西陵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8-01-30张广英米秋菊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示范园水土保持科普

张广英,米秋菊,王 洁,米 勇

(保定市水土保持试验站,河北 保定 071000)

清西陵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保定市易县梁各庄镇,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清西陵境内,区位优势明显。园区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北易水河流域,位于白洋淀上游,面积76.6 hm2,海拔70~250 m,多年平均降水量560 mm,土壤类型主要为沙壤土,成土母岩多为片麻岩,风化层厚度0.3~1.5 m,是典型的北方土石山区水力侵蚀类型区,在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具有典型代表性。

1 园区建设内容

示范园已建成的主要功能区有科普教育展示区、水土流失防治示范区、水土保持科研监测区和生态休闲观光区[1]。

(1)科普教育展示区。科普教育展示区主要是借助科普教育展馆、水土保持标识牌、科普广场等宣传水土保持知识,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水土流失忧患意识。其中,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展馆分13项内容,图文并茂地从水土流失危害、成因类型、现状分布、治理成果、科研监测、发展历史等多方面布展,启示人们尊重自然规律,走生态文明之路,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水土流失防治示范区。水土流失防治示范区主要包括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及蓄水池、水窖、滴灌、喷灌等配套设施。在该区应用护坡新技术,示范各类护坡工程,如植生袋田坎梯田、预制件田坎梯田、“生态砖+植物”护坡、废弃轮胎护坡、空心砖护坡等,并进行优良水土保持林果草引种示范,在栽培传统乡土树种的基础上,注重引进生态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国内外优良品种,同时挖掘山区优势资源,推广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适宜产业发展的品种,如龙芽楤木、美国树莓、香豌豆等,还建有牡丹园1处,大力推广牡丹种植培育技术。

(3)水土保持科研监测区。示范园所在区域的水土保持科研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科学管理与升级改造,水土流失监测和试验设施不断完善。目前,水土保持科研监测区的主要设施包括自动化气象观测站1处、坡面径流小区30多个、地下水监测点8处、不同植被类型径流泥沙观测站点9处、土壤水监测点5处,主要观测不同植被类型区降雨、径流、泥沙、地下水等,在重点部位实现了野外自动化采集,积累了近40年的观测资料,为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试验研究、水土流失治理和预防监督等提供了基础数据。

(4)生态休闲观光区。该区主要依托森林公园(20世纪50年代造林)的水土保持历史和森林环境,形成“可览、可游、可居”和集“自然、休闲、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使人们在体验森林氧吧、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亲身感受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果。

2 园区建设成效

清西陵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自2007年开始建设,成立了包含院士的技术指导委员会,由清西陵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管理处负责园区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在2012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园区经过多年的建设与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园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径流调控、景观生态等理论为指导,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建设生物护坎梯田5.0 hm2,河道生态护坡工程2.5 hm2,蓄水池、水窖、塘坝6座,谷坊10座;栽植经济林3.5 hm2、水保林2.8 hm2,引种优良林果草2.2 hm2,封育治理58 hm2。各项措施实施后,园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植被覆盖度达到9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2]。

(2)水土保持科研方面。园区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创建联合试验平台,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针对不同植被类型区气圈、水圈、土圈、生物圈全方位的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监测数据及时上报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为水土流失治理规划设计、预防监督及生态建设宏观决策等提供技术支持。园区先后接待日本、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计300多人次,科研人员共完成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华北地区典型流域地下水资源管理与预测”“山区水土资源综合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等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引进林果草优良植物品种10多种,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山区创业奖3项,园区工作人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为清西陵及环首都圈生态环境建设、白洋淀生态保护及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重要水源地保护、国家太行山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提供了数据保障。示范园在2013年被纳入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示范站点。

(3)示范推广及辐射带动方面。示范园积极引种推广国内外优良苗木10余种,包括美国树莓、香豌豆、龙芽楤木、食用玫瑰等优良林果草新品种,其中太行山树莓产业化种植示范基地2012年被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河北省外国专家局命名为河北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其树莓产品在河北省第八届农业引智成果精品推介会上获得金奖。园区引种的树莓、龙芽楤木等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周边大量农户来园参观学习,对于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4)科普宣传教育方面。园区通过科普教育展馆宣传、工程示范、标识牌展示、发放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园区先后设立各类标识牌、展示牌、宣传牌共计80余个,每年印发宣传册3 000多份,还与保定各中小学、易县教育局等单位合作开展水土保持科普宣传活动,积极打造保定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教育基地、中小学户外教室,每年接待中小学生2 000多人次、社会群众3 000多人次,为提倡全民参与水土保持、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5)科研监测与山区特色产业示范、推广相结合方面。园区将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抓科研促示范推广,抓示范推广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示范园共建设坡面径流小区18个,大多采用反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整地方式,一方面监测不同坡度、整地方式、植被类型、种植密度、生长阶段条件下径流小区的产流规律,另一方面根据监测数据,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示范种植山区特色优良林果草品种。一面研究一面进行生产试验,生产试验成功后,再进一步扩大规模,进行示范推广。这样通过生产性试验和示范性推广使科研成果充分发挥作用,并最终应用于实际生产。

(6)规范管理。园区成立有技术指导委员会和组织管理委员会,聘请院士担任技术顾问;建设有联合试验平台,即教学实习培训平台、生态环境试验研究平台、技术示范推广平台;定人定岗,专人负责,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及时整编资料、建立档案,及时保存。园区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资金筹措机制,监测经费由上级监测部门专项支持,科研经费通过国家科研院所项目合作、基地共建等方式解决,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展经济创收,坚持以园养园,实现经济增长、滚动发展,保障园区良好运行。管理机制灵活、融资渠道多样,园区的运行管理基本走上了正轨。

3 存在的问题

清西陵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功能明确、治理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了水土保持科技引领、典型示范、科学普及、宣传教育等作用,但目前在园区运行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园区宣传力度不足,外界了解相对较少;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没有充分挖掘潜力;水土保持产业化开发基础薄弱,缺少深加工环节;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需要持续更新维护,提高建设水平等。

4 对策建议

针对园区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解决方案与对策,努力打造“生态、科研、开发、文化、旅游”综合体,使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1)加强示范园科普宣传。下阶段,园区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具有独特标识的品牌,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推广,提升园区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可通过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折页等形式主动推广园区,并借助各种时机举办特色鲜明的水土保持宣传活动,还要积极打造水土保持科普基地和中小学课外教室,重点是:在水土保持科教馆现有展牌的基础上,增加具有声光电效果的展区,模拟演示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严重水土流失过程,增加展厅的趣味性、可视性和动感性;在室外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演示,增加能提高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参与性活动,如体验植树、整地工程等,使青少年亲身体验,从小树立热爱自然、关怀大地、保护环境的理念。

(2)更紧密地与旅游相结合。借着京津冀一体化和“全景易州”的战略东风,把水土保持生态科技与旅游相结合,在区域内打造独树一帜的科普旅游基地。在园区内开发一系列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水土保持生态文化产品,如建立水土保持体验营地、水土保持观景平台等,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结合科普展示,打造文化体验和旅游观光的休闲环境,通过亲身体验和游乐实现水土保持理念的传播。在增加园区旅游元素的同时,积极与各大旅行社合作,将园区列入清西陵景区的旅游线路,实现园区与周边景区的互通,开辟园区与清西陵景区、旺隆水库景区、“太行山道路发祥地”阳谷庄村、“科教兴农第一村”柴厂村的旅游通道,形成具有较强集聚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科普片区和观光环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高示范园的知名度。

(3)走水土保持产业化开发之路。针对示范园水土保持产业化开发基础薄弱的问题,可以先从发展以经果林为主的水土保持产业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产量高且收益期长、可规模种植的农产品进行规模种植。如园区大力推广培育的树莓,具有适合山区规模种植、果鲜、味美、产量高、应用领域广等优势,但不易储存,因此可以与各大企业合作,与村民合作,扩大树莓种植规模,提供原材料进行产品深加工,形成规模化经济龙头,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

(4)建立科研交流中心,加强科技合作。立足科技兴园,发挥科研优势,在与各科研院所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科研交流中心,开展水土保持理论和应用研究;定期组织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开展水土保持技术攻关,研究成果用于同类地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园区森林资源优势,建立林地水循环试验示范区,积极探索和试验森林固土蓄水机理,针对区域功能需求研究水土保持治理新模式;探索水土保持“精细化”治理新方法,指导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

(5)抓住雄安新区建设机遇,完善园区功能,提升服务水平。雄安新区的成立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未来白洋淀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将持续加大[3],位于白洋淀上游的清西陵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发展要求,需进一步提升园区现有设施,完善园区各项功能,如增加径流观测站水质监测设施、不同植被类型水循环同步试验设施、水土流失自动化监测设备等。

5 结 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明确要求,位于雄安新区上游的清西陵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将担负更重要的任务:应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应站在发展前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紧密服务于扶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服务于白洋淀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应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在原有功能基础上,不断巩固丰富、完善提高,发挥园区科普宣传、科技引领、示范带动和辐射推广作用,打造“生态、科研、文化、旅游”的综合体,建设新型现代化的水土保持生态科教示范园区。

猜你喜欢

示范园水土保持科普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东苕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科普达人养成记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