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院内一体化数字化急救模式在AMI中的应用
2018-01-30邹静蓉柏广富向阳伏平卢峰
邹静蓉 柏广富 向阳 伏平 卢峰
急性心肌梗死(AMI)由于病情进展快,院外发病突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 h内猝死,且大部分猝死患者死于致命性心律失常,但该疾病能够进行治疗[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如能进行及时抢救,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3]。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及地区发展状况的院前院内一体化的数字化急救体系,是AMI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各医疗单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4]。在本次研究当中,将院前院内一体化的数字化急救模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中,能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30例,女9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53.95±6.84)岁;对照组男28例,女11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4.26±6.46)岁。两组患者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对照组由家属送入医院就诊,无院前急救措施,只进行院内急救。观察组使用院前院内一体化的数字化急救模式进行救治,具体包括:
(1)院前救治方法:立足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化院前急救管理平台,其医院信息管理平台与120跟踪监控指挥互通,配备有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区域医疗平台、远程音频、视频系统、120急救中心系统、医院HIS、软件系统等无缝对接,患者的心电、血压、呼吸等信息能在第一时间传输到院内急救科,院内的专家获取信息后可以对院前急救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使院内治疗提前,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使急诊平台前移,减少了患者入院后至术前的中间环节,显著缩短了从入院至溶栓或PCI时间,实现了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连接。
(2)院内急救方法:首先,迅速评估患者状况,患者到达抢救室后及时交接患者病情,提供心电监护、吸氧治疗。其次,及时检查患者心梗三项、凝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等。给予PCI治疗,恢复患者冠状动脉血流,挽救和保护缺血心肌。最后,提供营养心肌、扩张血管、纠正心律失常等治疗,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稳定后收住院进行进一步治疗,交接工作需严格进行。
1.3 观察指标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39例,成功抢救患者37例,抢救成功率为94.87%,抢救不成功患者2例,失败率为5.13%,对照组患者39例,成功抢救患者25例,抢救成功率为64.10%,抢救不成功患者14例,失败率为35.90%,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医护人员应具备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急救车辆可以在3 min内出车,可迅速完成院前急救、转运、急诊科急救、送至病房等一系列过程,优化救治过程,做到准确、及时、快速[5]。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坏死,并且伴随持续强烈的胸骨后疼痛症状,并发有心律失常及休克,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6]。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到接受治疗的时间直接影响患者预后[7]。所以,及时提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的院前、院内救治至关重要[8]。
我院引进的这套远程急救系统以互联网为架构,可以将发病现场的心电图、心率、血压等生命监测信息实时传输到院内,院内专家根据传输信息给予院前急救人员针对性指导,将急救服务流程从院内延伸到院前急救和转运的过程中[9]。以急救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室的一体化无缝衔接的数字化急救模式提高了急救的整体性和时效性,促进了急救水平的整体提升,带动基层医院发展[10]。
一体化救护模式通过医护人员的不断交流及合作,提升急诊患者救治效果,明确职责,争取救治时间,提升患者救治效果,从而提升救治成功率[11]。提升团队合作能力,避免时间浪费,保证抢救过程的流畅性。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状况,提前做好抢救准备,缩短患者救治时间[12]。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院前院内一体化的数字化急救模式,其抢救成功率为94.87%,对照组患者使用院内急救,其抢救成功率为64.10%,对照组死亡率为35.90%,高于观察组的5.13%,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院前院内一体化的数字化急救模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中,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