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识别带在儿科病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2018-01-30李薇薇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4期
关键词:腕带儿科科室

叶 荣,姚 慧,李薇薇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宿迁 223900)

儿科俗称“哑科”,大部分患儿不能或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更不能与护士进行有效交流沟通。儿科病房陪护多,环境吵杂,患儿的姓名易出现同字或同音,在呼唤姓名时容易对家长造成听觉混淆[1]。正确地识别患者身份时保证护理安全地关键步骤,医疗识别带是腕带的一种,主要用于医疗领域。可提供病人识别信息,其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及其它医疗特别要求的信息。医疗识别带作为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我院自2016年起全院使用医疗识别带,根据住院科室不同佩戴不同种类医疗识别带,根据儿科病区在佩戴及核对过程中存在地问题进行分析,制定了详细地佩戴流程,加强查对制度的落实,提高家长佩戴意识,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科病区住院患儿共检查2954例。选取儿科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存在问题。

1.2 医疗识别带材料

由医院设备科库房处统一领取使用,采用软塑料材质,分为两种颜色,新生儿佩戴红色识别带,规格为17.5×2.5 cm,小儿佩戴蓝色识别带,规格为25×3 cm,一端粘贴条码打印纸,另一端由10个侧孔,可以根据手腕及脚踝粗细调节。

1.3 使用方法

入院时经信息系统安排床位,热敏打印法打印识别带条码纸,包括床号、患儿姓名、年龄、住院号。首先向患儿及家属宣教医疗识别带使用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经二人核对无误后为患儿佩戴,要求松紧适宜。

2 医疗识别带使用存在的问题

2.1 查对制度未落实

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受到传统习惯地影响,未把核对制度落到实处,在抽查的65例中,未核对的29例,占比54%。认为有双向核对就可以达到识别患者身份的目的,这样存在安全隐患,增加医疗纠纷发生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2]。

2.2 家长不了解佩戴识别带意义,导致依从性低

护士在入院宣教时未讲解佩戴意义、责任护士未把这项宣教列为常规宣教内容,家长不了解佩戴的目的,不愿意配合。在随机抽查的65例中,不了解佩戴意义20例,占比30.7%。

2.3 科室无佩戴流程,佩戴过松

科室未制定详细地佩戴流程,导致护士操作随意性大,在佩戴方法、松紧度上把握不好。佩戴过松,导致腕带容易脱落。多余部分未处理,尾部剩余过长,会给患儿活动带来不便,患儿天性好动,易用手抓或用牙咬识别带。

2.4 科室监管力度不够

科室管理人员意识淡薄,忽视了识别带查检的重要性,未把腕带监管列入常规查房内容中,导致护理人员对核对识别带不重视,存在侥幸心里,核对或不核对无人监管,科室存在管理漏洞。

2.5 识别带信息模糊

腕带采用热敏打印法,使用一定天数后字迹容易不清晰,导致护士在核对时信息不清楚,又未及时更换,核对效果差。

2.6 识别带过敏

患儿皮肤柔嫩,使用过程中有过敏地现象,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有红疹,伴随皮肤瘙痒,取下识别带局部症状自行好转。

3 改进方法

3.1 组织护士进行制度培训

在全科开展安全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地安全意识,将既往由于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造成的差错事故在全科进行讨论分析,尤其是针对年轻护理人员重点培训,要求在各项治疗、操作时均需核对识别带,尤其是重点操作,如输液、输血、采集标本等环节。定期提问相关知识,让护理人员不仅掌握制度,还能熟练运用制度,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对查对制度执行地重要性,认真在临床工作中落实,保证护理安全。

3.2 营造良好佩戴氛围

在患儿入院时重点讲解佩戴识别带的意义,根据个人接受能力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讲解,使人人能了解佩戴意义。每天责任护士了解家长对于识别带佩戴意义了解程度进行查漏补缺,解决家长的疑惑,让家长能够真正提高佩戴意识。在和患儿接触过程中,了解患儿喜好,聊一些患儿感兴趣的话题,缩短距离感,在给患儿佩戴识别带时可以告诉他们“这是奖励给你的小手表,因为你很勇敢,这个手表很特别,上面有你的名字,是专门为你定制的。”在每天查检过程中,适当给予表扬,“手表”保护的很好,增加患儿的配合度。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认真落实识别带查对制度,养成不核对识别带不治疗、操作的习惯。提高佩戴依从性。

3.3 制定识别带佩戴流程

根据医院识别带佩戴制度制定操作流程,佩戴时要求字体朝上[3],扣子一律佩戴在手腕或脚踝外侧,松紧以1~2指为宜,多余尾部去除,不影响患儿活动,做到规范、统一、整齐。

3.4 增加督查力度

将识别带查对列入常规督查内容,加强对重点时段、人群督查,结果列入每月护士综合能力考核,与个人绩效挂钩,促使护理人员认真落实识别带查对制度。

3.5 改进打印方法

针对识别带信息模糊的问题,医院试用多种条码打印纸,选用保存信息清晰在10天左右条码纸进行临床推广,延长了使用时间,节省了资源。

3.6 加强对佩戴处皮肤的观察

患儿天性好动,皮肤柔嫩,在佩戴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局部皮肤的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减少伤害。

4 结 论

4.1 提高了护理安全性

在进行各项护理、治疗中,提高对患者的正确识别,保证患者能够及时治疗及护理,提高护理的安全性。

4.2 规范了护理查对制度

护理工作繁琐、机械,正确的查对尤为重要。腕带是身份识别的标识,是查对制度的“金指标”,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后进行核对,确保正确执行查对环节是保障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

4.3 完善了交接班的内涵

交接班时除了常规交接各种管道、患儿情况外,把识别带查对列入交接班内容,班班交接,重点查看,信息模糊及时更换。

[1] 高 艳.腕带标识在儿科病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3,11(14):1284-1285.

[2] 邵亚莉,方宝花.持续质量改进在患者身份核对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592-594.

[3] 邓秋媚.腕带标识在护理工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12:157-159.

猜你喜欢

腕带儿科科室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儿科专栏
爱紧张的猫大夫
一种新型新生儿腕带在新生儿身份核查中的效果观察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圆梦儿科大联合
PDA系统及二维码腕带提高PICU患儿输液安全性探讨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