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进展

2018-01-30刘晓娟杨清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23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住院新生儿

刘晓娟 杨清花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高危人群,基于新生儿自身免疫发育的特点导致新生儿出现医院感染现象后常常因为不能及时建立有效的新生儿管理和保护措施,造成新生儿夭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具有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基于此,本文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建立健全针对性的干预机制,减少新生儿感染几率,并且给予更加有效的护理干预。

1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在张永芹,聂军华,葛丽燕等[1]学者发表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中认为,新生儿医院感染较为常见,会造成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新生儿自身因素等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具体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环境因素

1.1.1 住院室环境因素 新生儿住院室布局结构不合理以及空气不流通都会增加新生儿医院感染机会。医院医疗器械以及物品装置等应用也存在较多隐患,会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因为设备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落实,就会造成监督管理项目不能规范实施。

1.1.2 病室温湿度因素 病室温度较高以及湿度较大会增加微生物繁殖的几率,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

1.1.3 医院整体医疗水平 受到医院自身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患儿收治较为高峰的时期,就会造成新生儿床间距缩小,床护比例严重失衡,使得空气消毒以及物体表面消毒工作都不能有效落实[1]。

1.2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人员因素

1.2.1 医源性感染因素 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以及检测性医疗器械消毒水平都是关键的医源性感染因素,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直接或者是间接将感染源传给新生儿,也会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由于要利用不同的医疗器械以及设备,若是不能践行科学化操作机制和消毒流程,就会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1.2.2 侵入性感染因素 新生儿自身免疫力较差,若是在新生儿病房内生病或者是出现并发症,其病情危重速度会增快,此时医院就要利用侵入性操作完成检查和治疗,这就必然会导致新生儿弱小的身躯和医疗器械直接接触,增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影响新生儿健康。

1.2.3 抗菌药物使用 多数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刚出生不久,都会借助抗菌药物减少感染问题,但是,若是这种药物长期使用,就会造成新生儿出现菌群失调的问题,反而会增加医院感染率[2]。

1.3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患儿自身因素

1.3.1 新生儿自身免疫功能因素 新生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若是较低,就会造成吞噬细胞吞噬能力和具体功能受限,使得补体成分逐渐减少,制约新生儿自身对外界细菌的杀菌和灭活病毒作用,就会增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几率[3]。

1.3.2 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因素 研究显示,新生儿的皮肤软组织感染较为常见,占比在20%以上,新生儿存在皮下血管数量较多、皮肤防御能力差等问题,增加了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几率。除此之外,新生儿自身皮肤的屏障作用十分有限,新生儿的皮肤中具备大量的水分,且pH数值较高,就会引起病原菌的生长,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问题的加剧。

1.3.3 住院时间的因素 在对新生儿医院感染进行系统化分析的过程中,除了要从患儿自身生理素质和身体水平出发进行分析外,也要对住院时间的长短予以判定,新生儿若是住院时间有所延长就会导致医院感染率有所攀升。也就是说,新生儿在医院接受治疗或者是住院的同时,无形中也增加了新生儿医院感染问题出现的概率,需要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酌情处理和规划,避免对患儿产生二次不良影响[4]。

2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干预对策

2.1 强化人员管理

在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进程中,要积极健全合理性管控体系,完善系统化约束机制[5]。医院要针对医护人员开展有效的人员培训工作,确保其能对医院感染预防和管控工作的流程以及基本制度有明确的认知,并且针对知识培训项目开展相应的考核,利用奖惩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保证其能有效提升防范意识。

2.2 落实环境管理

对环境要素予以统筹分析,并且建构更加适宜且清洁的诊疗环境,提高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要对新生儿室进行布局结构的调整,尽量设立更多的独立隔离室,配备专用的配奶室和工具处理室,积极落实科学化消毒管理机制,保证工作效果和工作要求都能得到满足[6]。

2.3 预防医源性感染问题

2.3.1 提升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要积极践行手部卫生制度,结合实际管理需求,要保证新生儿室工作人员能从入口到病室进行非接触式洗手装置,并且有效配备一次性擦手纸巾,有效提高手部清理卫生制度的落实效果,一定程度上避免手部感染问题的蔓延和扩散[7]。另外,针对新生儿暖床、暖箱以及治疗车等进行集中管控,保证快速手部消毒处理工作有序开展[8]。

2.3.2 践行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各个部门对各类医疗用品进行集中消毒处理,有效保证日常消毒工作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最重要的是,在新生儿使用物品的过程中,要完善管理流程和管理控制效果。针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以及疑似患儿等要进行合理性隔离,确保能利用特殊感染单间隔离的方式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专人护理工作中,要保证物品专人专用的消毒机制,有效提高消毒管控工作的基本水平[9]。除此之外,因为新生儿呼吸道感染发病几率也较大,这就需要专业人员更加关注室内消毒工作,确保保洁处理项目能满足实际消毒要求,不同清洁设备要具备明显的标识颜色,提高每日更新处理工作和管控效果,从根本上提高隔离管理制度的综合水平。

2.3.3 护理预防机制 为了避免并发症对整体工作体系造成影响,若是新生儿病情允许,则要每天为患儿进行沐浴一次,做好皮肤护理、眼部、口腔护理、臀部护理,并且集中观察口腔真菌感染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新生儿的治疗和护理操作要保证专人专用,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台面清洁处理工作,并且及时更换台布[10]。

2.4 预防患儿感染

2.4.1 合理制定有效的预防计划 在医院中,早产儿以及体质量不足的新生儿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这就需要医院对孕妇进行全面身体检查,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预防机制,提高患儿机体的免疫力,从源头提高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治控制工作的整体水平,也要积极建立支持性疗法,确保能提升患儿机体的免疫力,后续落实系统化新生儿医院感染预控机制奠定基础。

2.4.2 减少孕妇的住院时间 在新生儿医院感染工作防治体系中,要保证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合理性下降,就要对其住院时间予以有效监督和管理,因为感染率会随着住院时间增加而增大,住院时间延长,新生儿和外界感染源的接触几率就会增大[11],这就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在新生儿体内定植或者是出现医院感染,甚至会出现患儿正常菌落被耐药性细菌取代的问题,再次出现新生儿医院感染[12-13]。基于此,医院要结合孕妇的实际情况,合理性安排具体的住院时间,缩短住院时长,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

2.4.3 整合监督管理体系 为了合理提高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水平,医院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无菌技术操作管理水平,保证消毒隔离制度更加突出。也就是说,要针对具体情况和制度管理体系进行约束性指导,确保手部卫生消毒制度、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制度、消毒控制管理流程等都能满足监督检查和考核要求,为后续检测工作和考核项目的全面升级奠定基础,能针对隐患问题建立切实有效的处理机制,保证常规化管理工作能得到全面落实[14]。

2.5 合理性应用抗生素

在医疗工作开展进程中,器官拔插器械被更多地应用在临床诊断项目中,其中,胃管喂养工作以及PICC等,都需要借助器官拔插器械进行处理,这就会对新生儿的呼吸道造成影响,需要医护人员对感染问题予以关注和综合处理,切实避免侵入性操作对新生儿造成的影响,尽量保证操作合理性和安全性。

3 结论

近几年,相关研究学者对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和探讨,提出相应的观点,医院要集中整合个案医院感染管理和监测机制,并且,要结合监控要求和管理机制,确保消毒工作能满足实际需求,定期展开微生物监测工作,不仅要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也要对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进行消毒,以保证相应物品都能达到无菌状态。若是出现不合格的问题,就要寻找原因后集中进行消毒处理。本文简要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从医护人员管理、环境管理、医源性感染管理、患儿自身管理等方面集中阐释了具体的干预机制,仅供参考。总而言之,近几年社会各界对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相关医护人员要结合新生儿的实际情况,有效约束具体管理路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新生儿医院感染处理工作的时效性,要有效减少不同的侵入性操作,并且严格执行相应的操作流程,尤其是气管插管、吸痰管以及呼吸机管道等,本身都是一次性物品,要践行随用随扔的工作原则,从根本上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几率,也为中心静脉置管工作常规化护理体系予以监督,一定程度上保证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落实到位,保证管理工作和预防控制机制更加贴合实际要求,避免新生儿医院感染问题的暴发,合理提高新生儿医疗安全水平。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住院新生儿
妈妈住院了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给新生儿洗澡有讲究
导致新生儿死伤的原因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