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网络舆情的概念、特征与社会影响

2018-01-30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008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00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舆情水利

左 蒙, 邵 鹏(.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 杭州 3008;.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003)

网络舆情由于其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和社会影响的多维性,近年来吸引了社会和学界的共同关注。研究对象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舆情、特殊类型的网络舆情、特定社会领域的网络舆情,以及基于不同网络平台的网络舆情。研究内容囊括了“基础理论,如概念定义、构成要素、特征、分类;社会机理,如成因、生成模式、演化规律、社会影响;社会实践应用,如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引导应对。”[1]71-78总的来说,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深化社会认知和优化社会实践成效明显。相较之下,水利网络舆情由于其特殊社会属性受到关注较少,研究进展也相对缓慢。笔者希望通过厘清水利网络舆情的概念、特征与社会影响,推动水利网络舆情的理论完善和实践探索。

一、 水利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目前,水利网络舆情研究有如下特征:①从研究主体看,水利部门工作人员,高校科研人员和社会智库的参与程度较低。②从文献数量看,以水利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以“水利网络舆情”和“水利舆情”为对象在CNKI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共有8篇,其中硕士论文2篇。③从研究结构看,应用导向型研究占据绝对优势,基础理论研究较少。研究集中在水利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与应对方面。④从学术影响看,刊发相关文章的刊物级别低,影响力小,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也较少。

造成水利网络舆情当前研究窘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社会公众对水利工作及水利舆情的认知水平有限。现阶段水利网络舆情发生的频次和社会影响较之其他类型的网络舆情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社会整体关注度较低,公众的理解和认知有待提升。②部门职能重叠导致管理存在模糊区域。水利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职能存在重叠和交叉的情况,导致其他政府部门对管理细节关注有限,对水利网络舆情的关注局限在水利部门系统内部。③水利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存在一定的交叉。学界将部分水利网络舆情的内容纳入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体系中,导致了学界对水利网络舆情的整体关注度较低。

二、 水利网络舆情的概念辨析

厘清水利网络舆情的概念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①什么是网络舆情。通过对网络舆情本质的认定和构成要素的划分,科学客观地阐述网络舆情的概念。②水利网络舆情的界限,即哪些社会事务刺激生成的舆情属于水利网络舆情的范畴。结合水利部门的权责清单对现阶段水利网络舆情的主要类型进行划分,明确水利网络舆情的边界,与其他类型网络舆情的区别。

基于不同的本质认定,学界对网络舆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典型观点有三种:①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2]代表学者王来华;②认为“网络舆情是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代表学者刘毅;③“认为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4]代表学者丁柏铨。综合权衡之下,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表达,即网络舆情本质上是舆情参与主体的情绪、意见、态度和行为倾向集合,凸显了网络舆情兼具隐性情感因素和显性网络舆情信息的综合性特征,同时与民意、舆论等概念区别开来。从网络舆情的概念中能够发现构成要素的影响,当前的文献一般将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划分为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和六要素四种类型,且均包括了舆情主体、舆情客体。为了深化对网络舆情的理解,同时加强实践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既应当包括舆情主体、舆情客体,也应该囊括舆情刺激源(社会事务或者中介性社会事项),承载舆情产生、变化和消亡的时空因素,以及舆情本体。”[1]71-7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网络舆情可以被认为是社会公众在特定的社会事务刺激下在网络空间内所持有情绪、意见、态度和行为的倾向集合。

根据舆情分类的要求,差异性的构成要素即可成为舆情的分类标准,社会事务的内容和性质即是舆情分类的标准之一。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各部门行政许可事项汇总清单,水利部共有行政许可22项,包括河道采沙许可、取水许可、多种水利工程的多项许可审批和单位资质认定。水利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防汛、防台、抗旱(水库调度等),工程设计和建设(防洪排涝、引水工程、堤防、水库、河道、山塘、水闸等),水政执法,水文监测等。据此,水利网络舆情将社会事务限定在与水利相关的范畴,由与之相关的社会事务内容所引发的网络舆情都属于水利网络舆情。结合上述内容,水利网络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在水利相关的社会事务刺激下在网络空间内所持有的情绪、意见、态度和行为倾向集合。

三、 水利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考察水利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两个视角展开:①工具性视角,即承载水利网络舆情的平台和空间所具有的特性。因网络的开放性和便利性而呈现的网络舆情主体广泛性,因网络参与的隐匿性而呈现的参与过程匿名性,因网络信息传输的时效性而呈现的网络舆情信息即时性和便利性,因网络的多向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变革所呈现的互动性。当然,基于网络技术特性的特征是所有网络舆情的共性。②综合性视角,即网络舆情构成要素及舆情本体的特性。钱静认为:“水利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影响范围广、关注强度大和关注内容集中、传播迅速。”[5]但是由于舆情信息传播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突发性所造成的社会爆发性、周期短等均属共性特征的范畴,相关描述没有凸显水利网络舆情自身的特点。相较之下,梁延丽的描述更能体现水利网络舆情的个性化特征,她认为:“水利网络舆情在兼具普遍性规律的同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体现在水利网络舆情信息,尤其是重大负面舆情信息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周期性与水利业务时间特点相同,与水利重点工作内容相吻合,负面影响大的舆情信息相对较少,社会影响力有限。”[6]因此,本研究将更多地关注水利网络舆情中由于构成要素和客体差异所呈现的个性化特征。

1. 社会事务内容的特殊性

水利网络舆情的个性化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事务内容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近年来典型的水利网络舆情案例包括北京“7.12”特大暴雨事件、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云南省特大旱灾、河北邢台河堤决口事件、湛江市“5·20”雷州青年运河灌区东运河渠堤决口事故等。与水利相关的社会事务具有明显的偶然性、突发性和季节性特征,且以负面事件为主。从现阶段的社会现实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防汛期间的水利设施安全、城市内涝,以及各类突发事件是当前我国水利网络舆情的主要刺激源,如水体污染等。水利网络舆情不仅和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关系密切,也与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直接联系,对社会公众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渗透为公众的舆论参与提供了便利,舆论主体的“泛化”使原本低位运行和潜行的矛盾改变运行状态,引发区域或者全社会的聚焦[7],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2. 舆情生成的周期性

水利网络舆情的周期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由于刺激源的季节性特征所造成的舆情生成的周期性。水利社会事务内容的季节性特征导致水利网络舆情的高发时期通常是气象条件变化明显的夏秋季节,城市内涝频发、抗洪救灾严峻、水文监测强度大是这段时间的典型特征,因此舆情生成的频次远高于其他时段。②同类社会事务关联性所引发的周期性。“依照舆情自身的变动规律,那些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事件对网民的刺激和引发的舆情,只能说是‘阶段性沉寂’,一旦有新的关联性事件发生,极有可能被网民旧事重提, 再度成为热点[8]。网络舆情的消亡并不意味着影响的消除,事实上具有强刺激性和强关联性的社会事务在低位运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类似的议题刺激还有可能再次引发新的社会讨论。2016年7月,武汉由于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导致城区大面积内涝,并造成多人死亡。招致普通市民和热心网友对武汉排水系统设计及盲目城市扩张的批评,甚至有部分网友调侃武汉“百亿投资打水漂”,将官员表态的旧新闻作为谈资笑料,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显然,如果公众关注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同类社会事务的刺激性就会一直存在。

3. 舆情权威信息的匮乏性

权威信息在一段时间内的匮乏是水利网络舆情的典型特征之一。网络舆情的演化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权威信息的发布是影响水利网络舆情生成、变化与消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处于爆发期和反复期的网络舆情,政府部门与专家学者的权威信息发布对于安抚公众情绪和消除社会焦虑具有积极意义。与之相对的是网络多向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网络的建构激发了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官方主导的舆论格局的重构使过去仅由官方通过社会化媒体发布的水利网络舆情信息短时间内得以大面积的传播,如城市内涝视频、水污染图片,以及文本内容等。在与水利相关的社会事务内容特殊性和专业性的影响下,公众及一般的自媒体是无法准确掌握相关内容的。水利网络舆情生成后社会公众的指责对象通常包括了水利厅、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部门,舆情客体的指向比较模糊,政府部门联动机制的缺位降低了权威信息的发布效率。此外,管理运营理念落后、“本位主义”运营[9]也是权威信息匮乏的重要原因。部分政府部门网络政务平台的管理松懈,更新频次低、内容缺乏针对性,社会影响力有限。一味维护政府,甚至瞒报、谎报消息欺骗公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导致公共发布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四、 水利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

分析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首先需要明确并非所有的网络舆情都是负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正面积极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同样屡见不鲜。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是多维的、发散性的,网络舆情具有促进民意表达、扩大社会监督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社会影响,也会对社会稳定、民众心态等产生消极影响。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众和整个社会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而具体到水利网络舆情亦是如此,在当前负面舆情占据主导的形势下客观评估社会影响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舆情客体的指向性、客体的回应和应急处置方式与时效性、社会事务的内容与性质、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舆情信息的呈现形式和态度倾向,以及网络舆情个案中的细节性和特殊性等因素都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影响。

1. 政府层面的影响

水利网络舆情冲击了政府部门的价值理念和管理机制,直指部门工作中的漏洞和疏忽。客观地看,水利网络舆情的生成固然是偶然性事件刺激的结果,但是其中也有必然性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的出现对水利部门的工作具有监督和警示作用,通过网络舆论监督方式推动水利工作价值理念的革新和管理机制的完善是水利网络舆情课题中应有之义。水利网络舆情考察了水利部门的回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扑天盖地的网络舆情,水利部门的这种能力尤为重要。水利部门可以通过明确回应目标、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及权威信息的发布,帮助公众消除误解,实现冲突的缓和及舆论关注焦点的转向。相反,如果权威信息匮乏和政府回应缺位则很可能引发“次生舆情”危机,造成政府公信力危机,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与此同时,部分水利工程的决策程序不够完备,科学论证、合法性审查、环境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程序和环节存在漏洞,由此所引发的网络舆情在推动公共决策制定的民主化、公开化和透明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 公众层面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主要是心理层面的。水利网络舆情本质上是对水利实际风险的关注和潜在风险的挖掘,社会化媒体和大众媒介对于风险议题的设置和传播放大了社会风险的影响力,风险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负面为主的网络舆情信息造成了实际风险与感知风险的巨大差异,滋生公众的焦虑与不安,强化了舆情参与主体原有的生存危机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社会舆论场的分化和“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在微圈传播主导语境下可能会加深公众对水利部门的信任危机,降低公众的参与意愿。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舆论沟通渠道的缺位和官方与民间话语体系的分歧会影响公众的社会认知与态度倾向,从而增加了意见极化的风险。如果水利部门能够通过坦诚的网络互动回应质疑和关切,则会促使参与主体选择更加合理的表达方式,进而影响舆情的走向。特别是带有自我批判和反省意味的回应和表态更能强化公众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参与积极性。

3. 社会秩序层面的影响

水利网络舆情的广泛社会影响及与社会公众的密切联系导致参与主体激增,参与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和心理差异会诱发参与主体的非理性情绪宣泄,致使网络暴力频发,破坏网络舆论生态。网络行为规范的缺失和网络的技术特性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和越轨网络行动的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催生了社会失范的风险。非理性观点和极端意见的传播不仅会干扰正常工作的开展,而且会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对社会稳定产生消极影响。为了降低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的治理就必须从政府单一主体转向政府、媒体和公众共同治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元社会主体资源,实现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五、结 语

水利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新常态,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进展情况与其现实的社会发展态势形成了鲜明对比。本研究聚焦水利网络舆情概念定义、特征和社会影响三方面的内容,相关研究仍旧有待深化,希望能够尽快实现构建基本理论框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左蒙,李昌祖. 网络舆情研究综述: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J]. 情报杂志, 2017,36(10).

[2] 王来华. 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 天津社会科学, 2008(4):66-69.

[3] 刘毅.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53.

[4] 丁柏铨. 论网络舆情[J]. 新闻记者, 2010(3):4-8.

[5] 钱静. 水利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J]. 港口经济, 2016(4):56-57.

[6] 梁延丽. 新形势下水利舆情工作的创新发展与思考[J]. 中国水利, 2016(7):58-59.

[7] 左蒙,杨延圣. 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基于舆情的分析视角[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5):558-562.

[8] 姜胜洪.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 理论月刊, 2008(4):34-36.

[9] 杨延圣,左蒙. 微圈舆情构架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2):199-204.

猜你喜欢

舆情水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信息化
水利宣传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