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古都榷议
2018-01-30王建国
王建国
(西安文理学院 服务地方研究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 710062)
古都,古代的都城简称。对此,学界诸多大家都表述过自己的看法。如陈桥驿认为古都指历史上曾经作为某一政权都城的城市。一般来说,古都的条件有两个:“第一是历史上曾经成为一个独立政权的首都,并不计较这个独立政权的辖境大小和时间长短。第二是可以称为古都的现代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必须与当年的古都重合,或部分重合”*参见陈桥驿主编《中国都城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页。对于这两点,陈先生强调道:“我以为这是古都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点,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古都研究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见颜越虎《陈桥驿教授访谈录》,载于《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陈桥驿主编《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都城辞典》等;陈桥驿《论绍兴古都》,载于《绍兴学刊》创刊号,1987年;陈桥驿《中国的古都研究》,载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亦有相似论述。。史念海认为:“广义上的古都是指凡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王朝或者政权,其都城已经成为政治中心的,就应该视为古都;狭义上的古都则不仅是独立的王朝或者政权的都城,还应该具有较为长久的而不是过分短暂的建都年代,其遗址的现在地理位置应是确切的而不是推论的臆断,而且应该是距现在有关城市较近,而不是相距很远的废墟。”[1]38葛剑雄认为:“凡是历史上曾经作过一个政权的政治中心的城市,无论是一统王朝还是分裂割据政权,无论是属于什么民族,也不论今天是否还存在遗址遗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2]可见,对于古都的定义,学界专家尽管表述各异,但是意思和观点趋于一致,契合古都既是历史文化综合体又是地域空间综合体的客观事实。截至目前,也没有较大的争议,基本形成了共识。
我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传承千年不衰。历史时期王朝演变、政权更替频繁,留下诸多的古都遗产,古都数量众多,据朱士光统计,古都数量多达220处以上*参见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2页。关于古都的数量,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记有180余个;清朝学者顾炎武在《历代宅京记》中认为自伏羲到元代首都、陪都有46处;史念海先生认为我国现在共有广义上的古都217处,狭义上的古都65处,见氏著《中国古都和文化》,第178页;马正林认为中国的古都有200处左右;吴晓亮《中国七大古都名胜与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认为我国广义的古都有217个,包括建立在内地的古都164个,建立在周边各地的53个,亦取之史氏之说。。古都数量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些数量众多的古都当中,有部分地位较为突出,代表性强,影响深远的,被冠以“大”的头衔,称为“大古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在历史都市基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增长迅猛,为了提高城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争抢“大古都”现象逐渐出现。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就安阳能否列为“大古都”进行了较为激烈的争论,点燃了关于“大古都”争议的导火索。截至目前,关于“大古都”的认定、定义、评价标准,学界一直争议不断,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就“大古都”的问题谈一些个人想法,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一、中国“八大古都”的产生
关于我国“大古都”的提法,当在20世纪初。谭其骧认为我国历史上有两个并列的大古都,前期是长安,后期是北京[3]23。在“四大古都”里面再加上河南开封,就形成了“五大古都”,这一表述方法最早出现在民国初期,即20世纪20年代[4]。谭其骧也认为,到了这一时期“学术界才有些论著将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并列为‘五大古都’”[5]。其实,在1902年梁启超撰写《中国地理大势论》[6]一文时,关于国都的地势,已将开封作为五都之一进行论述。“六大古都”说最早源起于1930年出版的《中国地理大纲》[7],该书作者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张其昀先生。史念海说:“距今60年前始有五大古都的说法。约略过了10年,又有六大古都的说法,这是在五大古都之外,又添上了杭州,这样的说法历时较为长久,似已成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说法。”[8]从此之后,“六大古都”的说法开始流行,一直沿袭到20世纪80年代[3]18。可见,关于“六大古都”的说法,学术界没有异议,大家表示一致认可。当然,“六大古都”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尊重了学者们的想法,且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是非常客观公正的。
“六大古都”加上安阳,称为“七大古都”。1988年8月,中国古都学会在河南安阳举行第六次年会,在会上就“七大古都”一说达成共识。“七大古都”最早由谭其骧提出,是在做了一系列长期探究和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提出的[9]。1982年,谭其骧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上、中篇),提出了“七大首都”说,认为将安阳纳入大古都,是因为在历史上它的地位也很重要,“尤其在公元六世纪以前,它的地位是可以和长安、洛阳相颉颃的”。中国“七大古都”提出后没几年,国内外一些学者联名倡议提出,郑州应列入中国的大古都之一*“郑州商城与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建议把郑州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倡议书”,见《古都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3页。郑州列为中国八大古都的过程可参见王星光、马伟华《从二里岗遗址到第八大古都——郑州成为中国第八大古都的发展历程》,载于《档案管理》2006年第1期;李民《郑州商城在古代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载于《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八大古都”说遂出现。2004年11月,中国古都学会在郑州市召开了“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会上郑州市被认定为“大古都”。这样,郑州就成为我国第八个大古都。对此,学术界一致表示认可,基本未见反对意见。事实上,这一认识的达成是郑州市领导与专家学者积极推动多个学会共同研究的结果[10]。
关于“中国八大古都”及其“七大”“六大”古都的认定,似乎以学者或中国古都学会编定的《中国※大古都》为标志。其撰(编)写的大古都书籍,通俗易懂,向广大群众告知并宣传几大古都的知识。现将其列表如下:
表1 《中国※大古都》简表
二、关于“大古都”的争论
由“六大古都”演变到“七大古都”,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安阳能否列入“大古都”和大古都的标准*关于这场学术争论,相关学者做过一定的总结,见冯贤亮《“七大古都”说论辩始末》,载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11期;毛曦《中国究竟有几大古都——民国以来中国大古都不断认定的来龙去脉》,载于《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华林甫《20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期;木田知生《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论——以近三十年中国古都研究为中心》,载于《江海学刊》2013年第4期;毛曦《中国大古都标准问题的百年回顾与当代思考》,载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1993年,马正林撰文认为对于中国大古都,需要有明确的标准,这样便于认识统一。文中列举出了大古都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建都历史悠久(200年以上);2.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优越;3.是全国政治或经济、文化的中心;4.城市建设宏伟;5.延续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城市。通过比对其所列条件,认为安阳不具备“大古都”的条件,甚至连“古都”的资格都没有,反对“中国七大古都”说,不同意安阳列为大古都。中国只有六大古都,即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11]。
针对马先生的观点,学界展开了一番激烈的争论。1994年3月,邹逸麟撰文就马文中提到的五大评判标准进行了一一评论,认为安阳符合条件,是大古都,认为其说不成立,赞同“七大古都”说[9]。徐建春也撰文认为,“如果用马正林所确定的中国大古都之五大条件一个个去硬套,存在许多缺陷,是行不通的”[12],同时也认为陈桥驿提出的确定大古都的条件都是十分现实和可操作的。1995年,葛剑雄撰文对古都的部分指标做了量化分析,并以南京、安阳、杭州为例做了评估,得出了安阳的综合指数虽低于南京,但高于杭州的结论,认为安阳列入“七大古都”是当之无愧的[13]303-313。邹逸麟亦撰文详细阐述了邺都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指出“邺作为都城虽为时不长,但在我国古都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多民族共同统治的大都城”[14]。
1996年,马正林再次撰文,认为殷、邺和安阳三者之关系在“七大古都”的争论中是一个被人们忽视而混为一谈的问题,“由于邺、安阳曾经有过名称上的统一,也是安阳、邺混为一谈的重要原因”。所以安阳缺少作为古都的条件,与任何古都城址均未“重合”,更谈不上“大”古都[15]。邹逸麟对马文提出异议,认为“衡量今天一个城市能否作为历史上某个古都的代表,可以有两个条件,一是时间,一是空间。认为以安阳纪念殷,有其方域上的条件。殷、邺的建都时间,政治影响都不比杭州差,将安阳冠之以大古都是符合实际的。”[16]
2004年,郭天祥发表《中国的古都与大古都》一文,他在文中结合陈桥驿先生对古都的定义以及马正林在《殷·邺·安阳》中的论述,并通过对安阳具体的历史地理分析,认为“还是六大古都说经得起实践检验,有充分的事实依据”。陈桥驿提出的“重合”说还没有人提出异议,证明这是大家公认的为现代城市冠以“古都”称号的基本条件,是判断古都标准的不刊之论,即现代城市要获得古都的称号,其城址必须与古都遗址相“重合”,而安阳与古邺都的城址并不重合,因此只要举起“重合”标准的大旗,安阳的古都和大古都的地位也就不复存在了[17]。
虽然经过了长达多年的争论,但学术界就“大古都”的标准仍然是莫衷一是,未达成共识,但马正林提出的五点标准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也为“大古都”后续标准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由安阳能否列入“大古都”和中国“七大古都”而引起的关于“大古都”标准的争论,一些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到这场关于“大古都”标准的学术讨论当中。专家学者在这期间发表高见,陈述观点,表达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这场学术争论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古都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大古都”似乎一夜之间由一个普通名词变成了中国古都学界和学术界的一个正式的、有影响力的和学术分量的学术术语。
当然,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目前仍在继续,后来的“八大古都”,也曾有专家表达不同的看法*陈桥驿曾说:“把郑州列入其中,这是我和许多人都不赞成的”。参见毛曦《陈桥驿中国大古都著述的缘起与贡献——从陈桥驿的一封复信谈起》,载于《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4期。,甚至关于大古都的排序也有争议[2]。
谭其骧曾将“七大古都”分为三个等级序列(见表2),分别为:长期作为多个统一政权或王朝的首都,列第一等,包括西安、北京、洛阳;作为统一政权或王朝首都的时期较短,列第二等,包括南京、开封;仅作较大的地区政权或王朝的首都,列第三等,包括安阳、杭州[5]。谭先生为中国古都划分等级的做法对后来的古都学及大古都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谭老对中国古都研究的一个独特贡献[18],对于中国大古都研究的不断推进具有深远的影响[19]。
表2 谭氏“七大古都”等级排列表
葛剑雄根据谭氏观点,并做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认为“大古都”的排序,要从九大要素进行,分别为:“1.建都时间;2.都城性质;3.都城所代表政权的疆域幅员;4.首都对政权的控制程度;5.遗址遗物的保留状况;6.今城市的政区等级;7.古都与今城市的重合程度;8.古都与今城市的继承性;9.综合知名度。”[2]这一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也对大古都的深入研究和层级分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古都问题论争的核心是“大古都”的标准问题。中国古都学会作为获民政部注册登记的一个非官方组织、全国性学术团体,也是“大古都”确定的唯一学术团体,代表着学术界的权威。从1983年成立至今已30多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大古都”的问题上,对其定义及评判标准,尽管学会相关专家学者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并形成了一些代表性论说,但尚未达成一致。
陈桥驿认为作为“大古都”,首先必须是我国历史上的传统王朝,除此之外,历史上出现的割据政权,与传统王朝不同,“虽然都是独立政权,但都属地方政权,有别于传统王朝。目前,对于‘大古都’的涵义和具体内容,以及哪些现代城市可以称为‘大古都’,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20]
原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总结判定“大古都”的四大标准,目前来说对学界影响较大,其具体内容包括:“1.应是中国历史上主流(或主体,主干)王朝或政权的都城;2.有着较长的作为都城的时间,一般而言应在200年以上;3.有着相当大的城址规模;4.在遗址上或其近旁存在后续城市,且应是国家级或较高级别规格的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1]
李令福认为一个古都城市要想成为“大古都”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分别为:“1.这个古都在一段时间内作过中国正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基本条件;2.这个古都在中国的历史上起过很特殊的作用,有自己独特的价值;3.是这个古都要和现代的城市有某种关联,‘大古都’的选址应有一定的延续性。”[22]
叶万松等认为要成为“大古都”的条件也包括四个方面:“1.都城占地面积;2.都城人口规模;3.累计建都年限(200年以上);4.历史地位(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四个要件互相依存,不可缺失。”[23]
不管怎么说,目前,对于中国大古都的研究正处于理性的成熟发展时期[24]。正如葛剑雄所说的那样,学术界对于大古都的争议和讨论“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侧重点不同,或使用的标准不一致而已。学人见仁见智,对具体问题有不同见解是完全正常的”[13]303-313。但他又进一步指出,对于大古都的研讨“也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一些重大的原则和标准尽可能求得共识,使中国的古都研究提高到应有的理论高度,也使中国古都学会有关‘大古都’的决议具有更坚实的学术基础”[13]303-313。当然,这也是中国古都学研究者所期待的。
三、如何认定大古都
目前学界对于大古都的定义和内涵还一直存在争议,一些人甚至提出“九大古都”说*参见梁娟、李悦铮、江海旭《中国九大古都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分析》,其文章中说:“目前古都学会认定从夏朝到清朝中国共有九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郑州、安阳、大同”,“2010年9月19日—22日,中国古都学会在历史文化名城大同举行,会议一致通过大同为中国九大古都之一”,《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第6期。另外在梁娟的硕士毕业论文中也以中国九大古都为称,见《我国古都旅游竞争力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毕业论文。“十大古都”说*赵永复《十大古都》则称十大古都为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安阳、开封、杭州、沈阳、大同、江陵。作者为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学者,在撰写此书时,曾问其师谭其骧。据说谭氏当时并不十分认同此说,该十大古都中没有包含郑州在内。赵永复《十大古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葛剑雄《悠悠长水:谭其骧后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等。国内诸多城市,如成都、太原、沈阳、大同、银川、咸阳、江陵、苏州、扬州等也被认为是大古都或名都。还有“八大古都”被认为是“六大古都”加上“两先秦大都邑”*参见陈旭《试论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大古都”问题——兼论陈桥驿教授的古都学思想》,浙江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文章认为“先秦大都邑”远远不止两个,随着考古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先秦都邑”会更多地被发现,“先秦大都邑”也会渐渐为人所熟知。等。但是,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大古都中的一些构成要素或某一大古都或古都在讨论声中研究更加趋于明晰,理解更加深刻,认识更加全面。都城的历史具有客观性,因此,一般来说较易达成学术共识,而大古都的评判标准则带有主观性的价值考虑,往往因人而异,有所不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不同的大古都学说和评判标准是秉持不同的大古都标准的产物。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在时机成熟、认识一致的情况下,某一天可能出现“九大古都”“十大古都”等。但是,“从近30多年来‘大古都’排列的过程和现状来看,认定‘十大古都’的可能性相当低。能够想到的古都大多不具备入选‘大古都’的基本条件。除非‘大古都’的选择标准有根本性的改变,否则难以得到人们的支持。”[25]笔者对此表示赞同。
学术乃天下公器,真理愈辩愈明,这实乃学界之幸事和学术探研最终之归属。那么,如何对待大古都问题?如何认定大古都?如何进行评判?如何制定科学合理、让人信服的统一标准?这些都是今后中国古都学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笔者就一些浅见表述如下:
(一)深入全面开展古都学、大古都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学科的基础和立足点,是基础理论深入、提高和系统化的需要,也是理论创新的需要。古都、大古都属于中国古都学的一部分,要加强对大古都的认识,就要深入全面开展古都学、大古都理论研究。适时加强理论建设,是当前推动中国古都学深入发展的必要举措[26]。如同《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共识》中倡议的那样:“要创新理论和方法,构建学科研究体系,形成中国古都学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知识系统和理论体系;有国际视野和有中国整体观。”[27]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漫长,古都类型多种多样,如何从全局的眼光、从中国历史的进程、从文化多样性的视角、从中华多民族的角度合理评估不同古都的地位与价值,显然需要对既有的大古都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和厘定,以期在理论认识上寻求突破[28]。因此,现阶段和今后的一段时间,需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持续性、长时间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历史文化的特点,提出可行性的大古都理论构建。
(二)科学制定古都评价标准
科学制定古都评价标准,这是大古都认定的前提,正如马正林所言:“要确立中国的大古都就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否则将会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失掉了确立‘大’古都的意义。”[11]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就要创新思维,科学全面认识事物,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对于大古都的认定,前提就是要做好对某一古都全面认识和了解,如前文所谈到的,中国八大古都的最终认定和得到学界认可,都是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某一古都的全面认识的过程。而且,学界提出几大古都的初衷,应该也是对这一都市历史认识的珍视。因此,评判某一大古都,应先从全面认识这个古都开始,唯有认识到位,才能经得起现实和历史考验。
大古都标准乃至大古都问题的研究应该回归学术本位,大古都问题的研究包括大古都的选定仅仅是中国古都研究中一个微小的层面[29]。我们不能只了解都城的部分或某一阶段的历史就妄下结论,这必将贻笑大方。如同邹逸麟和徐建春所认为的那样,对于某一古都是否有资格称之为“大古都”“要作综合分析”[9];“现代城市的分级标准尚且不断改进,古都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特殊职能的城市,加上中国历史复杂进程等因素。大古都在各方面的指标是多元化的,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对大古都的标准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考察”[12]。
对于某一古都可否归于大古都序列,还需要从地理和历史,即时间和空间两大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一是作为一个点时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二是“考虑古都作为一个面时其占地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文化状况、市政建设等等”[12]。对于近百年来大古都问题的综合研究,以天津师范大学毛曦教授最为用力,他在分析总结学界专家学者关于大古都标准的基础上归纳了四个方面(见表3):(1)建都历史长久;(2)都城地位重要;(3)都城特性鲜明;(4)古今城址相关。
表3 中国大古都标准统计表
注:表中学者姓名下方的年代是该学者公开发表其大古都标准的最早年份;○表示学者的大古都标准中具有这一方面的内容;括号内的文字是学者对大古都标准中该条内容的细化或另类表述。笔者做了补充,增加了叶万松的说法。
图1 大古都标准要素统计图
根据以上统计表,笔者绘制结果条形图,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愈往后的,学者们关于大古都认知的标准越趋于一致,对于大古都评判标准的重点依次为:(1)都城地位重要;(2)都城特性鲜明;(3)建都时间长久;(4)古今城址相关。似乎以此为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标准,可以作为今后大古都评判的标准,但是,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与朱士光等先生的论说一致。
(三)大古都与名都并存
大古都的数量当与古都的数量比值成反比。大古都为分子,历史上的古都为分母,为何称之为“大古都”,笔者觉得就体现在数量上,如果大古都的数字不断变大,分值越大,古都层级愈多,就没“大”的实际意义了;反之,“大古都”的“大”字意义就会凸显。近年来,中国古都学会针对部分城市激烈争夺“大古都”的前提,似乎推出了先认定中华名都这一实践做法。该做法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笔者表示赞同。如2012年,大理正式由中国古都学会和东南亚(国际)古都文化发展研究院正式定位命名为“中华六朝名都”[30];2016年,中国古都学会等单位在四川成都市组织举办了“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成都古都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最终形成一份《成都共识》,《共识》称,“中国古都学会本次会议对成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取得共识。与会者认为:‘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可以肯定成都无疑是中华名都,而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实堪跻登中国大古都之行列。’”[27]中华名都,学界学者有所提及。如《成都共识》所表述的那样,笔者觉得先称之“中华名都”,再“跻登中国大古都”未尝不可。由大古都、中华名都、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四者组成一个序列(见表4),也是十分可行和符合实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截至2016年12日16日,国务院已将131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四者之间存在包容关系,大古都、中华名都必然是古都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见图2)。
表4 大古都、中华名都、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层级表
图2 大古都、中华名都、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层级表关系图
综上所述,对于大古都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新陈代谢、自我超越的过程,随着中国古都学、历史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专业的发展,对某一古都认知的明晰深刻,全面细致,对于大古都的评判将会更加理性严谨,科学合理,认定标准也将逐步趋于一致。
[1] 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 葛剑雄.论中国的大古都的等级及其量化分析——兼答安阳能否列为“七大古都”[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67-75.
[3] 谭其骧.长水集续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J].历史教学问题,1982(3):5-7.
[5] 陈桥驿主编.中国七大古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6]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929.
[7] 张其昀.中国地理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8] 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六)[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66-73.
[9] 邹逸麟.也谈安阳是否够格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108-113.
[10] 李令福.郑州列入“中国八大古都”的原因、过程及启示[J].中国古都研究,第26辑:152-161.
[11] 马正林.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82-86.
[12] 徐建春.也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3):63-71.
[13] 葛剑雄.行路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4] 邹逸麟.试论邺都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77-89.
[15] 马正林.殷·邺·安阳[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8-93.
[16] 邹逸麟.再谈安阳能否称得上大古都[J].中国方域,1996(5):140-141.
[17] 郭天祥.中国的古都与大古都[J].广西社会科学,2004(9):140-141.
[18] 高文德,陈好宪.谭其骧与古都研究[J].中州今古,1995(3):9-10.
[19] 毛曦.试论谭其骧先生对于大古都研究的贡献及影响[M]∥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73-84.
[20] 陈桥驿主编.中国都城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
[21] 朱士光.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19.
[22] 李令福.古都学会李令福:郑州列入“大古都”当之无愧[N].郑州晚报,2004-11-15.
[23] 叶万松,安大钧,韦娜.试论中国大古都城市的构成要件与生成环境——纪念中国古都学会成立30周年[M].北京史学论丛,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16-53.
[24] 毛曦.中国究竟有几大古都——民国以来中国大古都不断认定的来龙去脉[J].学术月刊,2011(7):144-154.
[25] 木田知生.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论——以近三十年中国古都研究为中心[J].江海学刊,2013(4):27-38.
[26] 朱士光.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刍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1):132-134.
[27] 中国古都学研究高峰论坛成都共识[EB/OL].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025/5156.html.
[28] 毛曦.考古发现与古史新知——成都建都历年及古都地位论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47-154.
[29] 毛曦.中国大古都标准问题的百年回顾与当代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8.
[30] 朱蕾.大理被正式命名为中华六朝名都千年国际陆港[N].大理日报(汉),2012-08-23 (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