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师需求?提高培训实效
2018-01-29王元忠
王元忠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室在积极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学生开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个性化,课堂上,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师道尊严”的架子开始放下来了;教师更加注重启发学生深究和独立思考,课堂开始活跃起来等等。
关键词:多样化 个性化
教师新课程理念培训帮助教师“走进新课堂”是大有裨益的。但是事实上,教师的成长更需要实践性知识的保障,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反观以前的教师培训,恰恰忽视了对教师实践性层面的研究和关注,因此缺少对教师课堂行为策略的研究和操作能力的长效性指导,这是有目共睹的。立足教师实践中的情况和问题,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去引导教师不断发展,是提高教师培训实效的必要途径。
一、把握新课程下教师教学实际需要
对我们这些培训者来说,必须把握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新问题、新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1.教师需要课堂实例的引导
要理解教师,解决课改问题,急需借鉴典型范例。成功的教学范例既是教师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依据,又是培训者实施培训的重要资源和形式。我们作为培训者要认真搞好基地建设和调研,将采集到的学校教育教学课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员们分析、思考、讨论,并作出各自判断。拓展教师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需要教学评判和有行为跟进的全程指导
经过培训,中小学教师抱着清新的理念走进了新课程,但经过一段实践后会感到一片茫然,困过很多。除了渴求指导外,还渴望更多的评判和交流。调查还表明,仅仅停留在听课评课层面的指导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与自己教学实际相结合的行为跟进,即培训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共同研究改进。通过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全程性合作和引导,使教师主动反思教学实践的全部过程,寻找已有經验的教学行为和与他人的差距,从而获得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善。
二、依据教师需求,自然生成培训内容与形式
教师的需求是我们培训者的立足点和归宿。在调研的基础上,倾听、了解、征询教师的需求和建议,了解课改实践中教师亟待解决的的突出问题,理念的困惑和提升,课堂行为的评价和改善,发展的方向等,形成对教师的综合关注,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与意识,以此生成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1.自然生成培训内容
首先,以典型课例生成培训内容。围绕课改实践研究需要,注重采集学校教学实践中的课堂实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员们分析、思考、讨论并作出各自判断。有助于启发教师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开发网上资源,生成培训内容。指导教师到国家、省、市信息网上查询各种最新最快的信息和所需的材料的技术技能,开发网络资源优势。以促进教师学会学习、收集、提炼、重组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使教师教育真正进入网络时代,使网络信息走进课堂,优化教学过程。
2.采取多元化培训方式
(1)参与式培训
教师培训应该让教师参与到培训过程中,而不是向他们传递知识而后稍加评价他们运用的程度。新课程理念倡导一种互动文化,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者与教师双方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共生共长。要实现互动,应力求实施参与式培训。参与式,即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学员,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与他们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实现双方互动,达到在思想碰撞中形成共识,在交流和分享中获得学习,产生新思想,新认识,实现自我提高。“参与式”有许多优势,教师往往有许多困惑问题,通过参与式活动,转变角色,获得感受、体验、思考、辩论的空间,双发容易产生共鸣,参与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产生乐趣体验,培训内容在参与过生中容易得到升华。“参与式”能成为新的课程资源,学员作为主体对培训内容的认识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各抒己见,平等互动,问题与困惑容易碰撞出来,经验、感悟与思考的成果又容易成为解决矛盾的契机,即生成培训的新课程资源。“参与式”使学员在平等互动中获得体验与感悟,在互动中生成共识,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认识,共同得到发展,双方在紧张,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完成培训,时间短,效率高。
(2)案例式培训
以国家实验区教学案例为材料,对成功的、生动的、有说服力的、可借鉴的课例,组织讨论,有助于形成对教育教学规律性问题的认识,有助于采取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学员参与的具体行为方式。
(3)课堂点评式培训
为吧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上,以教学课堂为现场,采取因人因事、即时即地的评价、指导,或者在集中培训过程中,通过学员课堂说课等形式完成点评式培训。
(4)课堂跟踪式培训
根据学员问题需要生成研究课题,采取培训教师跟踪的形式,与学员同堂听课、评课、合作备课,研究改进教学活动,通过引起学员行为的全程性反思,升华理念,形成理论。
另外作为我们这些培训者,要积极搭建起教师培训和发展的网络平台,为更大范围内的教师交流提供空间和舞台,以县或乡为单位建立教师学科专业组织,或建立专门网络,为交往范围较窄的学科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为不同学校之间教师切磋教学的技术、教法,交流教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完善县、乡、校组成的三级培训研究体系,形成纵向指导网络,实现研训一体化,确保教师培训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