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纲要”的非文学笔译教学研究
2018-01-29许佳
许佳
【摘要】新时期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不仅在数量上需求翻倍,对于人才质量需求和多学科应用实力要求也提升了非常多,这就使得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到我国翻译学科教学之中来。在此其中基于翻译纲要模式的非文学笔译模式得到了诸多老师认可,笔者试图对此展开研究,谈谈该模式在翻译学科教学时所应当注意的问题、实际获得价值、以及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为实际业务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翻译纲要模式 非文学笔译 翻译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105-01
1.引言
翻译人才是社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需求,对于翻译人才而言不仅要有扎实语言基础,还要有综合素质和高超应变能力作保障,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时需要注意很多细节的问题。诸多学者就新时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大量研究,笔者注意到基于翻译纲要模式研究,对于翻译学科非文学笔译教学有着很好的帮助,不仅可以将整个学科效率提高到新的档次、也可以提升整体学科的融合型,符合时代新需求。
2.翻译纲要模式的理论基础
任何事物发展都需要有理论基础作支撑,对于翻译纲要理论和实际技术而言也是如此,在国外最早提出这类想法的是来自于德国的功能主义理论。该理论非常重视任务的完成度,因此对于每个细节都非常认真地设计。德国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以本土语言为核心的模式,结合各类模式的构建和交际目的的达成、交际功能的实际使用贯穿,来最终完成相关任务。德国翻译学大师级研究者弗米尔结合德国特色,提出了翻译纲要的雏形,也就是译文发起者、翻译委托人需要根据翻译任务来确定具体的目的,结合这些目的需要制定好翻译纲要指导,包括具体预期、策略和表达方法等,除此之外还必须遵循各类基础的原则。
在上述基础上,克里斯丁又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翻译纲要的具体步骤,包括翻译纲要分析、源语文本分析、翻译策略分析、目标文本生成。翻译发起人需要结合文本目的来做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类环境来讨论,如果有必要可以做逆向研究,必须要保证每个目标、之间是循环往复,这对于整体任务保障而言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第二级别要和原语作对比,进而确定翻译策略的目的,第三个层级则涉及到的是具体的词语问题,最终阶段则是检测是否符合客户标准。
3.基于翻译纲要的非文学笔译教学应用
结合笔者的实际研究来看,想要做好基于翻译纲要模式的非文学笔译教学,需要结合以下步骤来实施。第一个步骤是需求分析环节。作为老师方面需要结合各类模式来开展相关调研,在此基础上努力掌握学生们的需求,除此之外结合着高校的目标,和社会需求相互结合,以此为依据来更新班级的课程设计。对于需求分析目的,主要是将非文学笔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做研究,结合这些问题对整体上影响教学的弊端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遇到问题做出归纳,除此之外还要指出合理策略所带来价值,对于科目基础了解也是必不可少。
在此基础上相关老师和管理者需要做好非文学笔译教学环境的更新和搭建。包括老师对于整体科目的实际影响,和对于教学环节重新的设计。在新模式中该学科教育更倾向于互动模式,而不是老师传统模式中的满堂灌,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培养也是新模式中新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努力培养学生个人的独立意识。
除此之外对于管理者而言,也要合理革新所持有的观念意识,对于老师所开展各类改革要努力适应和支持,结合这些问题来努力调整整体的考核模式。对于老师而言必须要对整体先做定位,包括对于科目和学生基础的了解,对于整体科目设置是必修亦或是科目选修,都必须要有足够认知。
对于各教学目标确立,需要结合教育部委的相关要求来安排。主要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和专业技术实力,翻译纲要的核心理念和题材特征、以及对于类别需求也要有足够的涉及,这就包括了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對文本体裁作了解,对文本特点也要有足够的直销,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地完成各项任务。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以上内容对于整体科目开展都有必要。
对于各教学材料以及资料准备,也要结合非文学笔译教学的特色,对于各现有的笔译及实际材料和具体学科涉及到的教材而言,很多都有与时代相互脱节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对此做出符合时代需求改革;对于各类模式单一问题也要努力修正,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兴趣。
4.结语
整体来看翻译纲要模式对于我国非文学笔译教学整体上效率和质量提升都有很多帮助,不仅可以提升整体的效率,也可以保障学习质量,老师们应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将该内容合理引入到实际学习中来,为学生个人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雯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学初探与设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