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绩表数据管理与分析》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2018-01-29邵静静

科技资讯 2018年22期
关键词: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邵静静

摘 要:《成绩表数据管理与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是一个操作起来非常简单的内容,但是如果真正让学生理解并会熟练运用就很困难。通过分析信息化社会对学生信息能力素养的要求以及对教材、课程、学情的分析,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区分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的异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8(a)-0167-02

1 教学设计说明

1.1 教学设计背景、理念与意图

1.1.1 教学设计背景

信息化社会建设要求人们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指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而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各种问题,如老师受职业习惯的影响,比较关注课程中的知识、技能这些具体内容,往往认为学生只要获得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便具备了能力。因此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为简单的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使得教学效果低下,学生学习情趣不浓厚;课程教学和专业联系不密切,使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等问题,这都导致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教学大纲要达到的目标相差甚远。职业教育课程要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技能,要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技能的课程模式。

1.1.2 教学设计理念与意图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因此教学中要彻底放下传统的知识储备这个沉重的包袱,用“生长”的观点来看待能力的发展。本项目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的过程,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最终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了知识、技能,达到学生“乐学”的目的,以实现“行动导向”的教育理念;职业模块设计中渗透专业相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现“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或情境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达到在主动解决问题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以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2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项目教学内容选自马成荣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2版)》。教材与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衔接,与国际IT认证、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各类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标准相沟通,体现了以生为本、能力本位、行动导向三大理念。教材以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为指南,分为6个学习领域、37个学习项目,实现了对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全部覆盖和对学生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多维关照。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中等职业一年级新生,他们在小学、初中已经学习过信息技术这门课,所以他们对本课程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们来说新鲜感不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公共基础课要为专业学习服务,而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幼师专业学生,她们将来也会面临班级学生信息的汇总分析,所以本节课选取了数据的管理与分析这一内容,并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进行融合,把知识点进行细化分类,以便能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这部分教学内容。

1.3 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为幼教一年级学生。学生外向活泼,遇到问题会积极主动地和老师交流,但有些学生也是相对内向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教学有效性是90%以上。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操作起来很简单,但是完全明白却不是那么简单,举一反三还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这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所以会给学生多些探索、练习的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说大多数是中考的落榜者,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学习成绩差,所以他们中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当然他们当中也有很多把中职当作人生的一个新起点,重新扬帆起航,寻找自己人生的彼岸。

这个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开始从经验型占主导向理论型占主导转变,并且将迅速进入理论型发展的关键期。这时,学生们遇事开始有了“个人的见解”。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感觉自己“真正长大了”。这时候,老师在教学中对他们加以引导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1.4 教学目标分析

1.4.1 课程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1.4.2 教学内容目标

能够熟练使用高级数据筛选;知道筛选和高级筛选的区别;会根据问题选择使用合适的筛选方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有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識。

1.5 教学策略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以项目教学为主,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1.6 教学重点

(1)能够熟练使用高级数据筛选。

(2)会根据问题选择使用合适的筛选方式。

1.7 教学难点

会根据问题选择使用合适的筛选方式。

1.8 教学方法与授课形式

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行动导向、学生为本、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课改也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同时,配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等;小组协作法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 教学实施过程

2.1 内容回顾

PPT展示上节课内容:自动筛选,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自动筛选的知识点,然后提出上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筛选出语文或英语成绩在85分及以上的同学,引导学生分析这个任务包含几个字段以及字段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高级筛选。

2.2 新课讲授

先对高级筛选进行定义,以图片的形式对高级筛选的步骤和布局进行展示,让学生对高级筛选有个主观认识。

2.2.1 高级筛选的作用

主要有用于多字段条件筛选。

2.2.2 高级筛选的操作

先建立一个条件区域,编辑筛选条件;条件区域和数据区域必须要有空白行或列隔开;条件区域第一行是筛选条件的字段名;根據“与”“或”关系在条件区域输入筛选条件。

2.3 实践操作

教师根据高级筛选的特点进行练习任务的分配,让学生注意字段的不同、字段关系的不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高级筛选的精髓所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帮助、启发、指导。

2.3.1 操作练习

两个字段的“与”“或”练习;三个字段的“与”练习。筛选出语文或者英语成绩在85分及以上的同学;筛选出语文和英语成绩在85分及以上的同学;筛选出语文和英语成绩在85分及以上的男同学。

2.3.2 探索练习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高级筛选的特点,让学生探索练习单字段的“与”“或”练习,让学生掌握高级筛选的功用。单个字段的“与”“或”练习;三个字段的“与”“或”混合练习。筛选出语文或者英语成绩在85分及以上的男同学;筛选出计算机成绩在85分及以上的同学;筛选出计算机成绩在80~90分之间的同学;筛选出计算机成绩在90分以上或者不及格的同学;筛选出男同学或者语文或者英语成绩在85分及以上的同学。

2.3.3 延伸练习

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的混合运用阶段,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多个字段的“与”“或”混合练习。计算机一级MS模拟系统第8套第二题。注:尝试在数据清单上方或者右方建立条件区域(注意留出空白行或者列)。

2.4 归纳总结

(1)知识点总结:高级筛选知识点;筛选和高级筛选的区别。

(2)注意事项。

3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知识点讲解后,教师没有进行示范直接让学生自行摸索,对学生的吸收水平判断不准确,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任务应该以任务单的形式发给学生,这样就避免了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老师一直在陈述教学任务;讲解过程中由于老师紧张导致漏讲一题,虽然后来发现补上了但是影响了整个讲解的逻辑性;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没有多样化,仍然是对学生教学效果的乐观判断导致的;教学内容稍多。本节课的优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流畅,教学逻辑性整体比较好,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注意,课前多加思考,准备更加充分,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屠丹华.中职不同专业《计算机技术基础》教法选择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B版,2014(4):44-45.

[2] 沙云.透视中职项目教学“执行难”[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2):27-28.

[3] 陈威民.“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5(2):65-66.

[4] 李志江.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3(11):152-153.

[5] 张炳宇.中职学校教研组变革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以教师学习共同体为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立足新课改,教好高中数学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