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下高校专业课教学方法探究

2018-01-29黄琼丹李琳娜陈怡君包志强徐绎凡

科技资讯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专业课互联网+互联网

黄琼丹 李琳娜 陈怡君 包志强 徐绎凡

摘 要:面对以“个性化、网络化、数字化,终身化”为特征的“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教育为本、互联网为用”的原则为指导,从教师理念、教学环节等角度,进行“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下高校专业课教学方法探究,探索信息化时代下,提升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保证高校专业课的教学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教育新生态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专业课 互联网+ 教育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8(a)-0160-03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whose characteristics is individualization, networking, digitalization and lifelong,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 as the basis and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 we carry on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under the new education ecology in internet plus era,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llege specialized courses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age.

Key Words: Specialized Courses; Internet Plus; New Education Ecology

“互联网+”以“连接一切”的特征,对互联网与工业、金融、商贸和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这些行业的信息化、智慧化进程[1-4]。权威对知识的垄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逐渐弱化,教育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获取、共享和使用知识,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的公平,实现了教育规模化和个性化的和谐统一。全球性的知识库及优质教育资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迅速形成并得以充实和丰富,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的互联,不受教学空间及时间的限制,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源。“互联网+”通過教学资源的互联与共享,高效率、低成本加速了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知识的权威来源是教师和教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知识的输送方式单一。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知识的传播方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便捷化转变,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再也不像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泾渭分明,知识积累量和控制权并不必然偏向教师。“互联网+” 叩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加速了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智慧化教育的进化。与此同时,传统的大学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封闭守旧的教育生态正在被摧毁,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正在重塑[5-7]。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专业课在“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下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教师理念、教学环节等角度,进行“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下高校专业课教学方法探究,从而提升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1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理念的更新

1.1 教师角色转变是时代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转换成以学为主的信息化教学,在信息时代下,老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冲击,无法把自己处于优势地位,难以维系课堂的封闭性。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教学理念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生态的需求。“互联网+教育”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信息素养是关键。先进的技术必须与先进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往往习惯性地保护自己最熟悉、运用得最好、使用时间最长的教学方式或者内容,对这些教学方式的改变难于接受,这种现象使得“互联网+”如火如荼地影响到其他行业的时候,教育依然是几十年不变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性的增长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数字原住民进入大学,教师的角色亟待转变。

1.2 教学理念的更新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的完成

高校绝大多数的专业课,在网络上就可以获得诸如教学视频、知识点讲解、习题讲解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线上的学习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线下学习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弱化,其角色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8],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促成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信息素养的提高,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整合知识完成教学的设计引导与评估。

教师应从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教学,走向关注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教学。作为学习导师而不是知识讲师,不仅要掌控教学的物理层空间,还要掌控教学的网络空间。所以,教师的角色需要完成从单纯的讲授知识到整合知识进行智慧教育的转变,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9],包括他们对教育变革的意识、对信息教育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技术层面容易掌握,但是思想上的转变却不容易。可以从培训、参观数字化教学基地、讨论学习、激励机制等方面促成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2 教学方式转变及教学策略多样化的实现方式

2.1 传统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教育新生态的失谐

以教师为中心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策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育家约翰杜威说过,“如果我们还像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教学的话,我们就掠夺了孩子们的未来”。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原住民的成长,我们还是用教案、PPT及板书去教给学生他们从网络就可以获得的甚至比我们掌握得更丰富的知识,那么,这种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失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注定是失败的。

2.2 “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下的教学手段与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由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课后作业、习题讲解及实验课几个环节构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转化为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数字化学习的模式。为了适应数字原住民数字化的学习习惯,掌握移动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电子课本、微课、虚拟现实及网络云盘等信息化教育技术[10-12],并活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利用好重塑教学空间的数字化教室,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保证“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有效性。

信息化环境的全网覆盖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发展为课程教学策略变革准备了基础条件。利用手机和二维码的组合改变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使得课堂的互动和测评更深入有效;利用云计算平台使得我们的终端瘦下来同时可以方便而充分地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和优质资源的网络共享;利用教育大数据辅助教学的询证教学法,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动态和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从事后补救走向动态预警式干预;利用微课平台,可以看到全世界同行的教学,可以从中吸取有用的教学经验和素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同时方便学生碎片化学习,这些微课程视频可以作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下的重要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入境学习、泛在学习和个性化自定步调学习的需求,适应现代学习短、平、快的特点;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翻转课堂和微视频的结合,使得基本知识的学习在课下进行,而课堂则是知识的拓展、讨论和进一步深化;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的新媒体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知识。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促成教育新生态下高校专业课教学新模式,如图1所示。

3 课程内容的碎片化与完整性的有机结合

信息时代背景下,知识爆炸性地增长,碎片化的学习无疑是获取大量信息的有效学习手段,也迎合了“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原住民获取知识的习惯。但是碎片化学习和学习的深度是相互矛盾的,以碎片化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数字原住民缺少了静下心来钻研问题的定力。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于碎片化学习,特别是高校理工类课程,很多知识点需要一定的基础和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理解,而且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密切,需要系统地加以理解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运用信息化工具,以教育为本,使得教学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能传承经典知识的魅力又能契合教学新生态的需求。

从知识结构体系而言,高校专业课既自成体系又和其他学科关系密切;从课程本身的角度而言,专业课的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其知识点可以进行碎片化的教学,同时,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又要求构建起学生整体的知识体系。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指导原则,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而教学的设计上,知识的内化是不变的核心。当大家都跨过信息化的门槛后,比的还是内力。高校专业课中的经典知识,永远散发着其独有的魅力,这些知识恰恰是学生必需的专业素养。为了适应“互联网+”教育新生态的需求,通过提升教师驾驭知识的高度、内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完成课程碎片化的便捷线上学习和经典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传承,实现课程碎片化与系统性的和谐统一。

4 结语

本文从教师理念、教学环节等角度,进行了“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下高校专业课教学方法探究。通过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的转变,以及信息素养及知识内化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多样化,达成课程知识点碎片化和知识体系结构整体化的统一,使得高校专业课教学更能满足“互联网+”教育新生态的需求,从而提升“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下的高校专业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2] 聂林海.“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J].中国流通经济,2015(6):53-57.

[3] 辜胜阻,曹冬梅,李睿.让“互联网+”行动计划引领新一轮创业浪潮[J].科学学研究,2016,34(2):161-165.

[4] 张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17(1):50-57.

[5] 劉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0-16.

[6] 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 现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7] 余胜泉,汪晓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1):29-36.

[8] 严玥.“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的特征、内在取向与解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2):40-42.

[9] 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 2003(3):78-81.

[10] 尹达,田建荣.基于云计算的PBL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融合实施模型[J].基础教育,2014,11(4):42-47.

[11] 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8-13.

[12] 周颖.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研究——评《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6).

猜你喜欢

专业课互联网+互联网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