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流浪的光阴中怅惘

2018-01-29李嘉盈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玄妙哲人有情

李嘉盈

在孩提时代,当别人家的孩子背些“浓妆淡抹总相宜”之类的时候,父亲便让我背《老子》。于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句子便成了我儿时的梦魇。

父亲的初衷或许是有些功利的,他听闻《老子》中的哲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十分有益,而《论语》则过于大众化且通俗。也许在他看来,《论语》只是把人之常情文绉绉地表述出来,而《老子》的玄妙之道才是高深莫测的。

就这样,诸子百家中我最先接触到的是老子。

最初,只是机械地背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尝试着通过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去了解老子。在我的眼中,老子是一个不苟言笑、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头,你只能读出他若隐若现的政治主张,却读不出他字里行间的悲喜。背了《老子》的前二三十篇,隐约觉得“无为”的确是对他思想的最好概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或许老子幻想的是一个混沌的原始社会,为了治民而愚民。“虚其心,弱其志,实其腹,强其骨。”我想,一个社会若真以道家作为主流思想的话,发展进步则必是一大难事。我读老子,感觉他是冰冷的、严肃的、清欲的,而他的那些思想常使我感到匪夷所思,无法认同。

孔子则不然。

其实我一开始不喜欢《论语》,觉得它没有《老子》高深精妙,小学与初中時也只是机械地背些语录。但是在高中的深入学习中,我发现,《论语》中的孔子是鲜活的,是有笑有泪有血有肉的。他是那样一个慈祥可爱的老头,热忱着,善良着,会长吁,会愤慨,会莞尔,会悲伤。《论语》中的有些道理,在我们看来再寻常不过,不过是人之常情,可一句“人之常情”正是对《论语》最大的褒扬,因为孔子的那些思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潜移默化,代代相传。

我认为,老子是在教统治者如何与百姓“相安无事”,他想让人老实、本分地活着;而孔子是在呐喊,他想让人有情、有义、有尊严、有追求地活着。

我想,我的本性是一个太“儒”的人,太热血,太进取,所以有时难免会受伤。而每当这时,老子的“上善若水”便能赠我“清净”,为我“疗伤”。当然,父亲当初让我背《老子》是有此层深意,还是歪打正着,我就不得而知了。

老子也好,孔子也罢,他们的声音从几千年前流传下来,就是一种成功。然而哲人注定孤独,注定要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独自朝圣。无论是那个骑着青牛在落日黄沙中西出函谷关的伶仃的背影,还是于川上感慨“逝者如斯夫”的寂寥身影,他们都在用一生追寻,追寻一途光亮。纵使弟子三千,可知己的能有几人?纵使百姓千万,可懂己的又能有几个?

孔子无言,老子沉默。

《老子》与《论语》的意义或在于,它们能让几千年后的人们溯着时光逆流而上,藉着哲人的思想取暖,让交流与思考跨越时光的经纬线,玱玱交响。

我们读他们,就是读自己。

岁月茕茕,光阴流浪。听,是谁在那历史风尘里,深深地怅惘?

点评

本文作者开门见山,以自己与《老子》《论语》邂逅的缘由起笔,首先抛出了对于二者最初的印象:《论语》大众而通俗,《老子》玄妙而高深。继而层层深入,大量引用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作为论据,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自己对于二者的进一步感悟:老子“想让人老实、本分地活着”,而孔子“想让人有情、有义、有尊严、有追求地活着”。最后升华主旨,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探讨二者作为文化经典的深层价值和意义。文章逻辑严密,思想深刻,观点辩证,启人深思。endprint

猜你喜欢

玄妙哲人有情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生活上的哲人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落红有情
天玄妙洞
笔,是有情的
约翰·邓恩诗歌的玄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