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2018-01-29刘莹
刘莹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虽然趋于合理化,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有必要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以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改革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的起源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和乌尔姆设计学院。其中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乌尔姆的教育理念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这两种教育理念都是在艺术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技术与科学的新理念,为艺术设计广泛的应用到工业生产做出了准备。通过这样的理论,可以得知艺术设计这样的专业就是为了服务与社会所存在的,它的可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只有通过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不断强化和培养下,才能训练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
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方向来看,单纯的课堂理论的教学并不能够使学生达到这样的操作能力,作为教师,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情况的推动下,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去寻求更加合理、更加专业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达成作为设计师服务社会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首先,课程结构的设置上着重体现的是理论与技能的相结合。在职业技术学院中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上,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为专科类动手能力型人才的教育,需要我们更加着重与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有更加优秀的动手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与本职工作能够做到无缝连接,直接就可以上手工作。
其次,课程的结构设置上进行了具体专业的划分。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专业课程的划分,令学生的学习范围更加精细化。更加精细化的专业性的划分,对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能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时间的前沿,引导消费者人群的使用方向,才是设计的本质。
然后,通过选修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理论学习,进而深入學习艺术的流派和历史。以这种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学生的设计作为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对专业设计的帮助。会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增加,为融入社会提出了有利的保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的课程结构正在慢慢的趋于合理化。但是针对与当下“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模式,现有的教育教学的方法是有一定的弊端的。这样的弊端就体现在所学知识与实际的设计操作无法很好的衔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能满足市场上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滞后以及高职教育中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多的是本科教育教学的延续。在具体的专业课程设置上,艺术高职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基本千篇一律,忽略了设计的专业性和个性,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到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的发展。
首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有很多相似性,正是这些相似性大过个性,使得教育的过程忽略了各设计门类之间的区别,而没有在基础课程上就进行不同专业的区分,使得基础课程都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
针对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修改。每个细化的专业中,专业基础课程所训练的学生的能力要有所区分,不能千篇一律,这会使学生的概念混淆,而达不到专业基础的训练的目的。具体的授课的内容就需要各专业的任课教师对本专业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找到属于自己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设计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其次,理论课时与技能课时的合理非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职业类院校与本科类院校的教学目标的区别,所以对理论课时与技能课时没有进行改革,导致理论课时多于技能课时,这并不符合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
这就对建立实训室、建立模型室以及引进新型的设计类专业的机器与配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教师也需要不断的了解最新的技术与操作技能,才能带领学生去掌握这些动手的操作能力。这是我们最终的教学要求。
然后,市场对于设计的要求即变化。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忽略了市场的变化多样,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也是容易忽略的情况。更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删减过时设计课程,及时建立新兴的设计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经常参与一些专业培训、社会团体活动、社会工作实践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修养与作为。只有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并加以指导。这是对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最好的方法。
三、实践课程理念的提出及实践
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模式下,高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成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学习内容可与工作达到无缝连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熟练的实践操作的能力。
首先,建立实训基地。针对各设计专业的不同,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购买相关专业的大型设备。为学生提供在校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的操作上。力争使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利用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和实践的操作能力可以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无缝连接,直接上手,这样即能够使学生迅速的融入到工作当中去,也节约了企业专业人才的再次培养的时间。这是双赢的一种最佳状态。
其次,输送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各设计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及教师外出联系相关专业的企业,签订一定的条约,把学生输送至各企业,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
在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熟练操作基础之上,能利用学生在学习的时间内进入到各专业相关的企业内进行实习,是非常重要的锻炼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的放矢,筛选出来更加适合本专业学生进行实习的公司,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更加稳固的去实践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各项专业知识,对社会中设计的整个流程能够更快的熟悉起来,也是为之后的社会输送人才的最佳的方案。
然后,实行校企合作。联系本地相关专业较大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在实际的操作,使学生不仅锻炼在校所学知识,还能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之前,一直强调的是学生的专业的能力,其实面向社会的时候,更多的是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所谓的综合能力就包含: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突发事件处理等各项属于情商范畴的能力。这些综合能力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形中需要传达给学生的重要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合理的引导,正确的传授,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成为本行业内有思想、有能力的专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以上几种培养方式,都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皆为达到学生熟悉并熟练掌握本门设计门类的要求及操作方式。
本文的内容旨在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模式的一些教学理念的探讨和思考。更多的是对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怎样教授出快速融入社会的学生,并且不是死板硬套理论知识的学生,是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快速应变这个社会发展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学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