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四圣心源》与岭南疡科流派的学术渊源

2018-01-29刘明何宜斌蔡炳勤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36期
关键词:岭南

刘明+何宜斌+蔡炳勤

[摘要] 中医学术流派的道、法、术的形成与中医经典、代表性传承人密不可分。岭南疡科流派作为中医疡科在岭南的一个分支,近代名医黄耀燊、蔡炳勤为代表性传承人,黄耀燊之师卢朋著十分推崇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黄元御-卢朋著-黄耀燊-蔡炳勤为岭南疡科流派的传承脉络之一。书中所倡导的博学精纯的治学精神,“天人相应”“脾胃中气”“脏腑辨证以调达内外”的中医理念,简而效达的用药特色对流派的学术影响颇深,寻根溯源对挖掘整理中医学术流派经验具有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 岭南;疡科;学术流派;四圣心源

[中图分类号] R26;R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2(c)-0141-04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technique and skills of the TCM academic schools are much more associated with the classics of TCM and the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 Lingnan Yangke school is a branch of TCM Yangke in Lingnan, and the modern famous doctor Huang Yaoshen and Contemporary famous doctor Cai Binqin are two major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s. Doctor Huang's tutor Lu Pengzhu is praised highly on the academic thoughts in Sisheng Xinyuan written by Huang Yuanyu. Huang Yuanyu-Lu Pengzhu-Huang Yaoshen-Cai Bingqin is one of the inheritance venation in the Lingnan Yangke school. Huang advocate some views of concept of TCM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heaven” “spleen and stomach middle qi” “the viscera dialectics is to adjust th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imple and effective character of prescription still widely impact on academic influence of genre, it is of unique significance to excavate and organize the experience of TCM.

[Key words] Lingnan; Yangke; Academic schools; Sisheng Xinyuan

《四圣心源》为清代名医黄元御所著,是一部以论述临床病证为主,且与基础理论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医籍。全书共十卷,前三卷“天人解”“六气解”“脉法解”,是基础理论部分,后七卷“劳伤解”“杂病解”(上、中、下卷)“七窍解”“疮疡解”“妇人解”,论述内科、外科、妇科病证之“原始要络”[1]。

岭南疡科流派是中医外科学在岭南的分支,由岭南医家结合中原医学、海派医学及岭南地域特色共同发展而成,其秉承明清外科“正宗派”陈实功“内外并举”的学术思想,内治重脾胃,外治重各种外治手段,包含手术,传承百余年。近代岭南四大名医之一的黄耀燊(1915~1993年)为流派代表性人物,当代名老中医蔡炳勤为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流派擅长从岭南人的体质及生活习惯、地域气候影响,循“天人相应”之理以治疗各种疡科病症。《四圣心源》于乾隆年間成书,由于岭南独特的地域环境,海纳开放、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涵,岭南医家对本书的学习颇多,其对岭南疡科流派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论述如下:

1 《四圣心源》“博学精纯”的治学精神对流派的传承影响

《四圣心源》推崇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尊之为医届四圣,称四圣之著述,“争光日月”。黄元御对《内

经》《难经》《伤寒》《金匮》均有精研,他在论著中发四圣微旨,博采众长,前后贯通,理必《内经》,法必仲景,尊古崇圣。

岭南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黄耀燊15岁进入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学习,1934年毕业,他的老师有梁翰芬、陈任枚、卢朋著等。卢朋著十分景仰黄耀燊学问之精深,在学术思想上深受黄耀燊熏陶:“千秋一个黄坤载”“不得黄耀燊之真解而学之,斯死矣;得黄耀燊之真解而学之,斯不死矣”[2]。他编写了《四圣心源提要》,对于黄元御人与自然的统一观,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独特论述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在近代中医界有较深的影响。同时他还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编写了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的八种教材《医学通论讲义》《医学史讲义》《医学源流讲义》等,其言“杂则多,多则博,博则泛收各家之说,足以集思广益而无穷”“专则纯,纯则精,精则自成一家之言,足以特立独特而不败”[3],这种“广学四圣、博而治学、追求精纯”的治学精神对学校学生的影响颇大。

岭南疡科流派对中原医学和海外医学的吸收甚多,黄耀燊在深入学习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提倡“不拘一格、不偏一地、团结西医、勇于创新”。他曾在广州霍乱流行地区参与抢救,根据患者严重脱水、神情淡漠、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表现,在静脉补液不能及时开展时,鼓励患者大量饮用盐开水,并予四逆汤[4]。对于石淋的处理,对于久服药物而无效者,果断主张手术取石,其言“继续盲攻,必旷日持久,石不出反添他症,焉能毕其功于一役哉?”[5]。当代名医蔡炳勤教授等对这种“博大”与“专精”的治学体会颇深,在当代中医外科的发展上,将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提出“大外科、小专科”的发展方针,走出了一条广东省中医院外科自强之路,创新性提出“驱邪为匡正,邪去更扶正”的中医手术观,以中医思维看待现代外科手术,主张现代外科手术是中医外科扶正驱邪的外治手段之一。两位大师这种圆机活法的辨证思维正是源于经典,受益于先贤[6]。endprint

2 《四圣心源》的中医治病理论对流派的学术影响

2.1 “天人相应”理论

《四圣心源》在“天人解”中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强调“天人合一”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6]。书中言“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黄耀燊从阴阳五行、脏腑生成、升降出入等方面详尽论述了天人相参、气流运行的认识,及脏腑、经络、皮肉、筋骨等的生理病理。其对治病方名取法于天地大象,如天魂汤、地魂汤[7]。这种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取类比象,来阐释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方法和“天人相参”理论,正是岭南疡科流派形成的基础之一。

岭南的地理、气候和生活习俗不同于中原,岭南中医药在几千年的演变历程中,适应了当地特殊的环境特点、人文精神,以“天人相应”为指导,逐渐形成了中医药学一个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体系,疡科流派正是其分支。黄耀燊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结合岭南独特的湿热气候特点,以清热利湿法为主,研制了以金钱草、海金沙、石苇、瞿麦、扁蓄、木通、车前子、白茅根、玉米须等组成“通淋排石汤”,疗效显著[4]。蔡炳勤及其弟子王树声等对泌尿系结石成因和岭南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中医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的患者体质是易成石体质,且易出现肾功能损害,中医平和质的患者体质,成石及肾功能损害机会最少,更加佐证了“天人相应”[8]。

2.2 重视“脏腑辨证”,调内达外

《四圣心源·脏腑生成》篇中提及“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并提出“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之“一气周流理论”,认为各脏腑有机联系成一整体,疾病发生是多脏腑功能失常的综合结果[9],提出书中“六气解”中“伤风”是“中虚而外感”,“暑热”则“当补耗散之元气”“清烦郁之暑热”,多遵仲景之法,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不忘扶正。外感病而注重脏腑调理,是《四圣心源》论治外感病的特色。黄元御认为热证病机首重虚实,在虚实基础上再辨“上下”和“燥湿”,临床虚热更为多见,故提出论治热证,要斡旋脾胃[10]。

岭南地区多湿热,卢朋著在论治岭南温热病时,多加用健脾祛湿之品,如茯苓、薏苡仁、滑石等,十分重视脾脏“运化水湿”之功。对于岭南暑热,多用浮萍,因浮萍性辛温而不大热,能发散解表而不伤正。岭南疡科流派遵循“治外必本诸于内”的正宗派理论,同黄耀燊、卢朋著之理相承。黄耀燊在对岭南疮疡病的处理中,十分重视人体脏腑气血的作用,认为“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发为痈疽”。如消渴患者易患痈疖,虚劳患者易患流痰,同样体表疮疡亦可加重脏腑病变,如疔毒走黄等[11]。他主张以“补法”托之,在他行医时期,群众生活水平较低,营养差,他往往以补中益气丸配合六味地黄丸以预防蝼蛄疖、有头疽等慢性疮疡病的复发。蔡炳勤等在治疗当代疡科疾病中,与时俱进,现代人身体往往营养过剩,对糖尿病足的诊治主张清补结合,益气养阴与清热解毒药物并用,配合祛腐生肌系列的特色外治法,综合处理。对于

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脱疽”,认为久病及肾,肾虚血瘀,多从肾论治。而对于外科复杂手术后患者的康复调理,属于复杂内伤病,多从肝脾调理,通达全身[12]。重视脏腑辨证、调内达外是岭南疡科流派辨证诊疾的重要内治法则之一。

2.3 “脾胃中气”理论

《四圣心源·脏腑生成》言“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认为中气失调是内伤杂病的重要原因,强调补益中气,同时主张“泄水补火,扶阳抑阴”[13]。黄耀燊循仲景之法,“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培土泻水”,以黄芽汤为基础方,以人参、干姜补火扶阳,以甘草、茯苓培土泄水[14]。如有心火上炎者加黄连、白芍;肾阳不足者加附子、川椒;肝血郁滞、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等。

卢朋著在内伤杂病的辨证过程中,继承了黄元御的观点。比如对“痰饮”的论治中,提出“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脾胃阳气不足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产生痰饮的重要原因,主张从“脾胃中气”论治痰饮。遂以“姜苓半夏汤”加减,源自《金匾要略》中的小半夏加茯苓汤。卢朋著在调理脾胃中气时,着眼于脾胃阳气,用药以温燥之品居多,而对于脾胃之阴的论述未见。

黄耀燊在论治内伤杂病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中气”的重要性,对急性阑尾炎、胆石症等急腹症的处置中,认为其虽属“六腑”的病变,但与中焦“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密切相关,尤其在岭南湿热地域中,主张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的论治过程中佐以健脾化湿的藿香、佩兰、石菖蒲,或是苦温燥湿的苍术、厚朴等药[15]。对于内伤杂症,黄耀燊同样重视顾护人体阳气,讲究“脾肾同源”,主张温补脾肾之阳,他在治疗1例全血减少原因待查的病例中,以熟附子、菟丝子、白术、云苓、金樱子、鸡血藤组方,药简效强[16]。

蔡炳勤教授对于外科围术期发热、咳嗽、腹胀、呕吐、便秘、黄疸、泄泻等症状具有丰富的辨证经验。尤其针对外科术后,因切除某些脏器组织后出现一些西医无明确诊断的症状,如高热寒战、形寒肢冷、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汗出不止、睡眠障碍等,他提出“外科术后应激证”“外科术后虚劳证”的观点[17],认为其病机是阴阳失调、寒热错综、虚实夹杂,是一种复杂的内伤病。“百病生于气”,外科术后尽管病因多样,如手术耗气、瘀血留滞、经络不畅、余毒未清、湿浊中阻等,但其根本在于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失常。他从“调中气”的角度出发,重视肝脾枢机,调中焦肝胆及脾胃的气机升降,法仲景或东垣之方,以四逆散、温胆汤、泻心汤、小柴胡汤、升阳益胃汤等辨证加减,具有较好的效果。另外,根据现今外科术后留置引流,引流出胆汁、胃液、体液等消化液的特点,蔡教授在“脾阴”的论治上较前辈有所发挥,认为此类消化液、津液应属于中医“脾之阴津”的范疇,主张配伍白芍、百合、山药等养脾阴的药物。endprint

3 《四圣心源》的用药特色对流派的学术影响

《四圣心源》书中的方剂大部分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有的直接引用,有的简要改动,自制方和用药思路大多遵循仲景之意,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选药组方时,十分重视药物的脏腑归经,如“腰痛”主要是由于“水寒而木郁”,故以桂枝入肝经而疏木解郁,茯苓、甘草入脾经而培土渗湿,干姜、附子入脾肾经而温补水土。黄斌等[18]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并结合临床案例来解读黄耀燊独特的用药思路。

岭南疡科流派的医家用药方面也多法仲景,主张简而效达,不喜繁复。卢朋著用药时,结合岭南地域特色,多将“土湿水寒木郁”的病理观贯穿始终,多用温通类药物,重视调节肝胆脾胃的气机升降,擅用白术、茯苓、半夏、党参等健运中州,以白芍、桂枝、黃芩等柔肝疏肝之品,常使用仲景之药对[19]。黄耀燊一般诊病,组方选药时不超过12味,并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危重症患者,往往不超过10味,主张药简量大,必要时每日服2~3剂,以保持有效药力祛邪而出,避免轻剂留邪。蔡炳勤等诊病用药多喜用经方、名方,认为其配伍精炼,推广性强,不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更具有较强的科研价值。对寒温药物的选择上,黄耀燊、蔡炳勤等没有突出的偏颇,认为外科疾病往往更突出“急”“热”,故而寒凉、攻下药物使用也较多,如黄耀燊擅用大黄、黄芩、柴胡等攻伐急性胆道病症,蔡炳勤等也擅长使用大黄、甘遂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20]。对于慢性外科病症,则辨证使用温补之品。

由于岭南疡科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黄耀燊所学循其师卢朋著颇多,而卢朋著极其推崇《四圣心源》,通过阅读该书,体会其治学精神、治病理念、用药特色与流派的学术渊源,可从另一角度,挖掘和整理岭南疡科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以推广应用,造福大众。

[参考文献]

[1] 孙洽熙.黄元御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15.

[2] 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M].民国21年9月铅印线装本.

[3] 卢朋著.发刊词[J].广东医药杂志,1926,1(1):6.

[4] 靳士英,赖振添,黄燕庄.岭南中医外科名家黄耀燊[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5.

[5] 陈志强,谭志健.蔡炳勤外科学术经验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6] 廖吉娜.近代岭南名医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7] 杨徐杭,汶医宁.黄元御《四圣心源》学术思想探讨[J].中医药信息,2014,31(4):35-36.

[8] 甘澍,王树声,向松涛,等.泌尿系结石患者中医体质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4):355-357.

[9] 安建静,孙岚云.诹述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J].国医论坛,2017,32(3):25-27.

[10] 佟博然,张智龙.浅议《四圣心源》热证辨证思路[J].四川中医,2013,31(1):21-22.

[11] 黄耀燊.疮疡辨证(一)[J].新中医,1973(1):41-44.

[12] 刘明,王建春,蔡炳勤.岭南疡科学术流派溯源[J].中医药信息,2014,31(2):37-39.

[13] 熊斌,程茜.小议《四圣心源》的学术理论[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3):50-51.

[14] 陈圣华,陈烨文,齐方洲,等.黄元御中气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14,55(8):715-717.

[15] 赖振添.黄耀燊教授治疗经验与学术思想简介[J].新中医,1988(5):12-16.

[16] 黄耀燊.全血减少治验[J].新中医,1973(2):15-16.

[17] 何宜斌,钟小生,黄有星,等.加味四逆散治疗肝切除术后汗症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1):37-39.

[18] 黄斌,张银柱,张宇忠,等.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9):594-597.

[19] 张伟娇.岭南医家卢朋著脾胃病论治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0] 黄有星,仇成江,沈展涛,等.蔡炳勤教授分期论治重症急性胰腺炎32例[J].北京新中医,2012,44(7):49-50.

(收稿日期:2017-08-03 本文编辑:张瑜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岭南
忆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雨岭南
岭南秋色、生机盎然
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古纱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
三因制宜在岭南膏方中的应用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