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树立科学宗教观途径研究

2018-01-29邵帝霖

考试周刊 2017年54期
关键词:宗教观宗教信仰调查

邵帝霖

摘 要: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大学生对其精神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追求,宗教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根据大学生宗教信仰观现状,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观、客观原因,通过国家加强宗教监管、营造良好社会高校环境、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等途径,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宗教观。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观不仅关乎其个人发展,也关系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衰败。了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并帮其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教育的使命,对维护国家稳定、保证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宗教观;调查

一、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本文旨在找出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探寻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的途径方法,因此在辽宁沈阳工业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几所学校发放调查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27份。国内不同地区的学者也对此做过类似研究,但由于调查区域、物质水平等的不同,统计的数据结果也有所不同,但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同样值得我们研究。

(一) 大学生普遍缺乏宗教知识,信教具有盲目性

在上述调查问卷的大学生中,有信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学生,但人群占比较大的是基督教和佛教,分别占比56.2%和31.7%。许多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但对其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仅有7.2%的学生阅读过《马太福音》、《新约福音》,或者《古兰经》等著作,仅有5.3%到过正规教堂做礼拜或接受洗礼。对什么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需要做什么缺乏基本的了解,没有仔细地准备,也没有经过认真地思考,没有预期的目标,只是盲目性的跟风信教。而普通大学生则认为信仰宗教就是迷信,对于共产党员能否信教这一问题,61.2%的同学认为共产党员能够信教,缺乏对宗教知识的认识,也显现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乏。

(二) 宗教以各种方式进入校园

自从宗教诞生以来,就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牵引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大学生群体中,学生们有许多接触宗教的途径。61.4%的大学生教徒是受到了家人或者朋友的影响,一些是家里几代人都信教,一些是亲朋信教,在宗教的氛围中成长,被家人或者朋友培养出了信教的习惯,这是大部分学生信教的原因。在便捷的信息时代,媒体也是传播宗教的途径之一,14.3%的大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杂志等媒体了解宗教。也有一些学生是通过神学院学生或者外教了解宗教。还有些学生由于好奇心理,对新生事物感到新奇,身边有人信教,就会跟着模仿,有些人追求个性,觉得信教新潮,就跟风信教,所以大学生信教的另一原因就是宗教在大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传播。

(三) 大学生思想状态不稳定,家庭状况与宗教信仰无明显关系

问卷调查显示,当大学生有困惑时,53%的人会选择和家人倾诉,5.3%和43.2%的人会选择和辅导员以及思想政治老师来倾诉。思想政治老师和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作用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刚入学的新生,虽然摆脫了高考的压力,生活上离开父母慢慢独立,但是心理思想还不是很健全,就需要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老师地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心理成长。如果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缺失,又缺少心理的疏导,就会有部分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转而寻求宗教的帮助。对于家庭方面,19.8%的学生家庭收入较好,62.7%的学生家庭收入一般,17.5%的学生家庭收入不好;82.2%的学生父母为原配婚姻,9.8%的学生父母离异,7.4%为离异后再婚,0.6%为父母有一方故去。处于中间位置家庭条件的学生较多,家庭状况对学生的宗教观影响不明显。

二、 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

(一) 主观原因

根据调查显示,67.1%的学生认为信仰宗教可以弥补心理的创伤,能够带来心灵的慰藉,认为教堂的庄严氛围可以化解他们的烦恼,洗去他们的忧郁。

首先,大学生认为信仰宗教可以解决青年角色过渡带来的压力。作为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没有了高考的压力,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思想上需要变得成熟和独立,需要承担作为成熟的大人面对的问题和责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做好了准备,都能够做好角色的转变。随着能力的强大和思想的成熟,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他们也在努力地做好自身的定位。并且对于新认识的同学,如何与人融洽相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承担起责任,都为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挑战。而宗教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角色定位的解释,宗教将他们认作是“神的孩子”,当大学生对新的角色定位困惑时,宗教信仰就为其提供了生命的意义。宗教使大学生与神建立了联系,让大学生认同了自己新的角色,上帝成为了大学生心中最有意义、最能够信赖的人。

其次,宗教填补了归属感的缺失,弥补了信仰真空。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物质生活的满足,生产力的提高,也侧面导致了人们精神层面的空虚。而传统信仰与现今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导致了信仰真空。而作为最敏锐、最具个性的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缺失导致的无力感使他们不断思索“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活着”,不断寻求精神的慰藉。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而信仰的渴求却无法被发达的科技满足,这就为宗教信仰的发展开辟了通道。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宗教引起了大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宗教所宣传的真善美的信条使大学生找到归属感,得到大学生的认可。

(二) 客观原因

首先是家庭因素。在信徒中有40.2%的大学生表示,家里几代人都是教徒,耳濡目染,从小就信仰宗教,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家庭的影响。还有一些大学生的家长经商,市场竞争的风险很大,经济市场变化复杂,家长们希望能通过祈求某些鬼神或者祷告来得到好运,生意上能够一帆风顺,大学生在父母长期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宗教习惯,有了宗教的意识。

其次是社会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繁荣,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复杂的变化。社会的纷繁复杂,导致了象牙塔中缺少社会经验、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迷茫。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对宗教所追求的众生平等和信徒间的互帮互助感到憧憬和向往。由于我国有些残存的封建文化的作用,一些迷惑人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蠢蠢欲动。且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有限,可能对一些不合理不正确的社会现象不能够理性分析,往往会在宗教中寻找慰藉。endprint

第三是高校因素。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完善,教育方式简单机械,教师能力水平不足,知识教授不够亲和,脱离了大学生面对的实际生活情况,没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信仰观,这样就会使宗教甚至是封建迷信蠢蠢欲动。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和问题得不到宣泄时,学生就会寻求宗教的慰藉,变成一个潜在的信徒。在我国尤其是家长的眼中,成绩高于一切,过多地注重成绩,而忽视对大学生的思想精神上的教育,就会使大学生在能够独立思考后,萌生对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的思考,而高校教育不能使大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他们就会转向别的方向来寻找答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善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寻求人生价值意义的矛盾,就造成了一些宗教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壮大。

三、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途径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大学生是否有正确的信仰,大学生信仰什么,不仅关乎其自身,也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衰败和国家的未来。我们要积极探索宗教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发挥宗教的积极影响,消除宗教的消极影响,建立完善大学生宗教信仰体系。

(一) 国家加强宗教监管

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抵制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制定和实施反对民族分裂斗争战略。要完善边远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力度保证穷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条件。基层政府要及时了解群众生活和心理状况,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完备的社会治安防护体系,及时发现分裂势力的出现,果断应对出现的敌对势力,正确处理,防止青少年受到极端宗教势力的蛊惑,最大程度减少极端宗教势力产生的危害。并且我国的民族分裂势力受到外部环境的支持,所以我们需要做好外交,开展多边国际合作,严惩“藏独”、“疆独”的分裂势力,联合国际组织维护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 营造良好社会、高校的环境

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宗教观带来了巨大挑战。要增强我国实力,满足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好处,加深大學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通过媒体等方式创造正确科学的舆论环境,在进行有关宗教事务的报道时,要符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求真务实、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达到与宗教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正确发展。

其次,要丰富校园生活,学校要加强学风、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信仰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教师要提升自身能力,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要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宗教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使学生更理性地认识宗教;学校也要开设宗教相关课程,避免学生通过网络、宗教宣传以及道听途说来认识宗教,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让学生自觉抵制宗教。

(三) 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追求个性、思想开放,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也情绪浮躁、追求与众不同,在对于宗教的理解上冲动要多于理性。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宗教,了解宗教的本质,了解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来对宗教进行分析,做到对宗教问题不盲从;其次大学生要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多了解身边的文化,通过体会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第三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学会调节自身情绪,塑造健全的人格,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提高适应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和挫折;第四要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家长要对宗教理性认识,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子女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关心孩子,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自然而然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方立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大意义[J].中国民族报,2005,11(22):5-9.

[2] 俞朝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坚持和发展[J].宗教,2009,11(15):22-27.

[3] 单纯.达赖现象与世界宗教[J].粤海风,2008,12(5):29.endprint

猜你喜欢

宗教观宗教信仰调查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困境及路径分析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约翰·厄普代克的宗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