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完成交响曲》音乐情绪
2018-01-29钟祎琼
摘要:音乐是作曲家情感的载体,并可以通过作品中的线索进行解读。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文从音乐要素着手对这首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做出一定解读。
关键词:音乐情绪;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
音乐就像文章一样,都是有感而发的作品,因此,它总是和人的情绪相关联。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类情感分为两大类——快乐和痛苦,等同到音乐的调性中,大调多给人带来光明、向上的情感,例如:欢乐、勇气、爱、希望等,小调则多用来表现一种反面的情感,例如:忧伤、恐惧、仇恨、不安、绝望等。今天笔者就通过舒伯特《b小调交响曲》中速度、调性、和弦等使用的分析来浅探这首作品带给人的音乐情感体验。
《b小调交响曲》是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总谱创作于1822年10月,完成于《降A大调弥撒曲》之后。说到这部作品,首先就讓人想起它独特的结构模式。这部交响曲的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快板乐章,第二乐章是慢板乐章,均为奏鸣曲式。实际上舒伯特还留下了b小调“谐谑曲”乐章的20小节,速度记号为“快板”,配器只完成了前面九个小节①。关于没写完的原因,有人认为是舒伯特觉得后面的谐谑曲与之前的两个乐章风格相左,所以停笔了,也有人认为是舒伯特的学生丢失了乐谱,这也是这部《b小调交响曲》也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的原因。
作品的第一乐章是传统奏鸣曲式作法,速度标记为“中庸的快板”。作品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引子为开场,引子虽只有8个小节,但它色彩暗淡的旋律明确地揭示出乐章的b小调性质。在这段音乐中,引子中小二度音程加上似有似无的音量标记就明确的表达出一种强烈的痛苦的情感,而且这里的小二度音程在之后的乐队伴奏音型中继续出现,预示了主部主题出现时将继续保持的状态。
引子过后,在提琴组演奏的一系列小音符音型所营造出的紧张不安的伴奏的气氛烘托下,单簧管和双簧管缓缓奏出主部主题。这段主部主题的旋律是一种歌曲性质的旋律。众所周知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一生创作艺术歌曲600多首,十分擅长情绪情感的表达。这段旋律相比同时期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更加悠长、宽广,更宜于感情的抒发,小调的性质加上一直处于波动不安的伴奏音型,使旋律更显抑郁、哀怨。
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连接部也很有特色,舒伯特并没有像贝多芬常做的那样扩展连接部从而让连接部大大地发挥其连接各部发展因素的作用,而是仅用了三个小节就完成了向副部主题调性的转换,因此它更像是主部与副部两个长旋律之间的小连接句。这里使用了“fp”的音量标记,并只用大管和圆号两个低音乐器演奏,将主部主题通过一遍遍重复堆积起来的情绪迅速降温,成功引入副部主题歌唱般的旋律。
副部主题情绪突变,在中提琴和单簧管轻盈流动的切分节奏上,沉厚的大提琴奏出如歌的旋律,调性用的是主部主题的关系大调G大调。这段旋律和声淳朴,色彩明静,充满生机,小提琴声部叠着大提琴的尾音继续复述整个副部主题,其柔美的音色与主部主题旋律中双簧管、单簧管的音色形成对比,音乐性质显得更加温暖。
副部本身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先是在G大调上进行,突然一小节的休止替代了小提琴旋律句的最后一个音,接着调性突然转到了同名小调g小调上并进入第二段。第二段里副部的主题不断转换于不同调性中从而造成一个戏剧性的小高潮,然后在第三段里又将主题带回G大调上。舒伯特经常使用这种大调与小调之间的突然转换来体现对比性情感,它所传达出的情感就像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黑暗、寒冷、孤独后回想起过去安宁的生活、甜美的梦境,但又从回忆中惊醒并发现幻梦破灭,生活依旧黑暗痛苦,体现了音乐强烈的戏剧性。
展开部完全由引子的素材发展而来。音乐由原引子动机引入,通过乐器组间相互交叠的轮奏和音量的攀升迅速制造冲突,之后主部与副部动机的交叉进行和多次在“p”与“ff”之间力度的突变再将冲突推向高潮。主部和副部的旋律在展开部虽没有完整的出现过,但它们的伴奏音型作为象征着它们的因素与银子的动机相互冲突和并置,虽使用的是之前的素材,可阴郁的形象却被悲痛和斗争的情绪取代。这种手法所造成的音响效果将这些旋律和动机的内在潜力发挥的十分充分,将听者完全代入音乐的情绪中。
再现部之后是由引子动机构成的尾声。音乐在经过展开部的冲突发展后仿佛流浪者在经历苦难后慢慢积攒起了力量,虽仍使用引子的动机却在短暂的低潮后逐渐推向乐队的凯旋般威武的齐奏,音量也从“pp”逐渐达到“ff”,与刚出现时得音效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整个乐章结束在了主调b小调上,给听者一种壮士回归的意味。
接着来到了作品的第二乐章。首先从调性上来说,作品一下子从b小调转到了E大调,是属于交响曲主调性的远关系调,速度标记为“稍快的行板”。E大调在舒伯特的作品中经常用来体现最美好的、最温柔的情感和境界,在情感上与第一乐章b小调所带来的强烈的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乐章也运用了奏鸣曲式的原理,但乐章只有呈示部和再现部,有意回避了冲突激烈的展开部,乐章里两个主题虽有对比但总体气质相近,主部与副部之间互为补充,加上大篇幅的弱音记号的使用,让这个乐章整体呈现一种安详、宁静,充满遐想和幻梦的气氛。
主部主题的开头,低音提琴的拨弦和管乐声部的和弦所构成的和声作为背景轻柔地衬托着弦乐组在“pp”的力度上温柔的叙述出主题。中间穿插12小节滞重有力的音乐后又回到主题。
主部结尾处仍适用于第一乐章一样的过渡手法,仅四个小节就将调性引到了主调E大调的关系小调升c小调上。副部主题起初是单簧管在升c小调上奏出悠长的旋律,这段旋律单纯而带些忧思。在旋律结尾时转入升C大调的主和弦,同时双簧管再次在降D大调上再现旋律。舒伯特利用不同调性中相同的“等音”一下子就完成了远关系转调,突变的调性色彩与乐器音色,表现了这个乐章中的飘忽、幻觉、思绪万千的境界。
这个乐章虽有对比的因素,但整体乐章仍突出其抒情性,音响效果上整体传达出飘忽梦幻的情绪。
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思考于1985年评价舒伯特:“舒伯特的得个人风格是温暖、柔和、饱满而略微低沉的发声,顿挫而和谐②。”舒伯特力图用自己纯真的音乐艺术建造一个幻想的王国,以热爱生命与大自然、钟情于艺术和爱情的理想世界取代那令他感到孤独、寂寞、痛苦、压抑的人生。
【注释】
①钢琴初稿一直写到了“三重奏”的开始处。——原注
②沃尔夫-埃博哈德·冯·莱温斯基.在歌中得到解释的诗[J].舒伯特歌会期刊,1985(04).
【参考文献】
[1]舒伯特交响曲未完成b小调总谱[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2]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3]刘一豪、音渭.舒伯特[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4]恩斯特·希尔马.舒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钟祎琼(1991-),女,汉族,陕西蒲城人,硕士在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乐队指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