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后窗看世界
2018-01-29苏思蓓
苏思蓓
什么叫窥视呢?
它源自光影明暗的对比,又或者只是主观心理作祟?
前者似乎更易被接受,暖光与墨黑交织渲染的环境有着天然的“敌在明,我在暗”的神秘主义色彩。而后者更为普遍,你也许不知道有一双眼睛——或许就在你家对面的窗帘掩映后,或许就在你上课的后排座位上——在你不经意时悄然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窥视的行为似乎违背了对个人空间的尊重,但当故事的主人公通过窥视发掘了一桩凶杀案的始末,并最终成了将元凶缉拿归案的最大功臣时,对窥视行为看似自然而然的道德谴责又是否成立?
在这套心理与哲学的框架下,希区柯克构建了《后窗》这个故事。男主人公杰弗瑞在周游拍摄冒险的过程里意外受伤,腿上打了石膏,只得在家悠然度日。他唯一的消遣便是举着望远镜环顾窗外的世间百态。推销员家一系列古怪离奇的事件引起了他的注意与怀疑,于是他同女友与身为警察的好友一道,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破案之旅。无用警察、摩登女神等种种元素勾勒渲染,便足以使得这部老电影今日看来依旧格外抓人。
影片中希区柯克使用了大量的推拉镜头,于是观众们站在男主人公的视角目视对面楼里的众生,好似忽地摇身一变成了那小房间里飘荡的幽魂。不同的是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目睹而已,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我们并无权利掌控。我们就这样堕入了希区柯克的彀中,随着跌宕的剧情与起落的配乐而心情起伏,没法自拔也没想自拔。
看《后窗》是一種特别的感受,恍若这是一部电影中的电影。我们在黑暗的影院里窥伺着闪烁的荧屏,而男主在窗帘掩映里举起望远镜窥视后窗外的浮世绘,二者交错重叠,使得我们恍然间不知身在何处。
双重的窥视会给人一种别样的快感与亲切感。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大致描述了窥视的心理机制,他认为“窥视癖”是人类的心理本能,可以有效满足人们潜意识的需要,人们通过这样获得满足感。跳脱开理论的高度回归日常生活,我常觉得广泛意义上的窥视其实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实为生活的乐趣所在。窥探的主体自觉日子过得太平淡无味,如杰弗瑞有莉莎(格蕾丝·凯莉饰)这等女神级别的人物为伴,依然把心意大都投放到窗外的一方小天地里。于是他们将窥探的剪影拼凑成一段完整的故事,是真相还是幻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填充了时间里荒芜的沙地,一颗心在里面栽培出碧树和野花来。花瓣与叶片的纹路里都是时光淀积的可爱情愫。
小时候我也喜欢站在书房的窗口,看街道与对面楼上发生的事情。路上的中年大叔醉了酒,拎着啤酒瓶跌跌撞撞地走在路上,用沙哑甚至撕裂的嗓子高歌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典歌曲。天真的孩童在九点半广场熄灯后求着爸妈让他和小伙伴们再多玩一会儿,就一小会儿。哦对了,我家对面的楼上也有一对常吵架的夫妻,丈夫有时会气愤地摔门离开,然后驱车而去,接着便能听得到那屋里瓷瓶或者碗的“尖叫声”。幸运的是两人貌似是床头吵架床尾和的类型,到了第二日又若无其事起来.并无希区柯克作品里极端的残忍。
希区柯克极高明的一点,便是牵引着沉溺于双重窥视、堕入彀中的我们,用极漂亮的剧情节奏不紧不慢地拨丝抽茧。我们先看到了对面楼里的浮世绘:年轻却失意的钢琴师手下流淌出灵动的旋律,顺便充当了影片的背景音乐;寂寞的小姐渴望爱情,被杰弗瑞称作“寂寞芳心”;跳肚皮舞的姑娘美丽却又贪慕虚荣,喜欢走着舞步千家务:将小狗视如孩子的中年夫妇,时常躺在三楼的阳台上消暑……交织的背景与线索慢慢被清晰地铺展开来,窗外的小世界由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无序慢慢归于有序。曾经浮世绘似的人物,并不只是做背景摆设的花瓶,而是确切的、鲜活的、饱满的,各做各的辅助,各有各的归宿。
才华横溢的钢琴家最终与寂寞的小姐相爱,年轻的舞者迎来了战场归来的爱人,中年夫妇重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不过这次它在花坛边玩耍舔舐土壤时再没了被害中毒的危险。世界最终归于平常,若不知中间发生的一切,只会觉得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后窗还是那个后窗。
推理之外,《后窗》里很值得玩味的是感情线。杰弗瑞将大把时间放在窥探窗外的人事物上,而女主的目光却始终不曾脱离她的爱人,一言一行都努力试着迎合想象中他对“真正能跨越这界限”的她的期盼。女主与案件的种种牵涉,都源自男主的引导,她甚至不惜只身闯入快递员的家里,乃至最终被发现同快递员扭打。最终他们的爱情是个开放式的结局,倒也没看出两人在感情中地位关系的太大变化,只是当杰弗瑞沉沉入睡时,脱离了“窥视”压力的莉莎终于放下了手中的侦探冒险小说,拿起了自己熟悉的时尚杂志。爱情里别样的窥视关系得以表达,令人不由得反复回味,感慨良多。
待到重重迷雾被拨开,重又跳脱出希区柯克的彀外享受日光倾城的时候,我最好奇的其实是杰弗瑞与莉莎的感情何去何从。莉莎还要伪装成与杰弗瑞怎样相像的样子,才能让他在窥视中修正乃至重构对她的既有印象?而两个人究竟还需要对彼此多久的窥探,方能打破试探的氛围走向爱情或晴圆或阴缺的拐点呢?endprint